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行作文片段训练,对提高全班学生作文水平会效果比较好呢。说“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年段训练“还是问“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对开头,中间部分,结尾的各段分开训练“,可以当堂反馈,及时交流;训练的方式也相应灵活多样,可以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作文片段训练。
1、怎样进行一年级作文训练?
这个问题提的好!怎么认识一年的作文?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与识字的认识上的情况看看我们的认识,这是怎样进行一年级的作文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决定着对事物的重视态度,我们看看现实我们对一年级的看图写话的认识情况是如何呢?识字重视度好,看图写话就不一定了,对看图写话的认识度决定着一年级的作文能力。还有一提作文就是认为是高年级的事,这样的认识不可能教好看图写话的,
2、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段训练学习?
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够准确。是说“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年段训练“还是问“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对开头,中间部分,结尾的各段分开训练“?我猜想大概是前面一种意思吧?分年段训练其实是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基本的教育规律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小学生初入学,是习得语言,学习清楚表达一个意思,并有表达的欲望。所以第一学段就开排一些如“打电话””请你帮帮我”“看图写话“的练习,
这样小朋友能用“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意愿讲述见闻,而且受到文明礼貌的熏陶。如若让他长篇大论,能办到么?即便只规定他写200字,大多数学生都会厌学!到了中段,即三四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已近千,学生可基本文从字顺地进行表达。但是大多记流水帐,重点的内容讲不具体,故中段就要从细致观察入手,训练学生写好重点段,也称为“猪肚子“训练(如有兴趣,可关注我即将推出的[小学中段要抓好“猪肚子”训练])如果重点段写好了,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了。
到了高段,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如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怎样多种方法表达真情实感;又鉴赏了好文章的“凤头““豹尾”;还接触了多种文章体裁,这时从读学写,对习作的要求就不仅是言从字顺写具体,还要有立意、表达方法,修辞手法运用等要求。这样看来,是不是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发展成阶梯型,对习作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渐进性,
3、怎样算成熟的作文训练方式?
学生写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无非就是下笔无物或胸中有物,却笔下无序。而写作文,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的,简单了说,也就是两点:写什么和怎么写,学生写什么,才有东西可以写,才容易写呢?我感觉,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要学会选择那些孩子自己最近经历的,饶有兴趣的事情;或者记忆鲜明的,印象深刻的场景,来引导孩子去写。
这样孩子就有东西可写了,有东西可写,自然就写起来容易一些。不过学生们水平参差不齐,要想让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写起来容易,我们可以采取片段作文的练写形式,为什么进行作文片段训练,对提高全班学生作文水平会效果比较好呢?片段训练也叫小练笔,就是用较简短的篇幅,一般三四百字既可,来表现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对某个事物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片段训练优点是:用时较少,篇幅较段,易于学生以较轻松、较快速的完成片段作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难度,还可以当堂反馈,及时交流;训练的方式也相应灵活多样,可以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作文片段训练。每周我们语文老师都可以精心选取某个生活片段或者某个生活场景,组织学生进行片段性作文训练,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们自己最近经历的,饶有兴趣的事情;或者记忆鲜明的,印象深刻的场景。
例如刚开过运动会,就可以让同学们挑选一个自己最印象深,记忆最鲜明的、最令自己瞩目的某个运动员的表现去写,还例如,马上要清明节了,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烈士碑瞻仰并祭奠英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个清明扫墓的片段,让学生清楚、有序的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就可以了等等。总之,有计划的开展作文片段训练,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会使学生们逐渐作文变得有的可写,还会怎么写,
4、小学四年级应该如何训练孩子的作文?
