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的出现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相关性。3.“丧文化”不完全“佛系”或“颓废”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丧文化的流行并不能证明与抑郁症有直接的关联。
1、如何看待“丧文化”和“污文化”?
国人的崇洋媚外,真是无处不在,都媚到骨子里去了,真恶心。同样都是死人,在中国就扯上迷信,愚昧落后,在西方就贴上严肃,高大上。都是死人何苦狗眼看人低,同样都是生孩子,在中国叫接生婆,土的掉渣,在西方就叫医生,又高大上。都是生孩子,你们贱不贱啊,符合西方标准都叫科学,放屁都是科学的。今天科学的,也许明天就不科学了,
2、现在的抑郁症患者如此多,是否是因为网络上对抑郁症的夸张宣传于丧文化的流行导致的?
感谢邀请!抑郁症患者的多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因为宣传变多或变少。只是由于现在的网络比较发达,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相对于以前来说要多得多了,在个人的印象或认知中,就以为现在的抑郁症患者怎么会如此之多,这就像心理学里面的孕妇效应,一旦开始关注,就会发现好像周围很多人都有抑郁症。但事实上,抑郁症的诊断是非常严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众人自我标签而成的抑郁症,
很多人说自己有抑郁症,往往是有抑郁情绪,抑郁症状,但不一定达到了医学上所认证的抑郁神经症水平。抑郁症是一种已经产生身体病变的神经症,可以从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现在网络上对抑郁症的宣传相较于以前确实要好很多,但还是有很多人对其存在误解。因此,网络上对抑郁症的宣传并不像问题中所说的是夸张,而是还没有特别科普类的文章和知识传播路径,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也是只鳞片爪,并不全面,故而,网络上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科学、靠谱的抑郁症知识,而不是浮夸的、不准确的宣传。因此,抑郁症的宣传科普工作还有待加强,以便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对待抑郁症,丧文化的流行并不能证明与抑郁症有直接的关联。丧文化的出现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当前的社会生存压力普遍较大,如果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来看,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让人变得更加的轻松快乐,相反,激发了更多能力与想象不匹配的事情,比如别人眼中的小目标:先挣一个亿,是自己一辈子无法企及的,就会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会在社会比较中丧失信心,却又不知如何突破逆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理想成为人上人,现实分分钟给自己打脸,无法适应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是丧文化很重要的体现,丧文化的流行和认同从心理学上来看,也是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一种,避免自己过度的受伤,就表现出抑郁状况,不出去工作,不去面对现实。然而这并非是抑郁症,那么如何改变呢?首先,确定一个力所能力的小目标,不要和别人比较。让自己小步子迈进,
第二,走出去,不让自己限制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尽可能地去接触周围的事情,给自己更多的机会,认识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东西,慢慢缓和个人的情绪。如果不能被温暖地对待,那么就去找到适合自己,被温暖对待的地方,第三,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改变”废柴“的信念,提升自己的能力,确立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如何看待现在主要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丧文化”?
曾经有一组刷爆朋友圈的吐槽漫画,“我们是谁”,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版本,很少有人知道,这组漫画的原型出自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美国姑娘之手。她叫AllieBrosh,很多年前开了一个博客,名叫HyperboleandaHalf,中文版叫《我幼稚的时候好有范》,比尔盖茨曾经给过Allie一个经典的评语,令人开怀的惆怅,令人捧腹的忧伤。
如果你有机会翻开Allie的漫画,就会发现,满满都是小确丧,可是看了几张,哭着哭着就笑了。从《奇葩说》到《吐槽大会》,从隐形穷人到积极废人,我们每天都活得很丧,但不得不说,丧是这个世界上最补的鸡汤,这就好比,你考了59分,别人劝你下次努力,你依然很丧,可如果有人跟你说,他也考了59,瞬间感觉世界美好了。
丧文化,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自救,可是,从小到大,太多人给你灌输正能量,特别是人到中年,想丧却不敢丧,父母指望你,孩子仰望你,你一丧,全家都很丧。都说成熟的人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表露情绪,于是,只好忍、怂、装,内心很废柴,外表却很光鲜。我就问你一句,装得累吗?说一个我身边特别奇葩的同事,快40岁了,活得特别不懂事儿,
不忍,不怂,也不装。下属工作没做好,走廊里就能听见咆哮声,领导要是不讲理,只有她张嘴就敢直接怼。一点没有正能量,整天一副丧丧样,发工资的时候,她感叹,那么点钱还好意思乐。定工作目标,她肯定要损你一句,一边喊口号一边做不到,更丧的是,不幸都被她言中了。可就是这个奇葩的丧丧酱,是我们公司最正常的一个,抗压力极强,心态很少崩。
项目一有危机,老板第一个派她出马,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一脸丧样跟我说,没事,债多了不愁,人生何处无深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人为什么不能忍、怂、装,关键时刻心态真的容易崩,所以啊,想骂就骂,想丧就丧吧,生活不是亲妈,它给了你一巴掌,你没反应,迎接你的绝不会是一颗糖,肯定是另一个巴掌。更不要觉得挨打可耻,你不是唯一挨打的人,
4、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那么流行?
