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老师只要下苦功夫进行指导,加上家长的配合,孩子自己努力,作文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是能提高的。只有母语者改出来的作文才更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当批改中等水平学生的作文时,就没有先前的激动和喜悦了,但这些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作文练习,字数虽然不多,也勉强可以过得去,错别字比较少,用词也恰当,语句通顺,唯有中心思想表达的不是那么突出。
1、语文老师改作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个人观点: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获得的体验和人民艺术家、作家老舍先生写《养花》一文中获得的体验是一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班里50来个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批改一类文,也就是批改优秀生的作文时,常常是让我眼前一亮,看着学生清秀的字体,通顺的语句,分明的层次,突出的中心,心里无比喜悦,禁不住边批改边向同行炫耀,还不时地把文中精彩的句子读给老师们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当批改中等水平学生的作文时,就没有先前的激动和喜悦了,但这些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作文练习,字数虽然不多,也勉强可以过得去,错别字比较少,用词也恰当,语句通顺,唯有中心思想表达的不是那么突出,
这一类学生,只要老师进一步指导,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水平达到一类文水平是没问题的。因此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批改三类以下作文,也就是批改学困生的作文,让人心里沉闷,替他们捏一把汗,中心是否突出暂且不说,单单是错别字就有一大把,让人头疼,让人担忧!句子不通自然更不必说了。个别学生竟然思想有问题,曾经教过一年四年级语文课,那次作文题目是《记一件高兴的事》尽管讲了要写有意义的开心的事,可以一个男孩,在作文中写到:我最高兴的事是生病,因为生病了,会有好多好吃的。
就这一句话,还出现好几个错别字,从这个孩子的作文中我看出孩子思想有问题,令人忧虑重重。我及时联系他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长在外做生意,很少照顾孩子,孩子跟着奶奶生活,一次孩子生病了,父母才回来照顾了几天,还买了好多孩子喜欢吃的食品。学习方面,家长更是没时间辅导,因此,看了这个孩学生的作文,我除了担心外,更多的是心疼,心在流泪。
同一个老师教,大家享受着相同的教育,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那么大呢?详细分析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孩子成长背景有关,与孩子享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与孩子课外阅读水平有关,与孩子的见识多少有关,与孩子学习习惯有关等,因此,批改学生作文,会有不同的体验,让我感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老师只要下苦功夫进行指导,加上家长的配合,孩子自己努力,作文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是能提高的,
2、语文老师们改一个班的作文需要多长时间?
这里讨论平常我自己教学班作文批改情况,以班额人数在50—60之间为例。一、教师亲自批改,这种情况只能挤课余时间,至少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完一个班的作文。这种改法,比较细致,要给出分数、批语、小结,全班作文改完以后,还要选出讲评范文。我长期的做法是还要亲自把选出来的范文录成电子文档,长期积累保存(我已经积累有学生习作数百篇,打算退休以后编印成书),
再打印两份,一份我讲评完后贴在教室的学习栏供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另一份发给作者本人,以彰其“就”。二、学生轮流上台念自己的作文,这种方法,在我这里也算作文批改,需要五节课时间。作者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要求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有感情;读者在下面听,随时做笔记,有可能要做点评,与作者交流发言,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听作文”,至少把本次训练的佳作“听”出来,还要注意组织调动学生,
三、学生交叉批改。教师讲清楚要求,一般一次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交叉互改,这种方法需要一节课时间。主要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批改,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最简单,省时省力,但需要学生训练有素。自己的作文批改基本用这三种方法进行,随时调换,目的在于让学生喜欢作文,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让写作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3、高考改卷老师喜欢怎样的作文?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多次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你大致总结一下,你就明白高考改卷教师喜欢什么样子的作文了,首先,你也许听说过,不同的阅卷教师口味爱好不一样,对同一篇高考作文给分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这是事实,但是,你其实不用担心,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双阅卷,也就是同一篇作文由系统分发给互相不知情的两位老师打分,如果他们给分在一定差距比如5分之内,就取二人平均分作为作文的初评分。
