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人比成才重要,我觉得这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小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小烈认为成才比成人重要!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有了成人的基础,成才更加顺理成章,情商的培养可以让孩子更外向、更阳光、更合群,老师的职责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成人和成才就一定是分立的吗。
1、成人和成才哪个更重要?
你好!小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小烈认为成才比成人重要!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只有先成人了,才能更好的成才,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懂谦虚,尊师长,学习做一些家务,比如打扫自己的房间,自己叠被子,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等等。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父母来完成,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2、请问教育子女是成人重要,还是成才重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同样,我认为,人以德为先,德不立,何以立天地之间?德,是人生第一要义!无德,何以做人,何以面群?有才而无德者,可以坏事做绝,而在其行坏行恶为时,往往技高一筹!作为人之父母,把一个生命带到人间,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育其躯体,树其灵魂,这灵魂就其成才的中枢。有才而无德,上可愧对父母兄弟姐妹,下可不闵邻里叔伯路人!做贼打拐,出卖祖宗,投敌叛国!苟不教,父之过也!昔孟母断机杼,择邻而居,
3、个人以为,孩子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哪里有这样的培训学校?
孩子成人比成才重要,我觉得这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但是成人和成才就一定是分立的吗?我觉得而这不仅不是分立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成人似乎比成才要早。在还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就开始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有了成人的基础,成才更加顺理成章。在这一点我和题主是有共识的,但是,什么是成才?就是掌握知识或技能。
4、一定要“先成人,后成才”吗?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早期教育的妈妈,我的孩子从七个月就开始上早教课,三岁按时上了幼儿园,很多家长在相互交流中都在问早教有没有用,我认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惊奇地发现,孩子某些好的行为习惯竟然养成于三岁前,幼儿园的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后半个阶段,从某种层面上来看,甚至比小学教育更重要。我从不期望孩子在幼儿园能认识多少字,英语口语有多流利,可以算到多少以内的加减法那么我期望的幼儿园教育是什么呢?第一,道德教育,
孩子在成才之前,首先要先成人。规则感比较强的孩子在很多时候会吃一些亏,有时候心理上也会有一些小创伤,但纠结过后,家长还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是有道德底线的人,我认为幼儿园应先让孩子学会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应讲文明、懂礼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能分得清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发脾气,伸手打长辈,骄横跋扈,这些习惯不及时地制止并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非常不利,
第二,生活自理能力。在这个方面我首先要做自我检讨,由于我“不由自主”的包办,我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不是很好,但我希望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学会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都有点差,上学后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没办法做好,势必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最好还能让孩子学会不怕困难,甚至可以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
这项能力足以让孩子受益终生,第三,情商的培养。我希望孩子不但可以认识和管理自身的情绪,还可以认识他人的情绪,从而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分享、合作以及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霸王”,任性、爱抱怨还受不了挫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舍得与人分享,在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更不会谦虚忍让。
所以,情商的培养可以让孩子更外向、更阳光、更合群,第四,希望幼儿园能经常组织一些户外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不再做温室里的花朵,能走出教室多亲近大自然,在孩子增长知识的同时,希望他心灵上也能有特别的收获,给他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让孩子“快乐”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的教育可能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快乐”应该是每位家长的共同期望,
希望“家园共育”的阳光照耀每个孩子,希望我们的宝贝们能够开心快乐、健康茁壮地长大!我觉得在谈老师心得之前,首先得知道老师一词的定义。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概念: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老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
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只得一时,而育人,则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其次,在他一生中的前半段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就是他接触的各种老师们,我觉得在我这段时间的教育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孩子们的压力,也无形当中成为了我自己的压力。
要让学生喜欢你,爱戴你,喜欢你上的课,喜欢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当然让学生喜欢你的前提不是你也爱学生,而是在爱的基础上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我这么理解并不是我已经做的很好了,这是我一直信奉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木雕师傅,要对不同材质的,不同形象的木头,采取不同样的手法,有个成语叫“因势象形”,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感受:最让一个老师放心的是成绩稳定的学生,最让老师有压力的是那些爱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老师的职责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我们仔细的想一下:成绩稳定的学生很容易不爱与人交往,因为比较理解家人的想法,一心扑在了学习上;那么,成绩坏的学生,捣蛋的学生,相对外向,心态一般比较阳光,在与人相处方面更占优势。
