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也并没有那么糟糕,现在的戏曲文化还是有传承和发展的,只不过因为现在娱乐形式多样,戏曲的替代项目比较多,而年轻一代不怎么关注戏曲,所以会让我们感觉戏曲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制约。戏曲的传承确实是一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1、现在的年轻人对地方戏曲了解不多,你认为地方戏曲还能传承下去吗?
戏曲的传承确实是一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尤其是地方戏,一些小剧种,本身受众范围小,受众人数较少,走向没落,后继乏人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上学读书就是外出务工,对家乡戏可以说本身知之甚少,加上长年在外打拼,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正儿八经去看一场家乡的地方戏。戏曲,别说地方戏,即是被称之为国粹的京剧虽然说高大上,其处境也并不乐观,年轻人不喜欢是最根本的原因,
若不是政府投入,估计演员的工资都成问题。时代在发展,文化、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了,西风劲吹,韩流南下,港台地区的歌星,成了内地年轻人们紧跟世界文艺潮流的模仿偶像。从这方面观察不难发现,再好的文艺表现形式,不被年轻人所喜欢所接受,就是有意识的去引导,也无济于事,还有用毛笔写字,尽管说有几千年的传承,对中华文化的流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由于实用功能逐渐式微,除了作为人们的业余爱好和少数人作为艺术主攻方向去发展外,其生命力也将越来越令人担忧。
其实人们还忽略了一种技艺,就是算盘,这可是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算账工具。由于计算器和机算机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会运用算盘来进行计算?所以说,无论是戏曲、还是用毛笔写字,包括算盘的运用,作为非遗由政府指定专门的人保留与传承,避免失传很有必要,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推广去普及大有逆时代发展洪流之嫌疑,也得不偿失。
2、为什么传统戏曲等文化没有传承和发展了?
如今的传统戏曲用“门前冷落”、“惨淡经营”来形容其处境,全国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究其原因是供求关系出了问题,一方面演职人员收入低、晋升空间有限,不愿干。我就举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吧,大约十年前吧,我的一位同事在某大城市京剧院工作,应该属于事业单位,稳定无需操心、甚至说有点安逸,但是发展总是不温不火,属于有保障又饿不死的那一类,最终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同事还是果断放弃了京剧院的职业。
后来,她拥有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不到两年生意已是风生水起,让人好生羡慕,追根溯源,在早些时候,能看上戏曲之类尤其是大型剧场可是很贵族化的待遇,一票难求也是常态。进入剧院你就感到浓浓的精神文化气息,真的很享受,然后,你就会随着剧情的发展、高潮,而喜、怒、哀、乐的不断切换。碰到共鸣处,还得和邻座议论几句,类似于现在头条号的网友评论,解气、过瘾;碰到伤心处,眼睛会不由自主的湿润,
还记得,一剧团在纽约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观众中一位海军军官看到剧中人牙古挑拨离间导致奥赛罗扼死妻子时,他拔枪打死了台上的牙古;当他意识自己错将演员打死时又开枪自杀了。悲剧发生后,纽约市民安葬了这两位死者,给扮演牙古的演员立的碑文是“最优秀的演员”,给那位军官立的碑文是“最优秀的观众”,另一方面自媒体发展强劲,观众不愿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过境迁,曾经的兴盛都已成昔日往事,有的或许永远也回不来了。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文化,她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她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如今人们不再愿意面对面,只在乎屏对屏了,戏曲舞台艺术渐行渐远,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娱乐,刷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刷屏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人们正在丧失思考力、判断力、审美力,这样的人类未来,真的好吗?其实,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就像许多旅游景点,三国城、水浒城、甚至迪士尼之类以文化为内容的观光体验项目,戏曲是不是也可以在类似的景点中“粉墨登场”赢得一席之地呢?不仅传承发展了戏曲文化,还丰富了人们的旅游体验,当然,传统戏曲也需要创新,毕竟人们的娱乐生态彻底的变了,选择越来越多,周期更新越来越短。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培养演艺人才、稳定创作队伍,提升运营能力,
近年来,我们看到汉服文化火了,无论是大型表演活动、还是旅游景点、休闲广场、甚至城市街道都能看到汉服所呈现的古代礼仪文化熏陶下吐气如兰、举重若轻的自律与气度。值得欣慰的是,汉服运动的发起者最初竟然是一帮年轻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汉文化,只要是好的东西,不管多么古老陈旧,在抖落历史尘埃之后,光鲜亮丽的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3、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成了问题,怎么看?
