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给予孩子自由,给孩子绝对自由

如果真正爱孩子,请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健康康的迅速成长。孩子上小学以后,父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这有益孩子吗,总是以孩子太小为借口,剥夺孩子自主的权利,孩子想干什么都会遭到阻拦,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

1、“给孩子绝对自由,就等于没有自由”怎么给孩子合理的自由?

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这里需要区分的是,哪些情况下是需要成人示范、规范,哪些情况是可以让孩子自由探索的,当孩子在安全的空间当孩子在安全的空间里自由玩耍时,可以避免成人的干预,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如果玩耍区域有切菜板和安全刀具,以及可以切的物品,孩子也可以自由发挥,此时的核心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意志指挥自己的手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同时去体验过程中的发现。

比如孩子在乱切乱敲的时候会听到不同的材料被切被敲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孩子就会又开始探索不同声音与物品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对外界的好奇,探索外界的同时也在使用自己的身体。当成人引导孩子学习参与家务时(1)成人在示范如何做菜,那么就可以邀请孩子一同参与,给孩子准备好砧板和刀具,然后明确告诉孩子需要切成什么形状大小,

孩子就会按照要求,开始精确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完成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此时孩子探索的对象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身体,对自己身体的精准操控,(2)孩子要学习洗碗,成人就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如何观察碗已经洗干净了。手摸在上面不再滑腻腻,而是可以擦出声音了,盘子会唱歌了,脸上不再花了,就是洗干净了。而不是变成孩子自由玩水,

如果想孩子自由玩水,可以提供专门的场合让孩子玩,而不是在洗碗的时候。关于规律作息孩子在成年之前,都需要成人来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承担责任,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建立规律的作息,从而发展出健康的呼吸韵律系统以及消化系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一旦规律下来,孩子就可以在相应的时间自由地探索,而不必担心“接下来该做什么了,怎么又变了?妈妈今天和昨天做法怎么不一样了?”这样的担心会变成孩子强烈的不安,造成头部神经系统过度繁忙,影响身体其他脏器的发展,

2、孩子上小学以后,父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这有益孩子吗?

孩子上小学以后,父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这有益孩子吗?谢谢邀请!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无论上学前或上学后对孩子不仅有益,而且益处很大。我家邻居儿子和儿媳都是独生子女,两亲家又住在同一个县城,小两口结婚以后到目前为止就生一个孩子,从孩子出生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加上双方的太爷太奶十个大人,整天就围着一个宝贝转,按照我们当地的方言说孩子娇得像宝贝豆子似的。

孩子一动身后面跟着几个大人,孩子要玩玩具,这边猜想够着拿,大人立即说:“宝贝,宝贝过来我给你拿,玩具盒别倒了砸着你,”孩子端起杯子要喝水,“别动,别动,别烫着,过来妈妈给你端着喝。”宝宝小手脏了去洗洗,水龙头还没打开呢,奶奶又急忙跑过去,“你不能洗,弄湿了袖子会受凉”孩子自己想做点事情大人是这不管,那不行,总之全家一个心思,孩子只管吃喝玩睡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都由大人来承担,

试想,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理能力从何而来?据观察发现,现在的家庭孩子越少越娇惯,家长越娇惯孩子的自由度就越少,孩子自由度越少自理能力就越差。就拿我好朋友李姐家来说吧,李姐家大宝宝出生的时候,别说一家老老少少对孩子娇惯,宝宝姥姥家的姥姥姥爷太姥姥和太姥爷都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大宝宝从都上幼儿园了连衣服和袜子都不会穿,因了宝宝中午在幼儿园睡觉,每天孩子因了脱衣服穿衣服急得哭,老师不得不特殊照顾天天帮忙。

在老师强烈的要求下,李姐一家才不得不在家里让孩子自己练习穿衣服脱衣服,李姐家的第二个宝宝出生后,因为有了之前的教训,加上二宝宝出生时他们家老奶奶生病住院,之后又接着卧病在床,大人整天都忙得团团转,领二宝就没有带大宝宝那么细致,想不到这样竟然二宝宝不仅比大宝会走路早、说话早,二宝宝两岁不到就自己会用勺子自己喝水,自己吃饭;就连吃香蕉、桃子剥皮从来都不让大人帮忙剥。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通病,孩子一动身动手总是怕这怕那碰着了咋办?伤着了咋办?总是以孩子太小为借口,剥夺孩子自主的权利,孩子想干什么都会遭到阻拦,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家长这样做孩子的本领从何而来?!如果真正爱孩子,请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健康康的迅速成长!。

3、家长想给予孩子自由,如何把握自由的界限?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在园所里实践的就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自由是相对的,界限来源于对规则的遵守!我们在园所里的七大规则: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7、学会拒绝别人,也接受别人的拒绝,我们在家庭中给孩子建立的三大规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规则就是界限,就它像是一堵墙,让孩子明确哪里是不能通过的,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堵墙的保护,孩子才会感受到安全,才能放松地去享受他应有的自由自在!,

4、我们该给叛逆期的孩子完全的自由吗?

首先来说,时间上没有完全的事情,就是质量守恒都快被永动机打破了,所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对叛逆期的孩子进行教育呢,这是所有家长都会在意的事情。其次,之所以会有叛逆期这个名词是因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问题,代沟就是这么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一个家长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呢,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事,然后就成为了叛逆期的问题孩子了么?接下来就是,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要太过分的进行干预他们的自由,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帮助的,朋友式的交流更能获得孩子的理解,不要总是拿大人的思维去理解判断孩子的行为,

5、用“爱”和“自由”的观点教育孩子,可以使孩子优秀的成长吗?

谢邀。有研究者表明,自由、平等、博爱,不只是理念,不独为口号,具体所指应是:自由为市场经济,平等为行政管理,博爱为群团组织,以下具体分析:先说自由一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价值原则、理想境界作以精当的概括阐释。再说平等一词,看过一本叫作《关于爱》的36开口袋书,说人的平等源自于寿命长短大致相当,所有人离不开人群而独处,以平等友爱维系人和人关系,

6、最近一位11岁小学生“佛系”作文火了,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做那个躲在角落里的人吗?

孩子的佛系与现实的焦虑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了一下孩子的作文,讲的是孩子与世无争的心态,人生目标并不是考哈佛北大之类的大学,而是有自己的明确的小目标。这与无数孩子的目标完全不入主流嘛,别人都是考高分,考一个好的高中,然后考一个好的大学,他并不追求这些,也不以这些来判定自己是不是一个人才。看看普通的家长和同学们,中考上不了高中,高上不了大学,就被定义为“无用的人”,这些家长和孩子们被裹挟着从小参与激烈的竞争,为了学习而焦虑不已,

孩子宁愿成为躲在角落里的人,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细想一下,心态真好,真正的佛系呢。父母也要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从作文里可以发现,孩子好心态背后良好的家庭教育值得肯定,至少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期待,并不像普通父母一样特别高远,其实每个孩子将来大多就是普通,虽然很多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