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孩子看了很多满分作文

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孩子看了很多满分作文,为何还写不好作文呢,这样的句子在满分作文中随处可见,这些满分作文之所以得满分,是因为考生的作文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是其他考生所不能做到的。

1、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我是柳乡人,语文高级教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虽然这篇作文被公开之后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意见不一,众说纷纭,

但争议归争议,吐槽归吐槽。《生活在树上》判为满分已是铁定事实,不能更改,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怎样从满分作文中发现和学习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毕竟明年还要迎接高考。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柳乡人认为:博览群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对于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素材积累非常重要。

一个人看的书多了,他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写作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才能娴熟地用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传递自己的观点。许多网友佩服这位考生的词汇量和词语的运用能力:“嚆矢、孜孜矻矻、肯綮、振翮、滥觞、薄脊、祓魅、赋魅、一觇、玉墀、婞直”这些生僻词,你见过几个?有理解几个?我想“满分”这才是阅卷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有人说这些词语晦涩难懂,那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你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并不影响它是名曲,多让孩子多读书吧,别无选择。语言老道是打动教师的法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把考场作文写好,需要巧妙的构思,广泛地征引,更需要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阅卷教师。

浙大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评价非常高:“这篇作文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因此,作为学生,除了多写多练,更要在语言组织和使用上下功夫,给人以眼前一亮、出其不意的感觉。

写作技巧是临场发挥的锦囊“一篇文章定终身”,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受时间、心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生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简述如下: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写作范围与要求,弄明白文章要求写什么,有什么限制等;2、确定中心:即选择有意义、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材料来写;3、写好首尾:要运用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语句锤炼的名人名言等,灵活地运用多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4、用心写作:写作时,语言要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尽量不写空话、套话等,

2、孩子看了很多满分作文,但还是写不好作文,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老穆解析看到题主的问题,老穆不禁想到了那句广告词: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孩子看了很多满分作文,为何还写不好作文呢?老穆给大家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孩子吃了很多菜,为何不会做菜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废话嘛!吃菜跟做菜能是一回事吗?吃菜,只负责吃,也没有看到厨师是如何做的,怎么会做菜呢?穆老师想说的是,这和写作文不是同一道理吗?因为:〖1〗看作文=吃菜;〖2〗写作文=做菜。

〖3〗作者的构思及写作过程=厨师烹饪过程,因为✨吃菜≠会做菜,故可以推导出:看作文≠会写作文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了解(正确推测出)作者的构思及写作过程模仿作文,千万别模仿作文的写作素材。要学会模仿作文的构思方式、开头结尾方法、文章结构模式、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技巧同学们,我们在阅读优秀作文时,不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或许能帮您写好作文,

如下:〖1〗阅读时,摘抄好词佳句〖2〗思考该作文的情节发展思路〖3〗反复阅读文章开头,并模仿其写一个类似开头〖4〗欣赏范文的描写手法a.环境描写手法b.人物描写手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5〗欣赏范文中的修辞手法〖6〗洞察范文的段落设置技巧〖7〗思考范文的主题思想〖8〗其它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阅读优秀作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看”这个层面上哦,还要学会“记、思、悟、写”哦!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3、浙江「满分作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浙江满分作文,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第一:中国文学往何处去?这个学生写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的创作?),从开头到结束,始终带着一股欧式化的僵尸臭味。是学校老师教的?还是课外辅导班学的?还是中了某些辅导教材的毒?第二:就这样的文章,居然对了大考官的胃口,真实的跌破了老夫的眼镜,这个考官是何方神圣?就这种对文章的鉴赏水平,如何坐上主考官的大位?第三:这种文章能拿满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单浙江一省,每年将会有几十万篇这种晦涩、不知所云、要靠百度和字典才能破解的作文摆在考官面前。

4、高考语文高分或者满分作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谢谢小秘书的邀请!每年高考都有很多满分作文,这些满分作文之所以得满分,是因为考生的作文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是其他考生所不能做到的。其他方面的优点不提,光是语言方面的优点就足以折服阅卷老师,我也拜读了2017年、2018年两年各地考生的满分作文。他们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达精炼这些考生的作文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用“精炼”这个词语概括一点不为过,

分开讲第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精美。在这些满分作文中,可以让我处处能读到精美的句子,这些句子紧紧抓住我的眼球,不免想多读几遍,再就是这些考生的语言能力也超强,每个词语用得恰如其分,每个句子凝练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词语。有些甚至像古文一样精炼到多一个字不行嫌啰嗦,少一个字达不到表达效果,真正做到惜字如金,很难找到一个不当之词。

不信你去读读《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我从中选几句: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怎么样?这样的语言,如此凝练的句子不是一般考生做得到的。二、全生活化来自于生活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语言用得好则促进文章的成功,丰富文章的内容。用得不好,反而让文章显得繁杂、啰嗦,对文章不起半点作用,充满生活韵味是很多考生语言运用的又一个特点。这样的句子在满分作文中随处可见,这些句子既来自生化又超越生活。让人读了处处充满生活趣味,显得既新奇,又不失生活趣味,《我们忘却的艰辛》就是非常生活化的一篇作文。

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含泪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傻笑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执着着,这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感悟。三、充满个性我在读高考满分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的语言都充满个性,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和力度很多考生都不具备。一方面来自考生自身的气质和性格;另一方面来自考生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研读,

从而练就了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多考生的语言以短句见长,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意思,这是来自考生骨子里的不可复制的语言,根深蒂固。个性化的特点体现得非常鲜明,这也是考生们普遍追求而难以企及的高度。《汝之魅力》中写到:战奸臣,却瓦剌,正直清廉天地鉴,青云之志扶摇升,忠心义胆比文、岳,

慢慢细品,韵味十足,个性十足。四、语出于心《送你一轮明月》结尾处这样写:这轮充满支持、充满爱的明月在我的生活中亮着,以它的明亮涤荡着我的心、我的灵魂,伴我在人生的茫茫黑夜中寻找方向,不断远航,这是来自考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些语言真实而不可复制,“感人心者,莫莫先呼情”。这些细腻而动情的语言,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读者,

牵动着每个读者的心,与考生的心灵一起喜一起悲。每一句话都是来自考生心里深情的呼唤和呐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来自考生内心的写作,用“心”写出来的文章。“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如此打动人心的语言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表达效果跃然纸上。五、蕴含思辨高考满分作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蕴含思辨,这是高考满分作文中数量最多,寓意最深刻,说理最透彻的一部分作文。

很多考生严格按老师的讲解和平时的训练,以论点、论据、论证的方式进行,事例的选择普通,没新意,也是平时司空见惯的。这些作文得满分的考生则不一样,他们的论点不但有深度,而且有高度。事例的选择则是当前网上、社会上热议的、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就是论据,而论点和论据则不是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论证才是涉及语言表达的范畴,

高考满分作文的在论证的过程中,语言包含深刻的意思,都透露出较强的说理性,而且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没有一句废话,一切都是为论据和论点服务。看着这些充满智慧和思辨的语言,不禁让人为之赞叹,(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引用考生作文了,都去可以看便知分晓。)当然,满分作文语言的优点是非常多的,只要自己愿意去读,一定会有新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