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古人是如何开学的

又是一年开学季,有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吗。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和如今春学期的开学时间差不多,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代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塾,开学仪式远比今天端庄、复杂,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生,考取的是县重点高中——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慈恩学堂。

1、又是一年开学季,古人是如何开学的?

在中国古代,国家、社会、家庭都很重视教育,既认为孩子“不学无以成人”,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取的人才也都是文学之士,而学子们通过科考“金榜得中”,不仅自身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和前途,且能光宗耀祖,所以,古代孩子入学、学校“开学”是很郑重、很有仪式感的典礼,它代表了孩子一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因此,古代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塾,开学仪式远比今天端庄、复杂,

一、先说古代孩子们的入学年龄。古代的教育并不普及,所以对入学年龄的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甚至二十岁入学都有先例,东汉的《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是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是15岁入学,

由此可见,从周至汉,只要在8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需要说明的是,此“小学”非彼“小学”,古时的“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所以“小学”也是文字学的别称,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小朋友上的学校”。隋唐时期,学生的入学年龄要比之前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6、7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

当时的他已经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神童。明清时期依旧沿袭“弹性入学”的传统,明代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到清朝时,一般入学年龄为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其次,再说古代开学时间,和入学年龄一样,古代的开学时间各个朝代并不相同,除了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教学亦然,奉行的主要原则就是“农闲时间搞教育”,在汉代,据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有三个入学季: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

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和如今春学期的开学时间差不多,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开学大概是农历十月,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除了农事规律,开学时间的选择还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上元(即正月十五)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第三,重点说说古代新生的“开学典礼”。

在中国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新生入学会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一要“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讲究礼仪要求首先从自身言谈举止开始,做到衣着整洁,表情端庄,说话和气,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二要行“拜师礼”。学生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三要“交学费”,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奉献“六礼束脩”。

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所谓六礼束脩,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学生向老师交“束脩礼”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一直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又作束修,

比如《通典》记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仪节。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向学生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四要“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

“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五是行“开笔礼”。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由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

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描红开笔”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一撇一捺,古人把“人”字造得如此简洁,却留下了无尽想象空间。六是“击鼓明智”,“击鼓开智”的传统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2、又是一年开学季,你心中最美的大学是哪一所?为什么?

要说最美大学,能少得了樱花武大吗?这粉云重重小山堆叠的娇俏模样,谁受得住啊!老舍写过一首诗:“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高僧九十声如罄,日饮清泉伴古松。”活脱脱的就仿若是在描写武汉大学的光景了,蓝瓦方殿,飞檐四角,扁云的樱花像低头抚摸人间的云朵,倏忽一下子,全开了。不知道大家看过樱花没有,一定要看肉眼的樱花,

那和照片里完全就是两回事儿!!!真正的樱花,毫不夸张地美到爆炸,美到哭泣。你低头,地上落英缤纷,是行走在桃花源记,你抬头,天上粉霞万丈,是大圣踏云来娶我。人间美好的景色,能见一处就十分难得,武大不仅有举国闻名的樱花,还有标志性的学堂建筑,有诗书气质,还有淡淡的风花雪月,有红尘,有人文,有仙境,有人间,

不得不说,简直是打卡胜地,怪不得年年都要被围观~~没办法,颜值即正义。(就连夜景都超级有韵味呢)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声誉,而且,就算你去百度搜索,也会得到一串惊人的数据——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是中国校园环境最美丽的大学。

厉害厉害,唯鼓掌可抒情~我就是美,不带任何情怀,就能碾压在座各位,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山水环抱,天然地势乾坤无极,朗朗读书声之中,你不能不想到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不能不回顾历朝历代的美,历史厚重的古韵都在这里酝酿成一壶老酒,一遍一遍的山风呼啸,一场一场的清逸高论。说起武大樱花由来,倒是有一段历史,

如今,武大的樱花树几乎是来自1972年。很古老吧,比咱们年龄都大,当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赠给中国1千株大山樱,周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1982年,日本又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再次赠送樱花树苗200株。历时3次,不断的建交和赠送樱花,让武汉大学变得越来越美丽,也昭示着我们大中华的雄壮崛起,

3、又是一年开学季,回想一下过去的校园生活,您可曾后悔过?