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三年级的学习练笔,基本上应该对写作文建立起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写作文的基本“套路”。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到了四年级,写作文还是只会写流水账,甚至是对着作文本上的题目,愁眉苦脸半天,也写不出来一个字,针对孩子能写够规定字数,但是把作文写成流水账的情况,要训练孩子写作文时,要找准重点,做到主次分明。
孩子年龄小,你给他讲一些作文理论,他未必能理解,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少教他们技巧,多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对于一些必要的技巧,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让他们理解,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写作文,就像炒菜,在炒菜之前,先要想好用什么食材,准备好做这道菜的食材与调料。写作文呢,则需要素材,确立了作文的主题,接下来就要在脑子中构思一下,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写这篇作文,这就是搜集整理素材的过程。
炒菜,有主料有配料有调料,写作文也是如此,“主料”就是要重点写的素材,“配料”就是用来辅助主料的素材、事件,而调料则是写作文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特别棒的开头和结尾、一些优美感人的词句等。针对孩子作文写得比较完整,但是缺乏生动性的情况,可以引导孩子多注意作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使一篇作文或文章生动感人的法宝。
一篇没有任何细节的文章,是没有感染力的,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家长要多提醒孩子,在平日的生活里,多注意观察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说去游览动物园,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观察动物的外貌和神态,注意观察不同动物之间的区别,家长可以多拍一些动物的照片,在孩子以后写游记的时候,回忆起某种动物来,想不清楚细节地方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照片和视频,有助于写好游记,
针对孩子写作文难以下笔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就先要求“内容”,之后再去求“质量”。就是先让孩子有的写,再去看写得好不好,对于孩子感觉没东西可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探讨作文题目,启发孩子的思路,之后鼓励孩子大胆地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去写,先不要管写得好不好。(这个图要从下往上看,从鼓励——探讨——格式——修改,因为我当时制作时做倒了,
)第一步,写出来就是胜利。之后,再回头看内容,再找不足,再修改,这样,不断地讨论、尝试写、找缺点、修改,才算是真正的练笔,才能不断地进步。最后,我想提醒一下家长和孩子们,小学生构思作文,可以试一试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导图。现在有许多教思维导图的课,其实在我看来,小学生也不用学那么复杂,不用非要学会怎样画标准的思维导图,怎样把图画得漂亮,
咱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写好作文。所以,画思维导图,是为了记录和整理我们的写作思路,而不是为了画图而画图,不能本末倒置。在写作文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拿一张白纸,一支笔,白纸横着放,在白纸中间写上作文题目,然后,由题目开始发散思维,把围绕题目想到的一些素材,在纸上围绕题目写出来,这样,有助于记忆和整理,找出重点,去掉不必要的细枝末节。
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是思维品质的训练,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这样去做:1.结合审题立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这里所说的抽象思维主要指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这一点,在考试作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作文教学的这么一个特点,从学生的角度看,写作时总是存在着一个审题立意的环节,
这个环节做得好,作文就有可能进入优秀作文的行列;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作文就有可能被判死刑。所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有一个绕不开话题:审题立意,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学生在审题立意时,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审题立意呢?答案是抽象思维。学生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给定的题目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发现现象的本质、发现事情的起因,只有这样,审题立意方能做到准确、深刻、有创意,
2.结合布局谋篇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文章的结构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两种: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横向的一般是扇形展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发散思维;纵向的一般是层层挖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递进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结构文章的过程中,如能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地融进去,则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3.结合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审美思维说穿了就是看人看事看物都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在作文教学中,训练这种思维的途径比较多,但从实际效果上看,结合遣词造句来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效果最好,思维品质的训练可以这样去做:1.结合审题立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一点在谈抽象思维训练的时候已谈到,这里不在啰嗦,
2.结合句间、段间关系的安排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中小学的思维有一个显著的薄弱点,就是在作文时,对句间、段间关系把握不准、把握不清,以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前段不管后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其说话、作文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3.结合遣词造句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用词准确与否,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密不可分。因此,要让学生作文时遣词造句准确传神,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学生作文时,自会锤炼出精准传神的字词句来,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不止笔者谈的这些内容,笔者这里所谈,一是择要,一是举例,如果你真想在这个方面一心一意的钻研一番,不妨顺着笔者这里理的路子走下去,则无限风光自能尽收你的眼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