首先,网络用语丧是什么意思:作为网络词,常常是如今90后当中盛行的一个文化象征,形容一些态度消极、情绪消沉、精神萎靡的一群年轻人比较负能量的状态,有“颓丧”之意。其次,丧文化的意义:丧是一种“反鸡汤”情绪的宣泄!高房价、高竞争、高压力这些都无疑扮演着摧毁年轻人朝气的重要角色,你以为一枚“丧X”从来不努力,其实现实的情况是他们真的很忙啊,忙工作,挤地铁,正常的工作时间外还要疲于应付各种社交,
忙得像只狗,却升职加薪无望,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躺尸到死亡。丧是年轻人自嘲的表达方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大后天的苟且啊,不难发现,这是典型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方式吐槽与自嘲,一群人围着热门电影、电视或者游戏角色吐槽一番再自嘲一番,甚至更多品牌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吐槽欲而主动制造“槽点”。
然后,一天到晚丧、释放负能量的人,据我所认识的,都是不满足于现状却没有决心、毅力、能力去改变,每天做的就是躺着感叹世事苍茫,某天一时兴起要努力改变却又说没有动力,这样的刚开始可以去激励鼓励一下,有用就行,没用的都是以后成不了事的,自暴自弃的人。我们现在社会有美好的正能量的一面,也有不幸的负能量的一面,
正负能量,往小了说是人性的两面;往大了说是社会的两面。说现在的年轻人丧就好比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得苦一样,仔细想想,现在的世界跟我们想的不一样,跟书本写的不一样,跟老师教的不一样。现在我们的人生很透明,你现在是什么样,以后大概是什么样,你成功了会怎么样,平庸会怎么样,有钱会怎么样,没钱会怎么样,你都清楚的很,
所以不管故事如何发展,你人生阶段如何变迁,你都不会有什么新鲜感,因为事情的发展,就和我们整天听到的他人他事是一样的。生活就像电影,不精彩了,。,。,。但是请明确丧不等于颓废、不等于一蹶不振!偶尔的丧为什么不被接受呢?在这个优秀积极才是标配的年代,丧就不允许了吗?最后,其实无论是什么时期,“丧”其实都是存在的,说年轻人丧,年轻人是不背这个锅的!!,
5、为什么感觉这个时代会流行“丧”文化?
在谈此文化现象前,回顾近日B站推出五四青年视频广告《后浪》两极化的评论,有网友总结为:70、80后狂赞,90后狂批,00后无动于衷!为什么?正青春的九零后,正处在事业起步阶段,时时处处感受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现实没有广告那么美好!00后,大部分还没有走进社会,感受不深刻!历史一直不断上演“丧文化”及代表新潮流文化!1.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
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写进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中,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2.现代主义:焦虑、苦闷、彷徨、人性撕裂、扭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潮流兴起,海明威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摇滚音乐等等,就代表现代主义的价值及审美!对现实的反思、叛逆、不满、颓废,就是现代主义文化核心价值!3.“丧文化”不完全“佛系”或“颓废”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