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侠之精神传承于墨家吗

《史记》整体概括了什么是侠之精神,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侠,也就是游侠,却最终消失在了西汉时代。侠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支脉络,侠精神不止于打抱不平、快意恩仇,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豪情与自信,按通常理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仗义疏财、赈穷周急也是侠。

1、侠之精神传承于墨家吗?

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先秦,墨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超越国家的团体,有点类似于后来说的门派。而且他们里面的人员不以某个国家之命为命,而是集中在首领巨子(其实就是有点像掌门的另一种说法)的麾下,听命巨子,为了他们正义的事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非常具有侠义精神,而第一代巨子,就是墨家创始人墨子,就曾经行走数百里,磨踵放顶以拒楚,于鲁班还有一番较量。

2、古代游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按通常理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仗义疏财、赈穷周急也是侠,侠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支脉络,侠精神不止于打抱不平、快意恩仇,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豪情与自信。正如《史记》中描绘的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整体概括了什么是侠之精神,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侠,也就是游侠,却最终消失在了西汉时代。

查中国历史,儒(仁)与墨(侠)是中国文化的两大重要构成,儒倡导礼和仁,以遵从秩序等级的中庸之道而为历代统治所青睐,成为治世的工具;墨倡导兼爱,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提倡侠义的精神。侠者贵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侠的精神绝对不是“男儿要杀人,杀人不留名”之类的市井所念,

儒和侠,中国文化的这两种精神,相辅相成:一为开明时期的秩序保障,一为乱道时期匡正时弊的文化工具和精神楷模。侠的产生是在贵族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一种非制度化的分权,而且是对日益发展的集权的一种抵制,贵族的身份注定他们生下来就是要管公共事务,管“他人事”是伴随着他的身份而来的。而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则没有这种权力,自然就不会有这种习惯,

出身贵族的侠,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有权、有土、有势、有钱,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煽起了一股游侠之风,扬名千载,成为向慕游侠者的偶像,我们读西汉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许多士人还是怀念战国那个“权出多门”时代的。那时权力的分立,社会有较大的生活缝隙,有才能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

不过当权力集中后,侠也就消失了。韩非在五蠹里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摆明了他的态度就是跟侠作对的。都说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说是这么说,可我总觉得跟李悝、商鞅、吴起之流相比味道有点不对,二十二卷《韩非子》从头到尾好像不是在说要如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制社会,而是在教当皇帝的要如何把大权都抓在手中,如何控制手下和老百姓们。

到了西汉,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既不搞法家极端主义,也不像汉初的无为而治,多少有些韩非的意思了,士人追捧侠的风气渐渐平息,皇权专制制度日渐完善,以武帝以后,平民游侠,干预公共事务的情状,基本消失。士大夫终于弄明白,在“权出一孔”时,荣辱升沉,皆是皇权之赐,西汉中后期的侠则已然成为史家笔下精于牟取利益的豪暴之徒。

中华真正的侠文化,也就是在西汉时代暂时“断篇儿”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这种游侠精神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但这种品质一直经受几千年来各种专制社会的打压,因为侠本身就是对古代集权社会的一个挑战。经过几千年的集权社会的打压,侠精神这种宝贵的品质在我们民族身上是退化了的,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儒”的大旗张扬,唯缺乏“侠”的骨骼支撑!。

3、你心中什么是侠?

我从小就有一个武侠的梦,梦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仗剑行走天涯,提履浪迹四方,拂衣袖坦坦荡荡,自由自在,一路上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飘飘然豪情万丈,不亦快哉!古代称急人之难、出言必信、抑弱扶强的豪侠之士,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大侠,最早的文献记载于春秋史记中“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侠是追求不计得失的帮助弱小的人,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一种精神和社会追求,一般,侠者是有超出一般人的勇气、能力和仁义道德,是有大作为的人,普通人心向往之,但是能做到侠之大者或侠之小者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侠谓之梦也,我们现在所说的侠,更多的来自于武侠小说。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