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高考写关于疫情作文,我在高考语文作文中

都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个高考把我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我突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该走向何处。不管有没有高考,我的未来都一片迷茫,高考阅卷中,倘若你的作文是“抄袭”,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倘若你的作文拼凑的,“衔接点”膈应人,读起来也不顺畅;倘若你的作文是翻新的,要看你翻新对象是否是大家都熟知的。

1、我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了一遍,会被判零分吗?

首先,在高考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一遍会不会被判零分,首先要看你的成名作与高考命题要求是不是一致。如果你的成名作凑巧和高考作文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那么你重写成名作被判零分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现在的高考作文大部分都是情景类任务驱动作文,在内容驱动、形式驱动、身份驱动的前提下,写作时需要弄清楚命题者预先设定的各项任务才能够一项一项地完成任务,高考作文宿构的可能性很小。

依照春暖多年的高三作文辅导经验,只要阅卷老师没有发现你的作文是原文套作,那么就没有理由给你的作文判定为零分,春暖有个学生,2000年写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几乎照搬了1997年《读者》上的一篇原文《位置》,当年不仅没有被判零分,而且作文分数达到了58分!这孩子当年的语文成绩是市第四名,后来读了北大。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靠一篇移植套作文章获得了高考作文高分的孩子,平时在校学习各方面堪称优秀,能够在高考考场中机智地用三年前《读者》中的文章去改造,说明这孩子读书是读到心里、融化在血液中了的。如果是那些根本不读书、或者读书走马观花不思考的孩子,考场上除了咬笔杆之外,是不会有这份拿阅读积淀来移植改造的机智的,

其次,在高考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一遍会不会被判零分,还要看你的成名作影响力有多大。如果你的成名作是报章杂志或网络的“爆文”,阅卷老师刚好读过你的文章,那么在阅卷场上看到你用已经发表的文章去写作高考作文时,他大概很难想到是发表者本人的高考作文,那么,极大可能会被看做是抄袭,一旦被判定为抄袭,那么得零分的可能性就很大,

参考一下前不久引起广泛关注的的上海考生的中考0分事件。2020上海中考成绩公布之后,绮文(化名)和她父母惊讶地发现,她的语文只考了81分(满分150),可是在一模、二模中,她的语文成绩是分别是130、134分,可以说相当优秀,担心中考成绩漏算分数,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得到了“维持原分数”的答复——绮文的家长按常理推测,孩子的作文被判了0分。

7月21日,绮文家长再次向教育考试院提出查分申请,考试院成立专家组后与绮文连线,了解她的作文构思和选材思考,7月23日,考试院作出了“评卷中心将该考生作文答卷评定为雷同卷,程序符合评卷流程,结果无误”的答复。绮文家长无法接受这个答复,是因为他们发现,这篇被判“雷同”作文正是改写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纂的《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上两篇一模一样的真题作文,

绮文家长说,中考复习时,绮文在老师的建议下购买了《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为了学习更多中考语文作文经验,又购买了《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经过认真阅读钻研和比较,绮文发现2018年作文《真的不容易》和2019年作文《这事,真带劲》,除了作者和标题不同以外,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连文中错字都一模一样,

绮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仿写作文的方式,在二模考试中改写了这篇例文,并获得了50. 的高分。这次改写作文成功,让绮文相信,中考用同样的方式写作,也一定能得高分,但让绮文和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改写自2018年、2019年中考例文的作文,却被判定为抄袭。为什么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绮文和她的父母非常不解,

可是不解有什么用呢?认定的事实已经不能改变。你瞧,被判雷同的套作是不是等同于抄袭?而抄袭的文章就是要被判0分,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申诉成功,说自己就是原作者,那也逃不脱宿构的嫌疑,作文分数即使不判零分,也会很低。所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不要心存侥幸套作别人的文章,最后,春暖有必要说说“抄袭”和“仿写”。

现在的“模仿”“仿写”是很多中学老师或者课外机构在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时用的“套路”,春暖认为:教孩子写作从模仿开始,没有什么不对;但教孩子写作终于“模仿”就是误人子弟,至于中高考考场作文套作和宿构的认定,春暖认为需要慎之又慎。试问:哪个优秀的作家不是从学习、仿写开始写作,然后才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呢?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

