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是有的语文老师都不怎么爱讲作文,而且是大多数老师。这也是目前中小学语文老师不爱讲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写什么;2、怎么写(方法待续)四、至于改作文,由于老师时间有限,批改大量作文只能快速地把每个同学的重要优点和缺点指出来写明批注,部分细节不可能面面俱到。
1、语文老师改作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个人观点: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获得的体验和人民艺术家、作家老舍先生写《养花》一文中获得的体验是一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班里50来个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批改一类文,也就是批改优秀生的作文时,常常是让我眼前一亮,看着学生清秀的字体,通顺的语句,分明的层次,突出的中心,心里无比喜悦,禁不住边批改边向同行炫耀,还不时地把文中精彩的句子读给老师们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当批改中等水平学生的作文时,就没有先前的激动和喜悦了,但这些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作文练习,字数虽然不多,也勉强可以过得去,错别字比较少,用词也恰当,语句通顺,唯有中心思想表达的不是那么突出,
这一类学生,只要老师进一步指导,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水平达到一类文水平是没问题的。因此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批改三类以下作文,也就是批改学困生的作文,让人心里沉闷,替他们捏一把汗,中心是否突出暂且不说,单单是错别字就有一大把,让人头疼,让人担忧!句子不通自然更不必说了。个别学生竟然思想有问题,曾经教过一年四年级语文课,那次作文题目是《记一件高兴的事》尽管讲了要写有意义的开心的事,可以一个男孩,在作文中写到:我最高兴的事是生病,因为生病了,会有好多好吃的。
就这一句话,还出现好几个错别字,从这个孩子的作文中我看出孩子思想有问题,令人忧虑重重。我及时联系他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长在外做生意,很少照顾孩子,孩子跟着奶奶生活,一次孩子生病了,父母才回来照顾了几天,还买了好多孩子喜欢吃的食品。学习方面,家长更是没时间辅导,因此,看了这个孩学生的作文,我除了担心外,更多的是心疼,心在流泪。
同一个老师教,大家享受着相同的教育,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那么大呢?详细分析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孩子成长背景有关,与孩子享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与孩子课外阅读水平有关,与孩子的见识多少有关,与孩子学习习惯有关等,因此,批改学生作文,会有不同的体验,让我感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老师只要下苦功夫进行指导,加上家长的配合,孩子自己努力,作文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是能提高的,
2、语文老师们改一个班的作文需要多长时间?
这里讨论平常我自己教学班作文批改情况,以班额人数在50—60之间为例。一、教师亲自批改,这种情况只能挤课余时间,至少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完一个班的作文。这种改法,比较细致,要给出分数、批语、小结,全班作文改完以后,还要选出讲评范文。我长期的做法是还要亲自把选出来的范文录成电子文档,长期积累保存(我已经积累有学生习作数百篇,打算退休以后编印成书),
再打印两份,一份我讲评完后贴在教室的学习栏供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另一份发给作者本人,以彰其“就”。二、学生轮流上台念自己的作文,这种方法,在我这里也算作文批改,需要五节课时间。作者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要求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有感情;读者在下面听,随时做笔记,有可能要做点评,与作者交流发言,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听作文”,至少把本次训练的佳作“听”出来,还要注意组织调动学生,
三、学生交叉批改。教师讲清楚要求,一般一次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交叉互改,这种方法需要一节课时间。主要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批改,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最简单,省时省力,但需要学生训练有素。自己的作文批改基本用这三种方法进行,随时调换,目的在于让学生喜欢作文,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让写作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3、为什么有的语文老师都不怎么讲作文?
