综合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还是体现德才、审美的象征之“器”,都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今年的语文考卷作文的“器”与古代有何不同呢,2009出生地四川绵阳2009年,黄蛉因使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成为网络上走红的“古文字达人”。
1、凭借用甲骨文写一篇高考作文,后被四川大学破格入取,现在的他怎么样?
黄蛉录取学校:四川大学高考年份:2009出生地四川绵阳2009年,黄蛉因使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成为网络上走红的“古文字达人”。成名作《熟悉》当年阅卷组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只得了6分,但其后来被川大锦城学院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黄蛉,2009年,身为绵阳南山中学学生的黄蛉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轰动大江南北,
2、子曰"君子不器",这次天津高考作文也考关于"器"的,你认为有何不同?
谢谢邀答!“器”的释义和概念前面有人作了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绕圈子。那么,今年的语文考卷作文的“器”与古代有何不同呢?从考试提示的材料看,“器”在这里有多种解读与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的用处;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定性;四是内涵与外延: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即君子无论是做人、干事、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专精深,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为有限“器”的使用。
否则,就难有用武之地,就定量而论:君子之气度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能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就定性而讲: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应该因时因地因事因情因势地而发展变化,就内涵与外延而说:“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功能和象征等等方面,兼容并包了更深层面的丰富内蕴,有了“质”跃升。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还是体现德才、审美的象征之“器”,都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利器;“玉不琢,不成器”,人必须经受磨砺和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美器;“器”也是一种器量,是泰山崩于前而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大气和胆识;“器”又是担当大任、勇于负责的国之栋梁,是造就民生福祉、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