”模仿是创新的前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律精品《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出一辙;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思想上也有借鉴和相承关系;现代小说大师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思想就是借鉴法国谚语中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名扬中外的文学大师尚且敢于借鉴别人的思想创作,为什么一个无论阅历还是生活都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就不能借鉴他人思想来确定自己文章的主旨呢?我们对文学大师的创作评价标准难道比童稚小儿的考场写作还要宽松吗?当然,单纯的照搬照抄是绝对不能提倡和鼓励的。可是引导孩子模仿名家作品的思想和结构,根据自己的经历,倾注自己的感情进行改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写到最后,突然发现我在回答一个“伪命题”,因为成名作在没有任务驱动的情况下,写作会相对自由;而高考作文的诸多限制不可能拿成名作去套作,除非你就是拿高考来玩,

2、假如我在高考数学试卷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会发生什么?

首先不得不佩服这个提问的同学高大上的脑洞,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个高大上的脑洞来畅想这件美好的事情吧。首先,高考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对所有参与的人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考验,不光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对于出卷者,阅卷者都是巨大的挑战。任何一场数学方面的考试考的都不会是某一领域极端深刻的问题,考的是广度,如果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那就稍微再加一点点深度,

所以哪怕你是数学博士,拿到高考数学试卷,恐怕也不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满分。高中数学其次,高考数学考的领域繁多,从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概率,空间几何等等,要想拿到高分,你在每个领域的问题上就不能花费太多时间,要不然,很可能,你丢的分会比你得到的分更加吓人。大家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证明: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2个奇素数之和,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蕴含天机,如果不是天纵奇才,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突破了。然而这个问题却让很多自认为是民间数学家看上了,给出了那么多自以为是的证明,声称不用高等数学技巧,仅用初等数学,几页纸就可以搞定这个看起来像是初等问题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初稿曾经有很多年,每年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都要收到几麻袋类似的民间证明。

后来实在不堪重负,都懒得回信了,陈景润先生当年与于师兄潘承彪所著《哥德巴赫猜想》中说到,许多人想去证明数论中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研究这些问题,首先要掌握高深的数学技巧,以及长年累月的训练才有去攻克这些重大问题的可能,希望一些有志于此但是没有数学功底的同志们不要错过地将自己的时间放在这些问题上,免得浪费大好年华。

陈景润陈景润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获得了最好的结果,他苦口婆心地去劝慰那些企图用几页纸以及入门数学知识就想解决哥猜的人一个良好的提醒,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真的不是开玩笑。不信?那我们来看几页1973年,陈景润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二个素数之积》这篇论文,第1页第2页这篇论文是改进了1966年取得的初次成果,已经精简到只有18页了,原来的论文据说长达200多页,他的师兄王元看到之后都觉得思路正确,但是过程太复杂晦涩了,于是就有了这精简过后的18页论文。

如果一个仅仅掌握了入门数学知识的人看到这篇论文正文,有什么感想么?大概就是符号大致认识,但是内容完全不懂的阶段吧,这篇论文证明了1 2,远远不是最后的结果1 1,虽然我们已经等了50年,但是仍然没有跨过这条横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终极的1 1论文出来,绝对要比陈景润的1 2还要艰深百倍,千倍不止!王元陈景润潘承洞高考数学120分钟,哪怕你就是事先已经完全掌握了证明过程,开考你就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恐怕2个小时你也写不完整个证明过程,

3、如果没有高考,你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高考改变了你的命运了吗?

不知道啊?不管有没有高考,我的未来都一片迷茫。都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个高考把我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我突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该走向何处,如果没有高考,或许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打工族,忙碌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但世上哪有这么多如果,该怎么样就是怎样吧!你的人生怎么样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接不接受都是自己的人生,别想太多吧!未来会更好的,

4、假如今年高考作文不是关于疫情的,学生怎么办?