的确是有的语文老师都不怎么爱讲作文,而且是大多数老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很多老师关于怎样写好文章这样的问题他根本不可能系统地讲得出来。但这并不能怪老师们学业不精,业务不熟,而只能说是写作真的不好讲,并且,老师讲不讲作文,或者说讲得好不好,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影响都不是很大。
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写作水平高不高,那主要靠他自己:①、他是否有写作天赋,②、他是否喜欢写作。③、他是否进行了大量的阅读,④、他是否为了怎样写好文章而去努力思考和探索。⑤、他是否很努力地去进行写作实践,所以,一个人要搞好写作,真的和语文老师关系不大,即使有点关系,也只能是相对于那些有点写作天赋的人来说,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进而能写文章且写得好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鉴于这样的情势,因而很多老师都不能去专门系统地讲作文了,费力不讨好,讲了作用也不大,只好简化为之。大多数老师都是像下象棋那样,见子打子,见招拆招,针对每次具体的作文作适当的指引,而要去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写作讲授,他们是既不可能讲得出来,更关键的是对学生用处也不是很大。
然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而言,如果非要让你讲作文,并且你面对的都是写作文的高手学生,就好比开一个写作培训班那样的,那要该怎样办才好?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怎样才能讲好作文课?首先,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并且你要能讲好作文,你自己也要会写文章,而且你要从你写文章的经历中总结出写作经验来,这是作为一个能讲好写作课的老师的最基本的素养。
试想,你自己都写不出来,没有写作经历,更没有写作经验,也没有写作思考和激情,你怎么能给学生讲作文?那是一定讲不出来的!其次,你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肯定是中文专业的更好讲写作知识一些。因为接受过正规的中文专业教育培训的人,才可能有比较系统的关于中文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他才有可能掌握专业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体系,
比如说,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文体知识问题,作为语文老师,特别是能讲好写作的语文老师,你一定要掌握,而且能系统化地讲解出来。再比如,在写作中,对事件、人物、环境等的描写讲述,如果没有受过专业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训,那你还真讲不出来,而在目前的大多数年纪比较大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他们的中文专业化能力比较弱,你要他们能专业地达到这样的要求和素养,那是比较困难的。
这也是目前中小学语文老师不爱讲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许叫免为其难吧。最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在前两个能力与素养的基础之上,不断的进行写作讲授经验的探索与积累,完善自己的写作讲授理念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写作知识系统,实践与经验的不断整合与厘清,再结合平时的写作讲授体验,得出自己完备的写作指导知识储备体系。
4、有人说写不好文章的语文老师教不好作文,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会写与会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谁若认为二者有不可分割关系,说明受误导很深。教是教,是传知识、讲原理、教方法,是给被教者未来发展打基础,是起步之学,会教的教得全、讲得透,会把要领、规范,以及各种经验教训都说清楚,这是教之道也。写是写,是加工、是创造,是对自己掌握技能的应用,可以是,会教的不一定是会写的!同样的道理,会写的不一定会教。
5、高考改卷老师喜欢怎样的作文?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多次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你大致总结一下,你就明白高考改卷教师喜欢什么样子的作文了,首先,你也许听说过,不同的阅卷教师口味爱好不一样,对同一篇高考作文给分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这是事实,但是,你其实不用担心,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双阅卷,也就是同一篇作文由系统分发给互相不知情的两位老师打分,如果他们给分在一定差距比如5分之内,就取二人平均分作为作文的初评分。
系统还会对每位老师的阅卷时长,平均分,离散度等进行监控,把握阅卷尺度不好的老师会被要求改正,甚至被取消阅卷资格,一般说来,批阅高考作文的都是大学副教授或者中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他们受过多年的教育,有较高的阅读品评文章的能力,同时考场还有作文阅卷的细则,有阅卷的指导专家组。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
这些是可以公开的。第一,阅卷老师喜欢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情况下,有些同学的小说,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只要文字清通,审题无偏差,那么真情实感就成了取胜的法宝。比如某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有位农村同学写自己高考前夕,父亲一大早起床去田里劳动,叮嘱儿子要好好考试,儿子在考场想念在田里劳作的父亲,回想自己跟父亲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的情景,面朝大地,怀想天空,
就凭借真情实感,得到了满分60分。各位,不信的可以在网上搜索来看一下,第二,阅卷老师喜欢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这些年,高考作文基本倾向于议论文,很多同学忙着背各种名言,搜集各种素材,把高考作文写成了没有自己面目的“高考体”:一段排比开头,名言之后,是中心论点;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基本是名人事例的组合,再加几句不咸不淡的扣题的议论;最后,来几句好看的古诗文,发几句号召,回扣一下开头的中心论点,
这样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考生的思考,看不到考生的真知灼见。堪称新时代的八股文,要写出有自己真知灼见的议论文,就要锻炼自己的思想,修养自己的人格,跟火热的时代保持同步,真正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文化,读点哲学,积极思考,说话讲逻辑。具体例文参考几年上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第三,老师喜欢有气势有文采的文章。
少年文章,应该有朝气,有向上的血性,青春美文,自然有健康的文采,可以参考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要提醒的是,文采不是炫耀词汇,思想也不是故作高深,像去年的那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那种晦涩玄虚,不值得提倡,也没有多少阅卷教师会喜欢,至于前些年,四川高考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甲骨文作文,就更是不合符高考作文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了。
第四,老师喜欢思路清晰,技巧熟练的文章,高考作文,不论是议论还是记叙,都要思路清晰,不要弄得太含蓄。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阅卷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阅卷任务,还要保质保量,他们势必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反复研究品味你高深含蓄的思路,于是你的文章如果太含蓄,就有明珠投暗的风险。有位阅卷专家说得好,高考作文要的是二锅头,辛辣爽口,不能搞成碧螺春,一下子评不出味道,
6、各位语文老师,请问您如何上作文课,又如何批改作文的?谢谢?
欢迎关注“高分语文英语”,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一、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概括说一说。二、作文一般应该按照两条路线来教学:一)按照作文的类型来教写作文,笔者把作文分为七类:1、写事2、写人3、写景4、写物(说明文)5、写理(议论文)6、写图(看图作文)7、写想象二)按照审题立意、结构思路、内容材料、语言文采等四个要素来教学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笔者的头条号以后会有详细说明,可以关注。
)但是写作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写什么;2、怎么写(方法待续)四、至于改作文,由于老师时间有限,批改大量作文只能快速地把每个同学的重要优点和缺点指出来写明批注,部分细节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每次改作文,都要细改个别同学的作文,因为要拿来作为典范供全体同学学习和仿效的。如下面的作文,笔者是这里批改的:原稿:修改稿:如果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7、中学语文老师大都担任2个班,每班60人左右,老师是怎样批改每周的作文的?