相对来说,我们眼中的坏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容易先成人,如果加以引导,雕琢,会很容易的进行到第二步,成才,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跨越了第一步直接进行到了第二步,容易给老师一种错觉,“这个孩子成绩较很好,也很少犯错误,评价一下,好学生”,这样的一种错觉会带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不敢犯错,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交往上的,我个人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一个班级是个整体,没有谁应该被放弃,我觉得他们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尊重,对于老师来讲,要让孩子们不只是会知识,更需要学习如何尊重,如何团结,如何配合,有时候就算配合着做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也是可以的。其次,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强化自己的修养,能力,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渊博的知识会让学生对你仰慕,灵活的方法会让学生爱上你的魅力,
最能给人以鼓舞的是你的思想,你对专业知识的游刃有余,反复的推敲。理论是行为的先驱,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强化的是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因为当你在创新的时候,改变的时候,也是孩子们跟着你一起“摇摆”的时刻,第三点,与时俱进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信息社会,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着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信息量的准备。
作为教师也是一样的,一样新鲜的东西,学生知道你不知道,这是不应该的,这样的话你就会变得过时,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你先知道,了解,进而分析成正确的理论观点,告诉学生,最起码,当学生知道时,你可以进行引导。作为一名教师,要创新,要改革,不教条主义,不经验主义,要充满好奇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时,脑袋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对他有什么帮助或者影响。
第四,胸怀宽广,心态健康社会充满着竞争,带给人无形的压力,学会释放自己是这个社会上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的,当然,更包括大人。老师应该是宽容的,同时也是严厉的,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一名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不见得是老师的知识,而是老师这个人,是冷漠,热情,严厉,慈爱还是令人畏惧,讨厌。所以老师要做的首先是人,人做好了,再加上渊博的知识,无限的人格魅力,学生自然是愿意向你学习,求教的,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教师应该先育人,后成才。这是我的信仰,最近,笔者略染喉疾,一度数日发声困难,授课的声调降低变弱,正值高三备考关键期的学生们为我的身体状况很着急,嘘寒问暖,课前为我准备润喉的药片和茶水,多人要求我不要讲课,让他们自习,当我低声讲授时,课堂极其安静。虽然课间也有学生对老师的身体染疾不敏感,照常围过来让老师答疑,这时就会有同学善解人意来提醒提问的同学,注意老师讲话不方便,
这在我30年的执教生涯中虽非第一次,也曾见识过各类型的学生,我依然深切感受到了学生的真诚,这些学生不仅体谅老师,尊敬老师!他们的表现渗透着善意,传递着道德真谛,是学生“以德为先,先成人,后成才”的很好诠释。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内心快乐,希望孩子热爱学习、成绩优秀,却不一定每一位家长都那么希望孩子向善而为,注重塑造孩子崇德向善的品德,忽略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有意无意淡化了以“德”为首培养人的要旨,
其实,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了什么样的孩子,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就可看出其接受的家庭教育和教养。我在教育自家孩子和教育学生时一贯遵循的理念是,先成人后成才,在培养训练孩子智能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身体成长的关注。记得在孩子小学低年级时,很多同学同伴都有不少的零花钱,可以比较随意地购买零食吃,我家孩子看在眼里,心生羡慕,我们并未限制孩子的零花钱,但一般都是先说明用途再给她的,有一天未告知她自行拿了10元钱买零食请同学吃,孩子还不习惯撒谎,回家后给我们说了,我们并不只是责备孩子,更不是惩罚孩子,而是给她讲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家里也并不是缺这10元钱,这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准则,
此后,孩子不仅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而且很注意有事跟我们沟通、协商。所以,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浸透在一个个细微的事件中的,知道尊重父母师长、孝敬老人,懂得感恩,与人为善。见到老师和长辈积极主动地打招呼;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总是想着先让长辈吃;大人生病知道问寒问暖、端水送药、送饭;遇事不斤斤计较,小伙伴犯错了,能够包容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应该有的基本修养,
我们常见有的学生路上见到老师都面露微笑、主动问好,老师为他(她)做任何一点小事都“谢谢”不离口,如考试时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也忘不了诚心说声“谢谢!”我们会在内心喜欢、夸奖这孩子真有礼貌,有涵养!也会赞叹这些学生家教真好!也有的学生的表现形成明显的反差。人生难免会有遗憾,可时间不能倒流,有些事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莫过于老年丧子,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当事人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其父亲林尊耀懊恼不已,他曾为儿子的聪明和学习好倍感骄傲,但在儿子成长的二十多年中最缺失的却恰是最不应该欠缺的品德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缺德”,忽略了教儿子怎样做人,在他眼里,自己的儿子是儿子,而被林森浩蓄意投毒加害的黄洋就不是别人的儿子了?正是父母的有养无教和教导无方才招致林森浩从名校高材生沦为投毒者,最终害人害己,犯下自己认为“愚蠢的错误”,正是林父从小的自私、狭隘的错误铸成了儿子无可挽救的大错。
这种冷漠的恶劣行径还不只是个案,药家鑫案同样恶劣,这些父母眼中的乖乖孩子为什么道德如此败坏?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值得天下父母反思,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殊不知知识累积并不与道德修养成正比。我们虽不要求每个人成为圣人,如同商人不能失去诚信,做人缺什么也不能缺德,从小就应该以自己的榜样教育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和保护自己,你的优秀就是对孩子最美好的教育,规范和约束孩子的行为,引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人格,不能只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让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对父母的养育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无害的善良、朴实的正常人,
有的家长会纵容孩子的错误,替孩子掩盖甚至偏袒孩子,使孩子滋生无论我惹下什么事都会有我爸爸妈妈罩着,“我爸是李刚”,不用自己承担责任的心态。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代价,林森浩、药家鑫们最后受到法律的严惩,惋惜也好痛恨也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减少宠溺,避免孩子自私自利,先教会他们做个怎样的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常怀良善之心,让良好的教养成为孩子受用终身的软实力,让我们的孩子既有才能更有德行,活出人生的精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