这个假如表明作者大概率认为今年高考作文会与疫情相关。其实,高考作文是否与疫情相关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仍然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不会有变,所以,不变应万变是目前应该有的复习策略,不要想多了。下面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考作文考查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评分标准中关于内容的部分就是大家提到的“疫情”素材。

无论考什么,今年的疫情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是多维的,涉及的面也是非常广的,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从而服务自己的作文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直接关联疫情出题,一样可以实现考查目标。其次,作文还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以前的科举考试,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半开卷考试。

5、如果今年高考写关于疫情作文,人人都会写,我如何能写出新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呢?

高考写关于疫情方面的作文,想写出新意,必须要跳出常规思维定势,着眼点放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但是这很难,因为可着眼的点在万千考生面前,几乎无死角可言。因此,想写出新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需要重点把握好这几方面,第一,字如其人,书写关系到印象分,一手漂亮的字,很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最令阅卷老师头痛的是考生的字,可以说绝大多数考生都书写能力一般,这会给阅卷老师很容易就造成审美疲劳,

即使你作文写的再好,如果字写的很糟糕,恐怕也会让印象分被打了折扣。因此,我建议高考生一定要重视书写,一手漂亮字,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自然印象分就多得了,你要知道,高考时哪怕多得一分,那可是能干掉上千号人啊。第二,写作格局最为重要,格局大小关乎立意,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皆有千般变化,针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名高考生都是亲历者,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去入笔则能体现出你的大局观。

如通过我国和外国抗击疫情的机制做对比,体现一党执政的优越性;如通过中华民族在重大疫情面前体现出的空间团结,体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如列举一些抗击疫情感人的场面,升华疫情一线那些舍身忘死的勇士们,等等,只要把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灵活表现出来,就容易让教师眼前一亮。第三,行文要讲究变化,切勿文字堆砌,也不要过于追求华丽词藻,朴实中见真情,

高考作文最忌讳写成流水账,那些平铺直序几乎得不了高分,因此,必须要避免文字堆砌,更不要过于追求华丽的词藻。因为,在疫情之下,唯有朴实才能见真情,而情感的抒发与表达需要清晰的逻辑思路,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去反衬和印证。如果考生想押题的话,不妨现在抽出时间去练练相关主题的作文,相信你在写完之后,再反复修改,就会看出问题在哪,同时还能提升你的写作思维,

第四,一定要抓主题,围绕“疫情”为中心,开篇亮出主题,结尾要升华主题。高考命题作文中,阅卷老师往往会先看你的文章结构,如果你开篇迟迟不亮出主题,自然就抓不住阅卷老师的心,而是把你归为平淡无奇一类,如此说来,怎样开篇就显得尤其重要,相信很多高三考生会在平时下功夫去练开篇点题基本功。对应开篇再说说结尾,结尾必然要涉及到对主题的升华,很多考生最难把握,往往会花很多笔墨,看上去显得特别蹩脚,因此,在这里也要格外注意,平时多练,力求简洁、明快、有激情,

6、有人说应该禁止网络流行语进入高考语文作文,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个人认为存在即是真理,大部分新事物都是人类进化的选择。人们学英语,英国人挑起了鸦片战争,难道要禁止人们学英语?最近滴滴打车频繁出事,难道要把滴滴打车关闭?针对滴滴打车事件,马云说,政府此刻不应该关心滴滴打车是否关闭,而是该怎样解决问题,所以,流行语言该不该进入高中作文?个人觉得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可以禁止一些粗俗的语言写入高中作文,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正能量的流行语可以写入高中作文,

7、高中了,语文作文不会写,背上几百篇名篇佳作高考直接默写,可以吗?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老穆解析作文不是砌墙,你一块一块码上去就行的。作文,好比建一座房子,不仅需要“材料间的衔接”,更需要总体的布局与框架结构,倘若A同学真的能背几百篇名篇佳作,此刻,他就好比一个大的“搜索引擎”,好词佳句可谓信手拈来!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句子适合什么样的写作要求与文章体裁呢?倘若A同学不懂如何恰当选词填句,只想最好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与其华丽得相悖,不如平凡得贴切!高考阅卷中,倘若你的作文是“抄袭”,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倘若你的作文拼凑的,“衔接点”膈应人,读起来也不顺畅;倘若你的作文是翻新的,要看你翻新对象是否是大家都熟知的?倘若是,得分也不会太高正确的做法,就是掌握科学的写作技巧,踏实练笔,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