二十多年来,我曾多次跟爱人说,离开大学校园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毕业时,至少有好几个机会留校:一是院里想留我当助教,二是3位教授要我免试读研,三是一教研室想留我当老师,仅仅是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于是,毅然决然就放弃了所有的留校机会,头也不回地踏入社会,以为从此可以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干自己不喜欢的事。

可世上之事,往往怕什么来什么,避什么得什么,几经周折,兜兜转转、磕磕碰碰之后,还是回到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不得不干上专业本行。因为,在路越走越窄的情况下,饭碗比情怀更重要,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如果现在还有回到学校的机会,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扑过去,可也正如世上之事怕什么来什么一样,想要什么往往得不到什么。

4、又是一年开学季,还记得当年高中报到第一天的情形吗?有什么故事吗?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生,考取的是县重点高中——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慈恩学堂,报到时自己带着被褥、洗漱用品。先在学校门口的榜上寻找自己的名字,然后有学长志愿者带领去认识班级和宿舍,偶尔会碰到几个从初中一起考进来的同学,像见到亲人一样的兴奋。开学第一天,放下行李去买了饭票,然后就在教室里听班主任训话,

5、又是一年开学季,有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吗?

开学了,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地步入大学求知,求学的路上,充满艰辛,苦读一番,就会面临就业的激烈竞争,文凭,学历,专业,素质,经验这些硬件都是求职环节中,有力的法宝。想要成为一个能够拥有好职业、好岗位、好收入的成功人士,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想要在大城市立足,看看二线及以上的城市,大多数人靠死工资根本过不上体面的生活。

而工资能过上体面生活的人,基本上没有生活,扎心了,人家都是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降级,可是看到猪肉涨价啊,连降级都算不上,直接消费跳级。求学踏上异乡的路,身在异乡,就有一种说不尽的乡愁涌上心头,乡愁在对过去的依恋中,寻找失去的童年。童年的时光充满想象,却是流落远方,毫无疑问是这样。但是认为对家乡的乡愁有着另外一个根源,

不是把家乡理想化,而是对现实转过身去,对正在死亡的东西转过身去。学子的愿望是:无论到哪里——不管哪块大陆,哪个城市,哪种职业,哪一次爱情——都能找到自己的家乡,那个生命诞生和复活的地方,乡愁所怀抱的欲望与其说是希望一成不变的永恒,不如说是希望日日常新的诞生。于是流去和毁灭的时间力图在一个仍然存在的地方展现它的理想面容,

家乡是对生活的一种隐喻。人自古以来,天天都在想家,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解释吗?现今是个看脸的社会,颜值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许多学子假期首要的任务就是做美容手术,改头换面,让颜值能够加分。其实“美人”到了一定段位,能出位的便不再是容貌的比拼,性情、处世、性格、教养、才华、气质这些综合因素,都会为一个学子加分或者减分,

一个懂得入世的美人,竭尽所能地扮演好社交名媛、公众人物的各种角色,而不是做个“纯粹的演员。美人“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平庸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如与红楼人物相比拟,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还有若宝二爷的”一个成熟的人,懂进退、知分寸,温顺与坚韧兼有,理性与乖巧皆具,珍爱自己也不妨碍他人,有谁不愿力捧呢?或许,只有成熟的稻谷才懂得弯腰吧。

没有急切地辩白,没有锱铢必较地抠字眼,没有摆事实讲道理试图把一切交代清楚,更没有人言可畏的寻死觅活,明白却不点破,你设扣,我入扣,欲语还休,这就是成熟的火候。人呀总是演惯了别人的悲喜,却哭不尽自己的哀伤,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又不想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目标的学子,只能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傻吃傻吃,越能吃越想吃!真的是“吃饱了撑得”!为吃够本,到自助餐吃的太撑,狂吐不止,被送进医院急救。

没有吃过自助餐吗?使劲吃!丢人现眼,医院的治疗费用,可比自助餐的要贵多了.....贪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啊!人生亦是如此,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又是一年开学季,有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吗?学子新闻看多了,体会最深的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多年的莫逆之交,也料不到该如何设置防火墙,来杜绝被别人所坑害。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