系统还会对每位老师的阅卷时长,平均分,离散度等进行监控,把握阅卷尺度不好的老师会被要求改正,甚至被取消阅卷资格,一般说来,批阅高考作文的都是大学副教授或者中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他们受过多年的教育,有较高的阅读品评文章的能力,同时考场还有作文阅卷的细则,有阅卷的指导专家组。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
这些是可以公开的。第一,阅卷老师喜欢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情况下,有些同学的小说,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只要文字清通,审题无偏差,那么真情实感就成了取胜的法宝。比如某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有位农村同学写自己高考前夕,父亲一大早起床去田里劳动,叮嘱儿子要好好考试,儿子在考场想念在田里劳作的父亲,回想自己跟父亲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的情景,面朝大地,怀想天空,
就凭借真情实感,得到了满分60分。各位,不信的可以在网上搜索来看一下,第二,阅卷老师喜欢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这些年,高考作文基本倾向于议论文,很多同学忙着背各种名言,搜集各种素材,把高考作文写成了没有自己面目的“高考体”:一段排比开头,名言之后,是中心论点;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基本是名人事例的组合,再加几句不咸不淡的扣题的议论;最后,来几句好看的古诗文,发几句号召,回扣一下开头的中心论点,
这样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考生的思考,看不到考生的真知灼见。堪称新时代的八股文,要写出有自己真知灼见的议论文,就要锻炼自己的思想,修养自己的人格,跟火热的时代保持同步,真正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文化,读点哲学,积极思考,说话讲逻辑。具体例文参考几年上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第三,老师喜欢有气势有文采的文章。
少年文章,应该有朝气,有向上的血性,青春美文,自然有健康的文采,可以参考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要提醒的是,文采不是炫耀词汇,思想也不是故作高深,像去年的那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那种晦涩玄虚,不值得提倡,也没有多少阅卷教师会喜欢,至于前些年,四川高考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甲骨文作文,就更是不合符高考作文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了。
第四,老师喜欢思路清晰,技巧熟练的文章,高考作文,不论是议论还是记叙,都要思路清晰,不要弄得太含蓄。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阅卷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阅卷任务,还要保质保量,他们势必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反复研究品味你高深含蓄的思路,于是你的文章如果太含蓄,就有明珠投暗的风险。有位阅卷专家说得好,高考作文要的是二锅头,辛辣爽口,不能搞成碧螺春,一下子评不出味道,
4、老师让孩子们把作文发微信群里,这样改作文对吗?
老师让孩子们把作文发到微信群里批改,这么做对不对先不论,但我觉得不好操作,因为孩子们传作文有两种方式,都比直接交作文本麻烦。一是传图片,把写在作文本上的内容拍成图片,传到群里,看上去比交作文方便,实际上拍一张文字不变形的图片并不容易,如果字迹模糊、扭曲,反而不好辨识,而且老师批改起来极为不便,在手机上看就只能写个总评,在电脑上批改,还得使用图片编辑工具才能做到眉批、旁批、总评,若是忘了点保存则前功尽弃。
改好后发还,学生在手机上看也很不方便,不放大看不清,放大了看不到全句,打印出来看,还不如直接在作文本上批。二是传文字,要么先把作文用文字打出来,极为耗时;要么用OCR识图软件把图片中的文字识别出来,错误率很高,对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要求极高;要么用语音录入,又对普通话水平有高要求,输入之后,还要编辑格式,纠正输入谬误。
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以文字形式传到群里,没有一个多小时不能搞定,这项工作是由学生来做还是家长来做呢?让谁做都是增加负担,除了麻烦,还有其他坏处:一是给学生用手机制造了光明正大的理由,谁来监督孩子,确保他们不受手机上其他东西的诱惑以至分心旁骛呢?二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受蓝光幅射,既损伤视力,又刺激脑神经,兴奋易怒不专注,还影响睡眠。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也降低了效率,查看、批改、点评都增加了步骤,而且还不易跟进,就像是一锤子买卖。写在作文本上,老师可以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可以随时找出特定学生的作文来加以指导,而在微信群里发作文,要避免刷屏造成的漏改,老师必须要为每一个学生建文件夹,注明日期、文题,下载他们传上来的图片或文档。你说工作量有多大!以前,有家长给我传过两次,央我抽空看看,差点没把我眼睛看瞎,
我不熟图片编辑软件,就一句句地敲,指出作文毛病,结果,孩子写500字,我倒写了3000多字!这种活儿,我之后坚决不答应了。拿到作文本,用红笔在纸上修改、点评,笔尖沙沙作响,纸张香味独具,多舒服!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有些好文章,家长也不妨忙里偷闲,帮孩子整理出来,保存在电脑上,绝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儿子小学到初中的优秀作文我都输到电脑里了,现在拿出来看,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
5、没有老师指导,如何修改自己的英语作文?