说起来,我身边有很多长辈很喜欢听戏,有的还能吹拉弹唱,但是,与我同龄的人就很少有人关注戏曲文化了,这确实让人很担忧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未来,不过,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也并没有那么糟糕,现在的戏曲文化还是有传承和发展的,只不过因为现在娱乐形式多样,戏曲的替代项目比较多,而年轻一代不怎么关注戏曲,所以会让我们感觉戏曲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制约。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关注,现在的京剧、豫剧、黄梅戏、莆仙戏也都在发展,但是地方戏剧种类较多,同时又面临着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娱乐项目的竞争,导致地方戏剧的关注度没有以前高,这是确实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喜剧文化首先还是要从意识到行动,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而其中可以加入戏剧文化,先让大家知晓,然后熟悉,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例如,2012年莆田市委宣传部和教育局就专门开展了“莆仙戏曲进校园”的试点工作,将莆仙戏曲纳入小学三、四、五年级音乐课教学计划,确定每两周在音乐课或地方课程中调整一节作为莆仙戏曲课程,用于学习莆仙戏曲的基本唱腔和经典表演艺术。这样,传统的戏剧文化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家有了基本的知识之后便可能去欣赏戏剧,有兴趣的人自然也会继续学习戏剧,这样形成认知、欣赏、学习的环境,相信传统戏曲文花的传承会有所改善,
4、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世界上的事无有定数,有老的消亡,新的产生,是客观规律。有优良的高瑞的阳春白雪被文人学者,精英赞颂传扬也正常,有的草根被艺术化了,成了文玩同样正常。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萝卜白菜各有各爱,你不喜欢不代表別人不爱!一个文化现象,艺术门类,都有特定的群体。你不珍惜,别人却奉为至宝!戏曲也是如此,有的曲种几千年始终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说明他只适应于那方水土,但也不易消亡,
有的你虽尽力呼唤,却无人乎应,它就只有消亡!举昆明为例,其地方剧种不少,比如曲剧,关索戏,由于只在几十万人中流传。当你这个城市被几百万外来人占据时,这两个剧种的存在感就微乎其微了,何况原来那几十万人当中也没几个人喜欢,不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怪什么,怪自己艺术感染力,生命力不强!花灯,滇剧的艺术性就高的多,特别是花灯,基调还来源于山歌,民歌,
外来人能接受,还能跟着传唱,实属歌剧范围。并且有大量的民间艺人自觉传承,老一代去了,新一代进来。为什么,艺术品质决定了它的存在,尽管还有个国家花灯剧院,也不是整天闲着!京剧不是云南的本土戏剧,但由于上世纪三到五十年代,众多的一流艺术家的云集,使这个十几万人的边远小城,竟然成了中国京剧的大码头!为什么,因它发展了近百年,在中原戏曲的基础上,广纳博采,兼收并蓄,五十年代成了国剧。
又通过后来的传承与发展,有了瑰宝,国粹的崇高地位,在关肃霜先生和她团队的耕耘下,树起了继京派,海派后的滇派大旗。使云南成了中国五大京剧表演基地之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传承的表演艺术家占据中国东北西南(邢美珠,李佩红,候丹梅,李静文等),甚至国外!就算是新入昆的几百万人,对京剧也是耳熟能详,更不用说名角大腕云集的京津沪这样的京剧大码头了!虽然戏曲与其他舞台演出那样,同受到了新视频,新媒体,新智能的冲击,大不如前。
5、戏曲是我国的国粹,年轻人喜欢的很少,艺术传承会不会出现问题?
应该不存在传承不下去的可能,戏曲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它的剧种很多,比较出名的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等,戏曲是以前人们的精神食粮,那时候人们在收音机听戏曲,所以人们都把它称之为戏匣子,那时的戏曲可以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受到人们的追捧。戏曲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喜欢的曲目,上至王侯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都有人和现在一样追星,那时候名角演出一票难求,票友更是一注千金只是为了和名角合个影,
在我国近代更是出了不少名人,花旦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老生有谭鑫培、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花脸有金少山、裘盛戎、郝寿臣、袁世海。这些名家他们都有传承人,只是随着文艺多样化,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少罢了,现在有优秀的代表出现,比如李玉刚把京剧和歌曲糅合在一起演唱出来,很受年轻人欢迎,以后戏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出个领头人,比如在曲艺界出了个郭德纲,我们期待戏曲界也能出个灵魂人物,让戏曲走的更加长远。
6、我想传承中国戏曲文化,需要做什么?
感谢邀请!如果要传承中国戏曲文化!首先的了解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