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还有家谱吗,家谱怎么编写

家谱是各分支长子家轮流保管,一家一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

1、家传千载,你家还有家谱吗?

我家是有《家谱》的。《家谱》的首创是古状元祖先高文举!在我小时候,从腊月廿九到正月初三,我可忙了,在爷奶或父母的指导下,我要为《家谱》上香上供、叩头拜之因为我小时候非常崇拜祖先状元高文举,所以过大年不和小朋友玩不觉遗憾,父亲高文阳是土改时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文革”时被批斗吐血中病,《家谱》也被烧了,33年后的1999年十月的一天下午,父亲和我谈了这样一件事:我老弟高振盛在中学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可中病早亡了,

三妹高凤勇找一位大师算了一卦,老弟的死因是家中的一块板“有说道”我问父亲“什么一块板有说道呢”?父亲说“《家谱》被烧后,上面有一块祖宗板被钉在碗厨下”。我说“为什么烧了?又为什么把祖宗板钉在碗厨下呢”?父亲说“当时的运动造成的”,我含泪用一夜时间取下这千年祖先留下的历史文物。说也奇怪,那二寸长的几根铁钉绣了33年,我竟成功取下,对祖先板毫无损坏,

2、家谱怎么编写,有什么格式?

首先说一下家谱的形式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

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二、写清楚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

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

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六、祖先图片、老照片、风水图等。这里的祖先图片、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

3、你家的家谱有多少年了?

作为女子,按照老例儿,我的名字是不会被写在家谱上的,所以我也就没有机会见过跟我相关的家谱,只是听父母分别说起过,母亲这支的家谱,据说是一块很大很大的有图有文字的幔布,最上面的老祖宗是有画像的,是第一代从外地搬到山西的先祖(大约也就一两百年前的人),其他各代便只有名字,没有画像了,但女子不在其列。家谱是各分支长子家轮流保管,一家一年,

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她们老赵家的大小男丁们就会齐聚到保管家谱的族人家。把家谱从房顶上直接垂下来,一直铺到地面上,然后老少爷们们按照辈分依次排开,由家中族老带领着上供,磕头,我母亲年幼时也曾经爬门缝看过,说三十多号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甚是壮观。祭拜之后,就会将族谱折好,放在供桌上,大年初三还是初五的时候,原班人马重新操练一次,然后就会传给下一家保管,

父亲这边的族谱,在他在世的时候说过一次,隐约记得是像书那样的一个存在,是从光绪年间开始的。总之,是保存在隔壁村里的号称是定居当地的老祖宗长子这一脉的手里,同样的,也是每年三十,父亲兄弟几个会跟叔伯大爷们一起去隔壁村那户人家家里去拜祖先,阅家谱。只记得,父亲曾骄傲的说,那上面记载的远祖是一位在南北朝做过宰相的人,

当时年幼,还窃窃的想,那么大的官的子孙,怎么家里这么穷呀。长大后,联系山西本地历史,猜测,如果父亲所说属实,我怕是还有些鲜卑族的基因的吧,上学期间,还曾经去查过,发现确有一位北魏宰相后人改汉姓后姓氏与我相同,但是其并不著名,生平事迹也没查到,当时还有心的记下了他的名字,结果后来竟然给忘掉了,私下想来,可能是认错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