高考语文斋感谢您邀请回答问题。根据您提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大都担两个班,每班60人,每周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如果我没有考虑错的话,您是奇怪:这么大的工作量是如何完成的?我们知道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重,而作文的评改又是作文的重要环节,评改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多少与快慢,前些年我教高考复习班,一个班人数多达120人左右,两个班240人左右,只是批改作文一项就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备课、组织试卷、批阅试卷呢!按理说,作文因材施教、当面点批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有的放矢、效果较好的,但是由于人多而采取量批、类批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我是这样做的: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每组由前一次语文考试成绩在本组最好的一位学生担任作文批改小组长。
前一次语文考试成绩班级前五名学生组成全班作文批改组,由我担任组长,具体操作过程:把学生的作文本先发给本人,用异色笔先自行批改,然后收回,小组交换批改,批改的字色与签名字色一致,以示负责并有利于追责和评比。每个小组由小组长推出一好一差两篇作文以及自批和互批最好的两份交给班级批改组,班级批改组每人批荐出一好一差以及自批、互批较好的四篇文章,交给我,
其余的发给学生,有疑问的待评讲后课下找我讨论。交到我手里就只有20本了,一类五本,我通览之后,找到大家作文的优点和不足,批改的优点和不足,各印发一篇发给学生,好的供学生发扬优点之借鉴,不足的供学生研习如何提升改进之使用,好的表扬鼓励,号召大家向好的看齐学习!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参与度,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认识到自己要避免别人常犯的毛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8、为什么感觉很少有语文老师自己写范文?
我是语文老师,我认为不写的原因:是写作水平所限,是心理压力所致,是教学态度使然,老师深知,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也知道范文的重要意义。水平问题,范文又叫下水文,其作用是给学生作业作示范,它必须形神兼备。一篇文章从审题立意,到构思谋篇,再到遣词造句,直到成文,由于它针对性、时效性、目的性强,各方面都能给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如果老师写出的文章达不到一定水平,写出来也起不到示范之功,徒劳无功。既知其无功,又何必徒劳,心态问题。“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如果老师写出的文章水平一般,或者还不如一般同学,那就起不到示范作用,而老师在学生面前也难以“学高为范”,心理上自然就有了形像崩塌之虞,“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如果因为行家不出手,就没有人知有没有,老师心里就没有了形像崩塌之虞,教态问题。在岸上指导,是永远教不出游泳冠军的,老师深知,一篇好的下水文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作用是非常大的。范文能够最好的诠释一篇文章是怎样成文的,不但知其然,还能够解释所以然,所以写范文倒逼教师提高写作水平,真正肩负起“学高为范”。“文如其人”,文格就是人格,
这就意味着老师要端正教态,追求高标准,敢于付出,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写不写范文,危机不到一位教师的身份地位,如果教态没有那么严谨、崇高,不写就是常态,我写范文。我在教高中语文作文时,每次都要下水写作文,作文课上和同学一起作文,但不一定当堂作完,因为范文毕竟不是一般写写,作作样子。学生作文一律用散页稿纸,全班收集齐后,统一装订成册,我的下水文放在首页,
讲评时先讲学生作文得失,然后讲我下水文是如何写成的,针对性强,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指导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喜爱。正因为如此,有好多学生喜欢上了作文课,也喜欢上了文学,影响了他们的性情和人格,有的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拿过省级大奖;所教两个班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全校第一。我个人坚持写下水文,“多读胸有本,勤作笔升华,
”日积月累,情操得到陶冶,品性得到提升,现在已有百万之巨。散文、小说、论文、诗歌,都小有所成,在教育教学中,有时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讲,更具实效,我自己也乐此不疲,综述:老师写范文,对指导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是最好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老师不写的原因,有的是写作水平所限,有的是心理压力所致,有的是教态使然,
9、2020高考作文题篇篇接地气,未来语文教学如何改?
偶然发现,有一位高级教育者,对我国在文理教育之中,用他的锐利目光洞察到了国人对语文以及语文教育的后顾之忧,大家都知到,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唯独没有对语文及语文的教育有一个确切的出处。就今年高考,各大考区的语文作文命题,不难看出其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良苦用心,这种来自社会生活自然接地气的命题之作充分题现了中国教育对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以所用的一个大捡验,这一现象说明,国家对学生的语文以及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是给学生以及中国的教育参与社会以及洞观自然的考验,一个学生如果对中华语言文化(语文)运用的炉火纯青,手到信来,那么他(她)的这一生肯定是辉煌灿烂的一生,也肯定是成功的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