如果你是针对高考,英语四六级,以及研究生的英语考试,还有专业四八级之类的,国内的英语考试,那么决定你英语作文得分的关键性的因素并不是你内容写的怎么样,国内绝大部分的英语考试,由于考生众多,批卷人数少,改卷时间紧张,绝大部分的英语作文内容都是不会被认真看的。比如说高考改卷的时候大部分都是211,985大学的英语系的研究生,他们改卷的时候就是15秒改一份卷子,15秒钟之内想要看清楚作文的内容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基本上就是看字改分,字好看的就能够拿到高分。这个早就是不成文的秘密了,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水中学的英文字体会在全国流行起来,甚至国外都来报道。不过在衡水体出来之前,写圆体花体能够写得像印刷体那样的效果的,基本上也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分数,我以前高中时候的同学,有一个字写的非常的好看,他平时写作文基本上是没有一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他每次在高考的时候,英语作文分数都能够拿到22分以上。
他是一个复读生,一开始告诉我,字写得好看就能拿高分,我不太相信结果等高考成绩出来,他的英语总分不及格,但是英语作文分数拿到了23分。比他上一次的分数高了一分,那就是写得一手漂亮的花体。而他的作文内容,实际上是抄阅读题,改卷的人没有发现,高考尚且如此,外语专业8级考试,还是一样的。当时我读的是德语系,我们也考专业8级,在专业8级考试中我们班上,德语作文分数最高的同学,通篇没有一句话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她的字非常的好看,因此他拿到了班上作文的最高分,
是由于水平不够好,所以她没有通过专业8级考试,总分不及格。所以你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修改作文上面,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英语书法上,只要你字好看,就一定能够拿高分,真实的写作能力,你可以再慢慢锻炼,把自己写的文章发给老外,让老外帮你改,也许可以让你有不一样的体验。只有母语者改出来的作文才更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
6、如果你发现二年级的孩子的作文里有很多错字,老师没有改正还说孩子作文好,你怎么办?
这有两种可能:1、老师根本没仔细看,只是象征性地检查孩子写了作文没有。2、老师认真看了,但是想鼓励孩子,老师的评价标准是孩子写作的内容和条理性:内容是否健康,叙述是否有条理性。二年级的孩子,在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方面,有时候难以避免,如果过分要求字词的正确,那么孩子可能会出现不敢用一些好词的情况。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认真地看孩子的作文,
实际上,跟孩子讨论分析作文,比起给孩子听写或者改正错题那是轻松有趣多啦。(一)二年级孩子写错别字很正常现在的孩子,通过平时的听说获得了大量的听力词汇,ta能够知道这个字词的正确用法,但是不一定能够写出来。你会发现孩子说一件事时,用到的词汇都非常准确,但是写出来会相对困难很多,所以我们在早期孩子写作的时候,是应该鼓励孩子尽量按照自己脑子里面的想法书写的,即便是有一些错别字,也是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果因为不会写某个字,或者是害怕写错某个字而放弃掉原本最顺畅的表达,那么这等于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二)给孩子信心非常重要记得有一个写作方法是这样的:就一个主题,把你脑中的想法快速的写下来,最后再进行修改和整理。孩子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这相当于是一个作品,这个作品一开始是稚嫩的,不完美的。但是我们需要给孩子信心,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
在孩子内心对自己认可之后,我们才好给孩子一些修改的建议,告诉孩子如何丰富自己的作文。当孩子一步步看着自己把一篇文章修改好后,ta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也更愿意去尝试更多的作文,(三)给孩子示范如果孩子对写作没有感觉,那么家长可以陪孩子走一段。比如一个主题,你和孩子同时写,写完之后互相交换着读一读,家长要记得有一点幽默感,不要给孩子压力,
我经常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当你读到孩子的某些语句,你常常会被惊叹到。(四)关注内容,字词可以从阅读中学会,但是思想必须独立!昨天我的孩子给我背诵作文(学校的作业),我惊讶于为什么需要把标点符号也背下来,我实在太痛恨这种方式了,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完全无法把焦点集中于内容的理解上,而完全变成死记硬背。没有乐趣可言!我跟孩子说,你不需要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只需要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一下,一段时间就能学会的。晚上阅读的时候,我让孩子有意识地注意一下标点符号,很快就能明白这些符号大致的用法,每天学几个,重复几天就能掌握得很好。我实在不理解背书把标点符号背下来的必要性,这严重破坏了文章的感觉,试想一下,就算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你把标点符号读出来都会痛苦不堪,何况背诵的时候要这样做?以上的几点,实际上想说明的是:二年级的错字我们不能忽视,但是一开始更应该把焦点放在内容上面。
让孩子顺利地、有信心地写作是第一步,只有孩子能够把内容写完整了,把文章写得有条理了,我们再让孩子调整细节,比如标点符号、错别字等。有一位学习大师在书中提到过:学习一开始是先要把握一个整体感,之后再死扣细节,就像下象棋,一开始是随便从一个中局开始的。把人的兴趣调动起来,让ta能够独立做这件事,之后再纠正细节,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7、孩子初中写了篇文言作文,老师只字未改,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
首先肯定,老师只字未改,孩子受打击这是一定的了。先不说孩子所写作文用的是何种语言形式,所写作文写得好不好,老师只字未改,这是不对的,就此事而言,应让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一是让孩子明确没改的原因,二是可直接听到老师的指导与教育,这样可避免相互猜疑,心中郁结,免除以后对孩子的学习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千万不要置之不理,任由疑虑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