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起步习作,(严格讲,小学生是“习作”不是“作文”)最重要的训练应该是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幼小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满足,从此开始渐渐喜欢上作文,我估摸着同学也都这套路,不曾想作文被金老师勒令改了几遍后,竟在学校广播台亲自朗读汇报了,或远或近,忽明忽暗,一直以为再也回不到从前,感谢让我将尘封的记忆重又拾起,掸却灰土,去重温那些珍贵的岁月依稀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语文老师姓金,布置了一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那时还属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我们的脑海里全是雷锋刘胡兰等英雄形象,作文当然也要有高大上的主题。
1、小学生起步作文第一次训练,让学生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样安排训练科学吗?
个人不太赞同。我理解老师,选择这个内容初衷可能是为了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泛的表达空间,但是作为起步习作,(严格讲,小学生是“习作”不是“作文”)最重要的训练应该是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想办法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或是某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乐于表达,积极表达,在潜意识的训练中,明白“我笔写我口,我口抒我心。
”别“吓着”学生中国学生不是有“三怕”吗?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条条框框把学生表达的欲望堵死了。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习作,就给定个中心、定个主题内容,以他们仅有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岂不是茶壶里煮饺子,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吃!我最反对第一堂习作课,就给学生讲表达方法,讲文章的表达结构,
尤其是拿范文举例,第一段先写什么?后面怎么写?怎么写比较好?不看不听还好,看完范文,要么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就是都一个套路。这样的训练结果是把学生吓着了,他会觉得原来习作这么难?有这么多要求?还没开始写,心理上就开始犯怵。激发“兴趣”最重要我代课时经常看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李吉林等老师的习作课视频或示范课教案,并且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曾经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
他们往往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先打开孩子们有话说的交流欲,有的是通过一幅幅简笔画的逐步呈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幅幅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出发点都是让学生不自觉地都有话说,都能说出来,交流表达中,老师在点评中潜移默化地稍加点评,多为鼓励或引导,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们,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习作。
没你们想得那么难,因为前期铺垫、引导得当,孩子们很快就能下笔。至于,表达是否准确、得当,那是以后慢慢习得的,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好的经验和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但是作为对学生起步的第一堂习作课,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以“乐于表达”为基点,至于选取的话题、内容,当然是越贴近学生体验,越有话可说越好。
2、以“石榴”为话题,以小学生身份,你能写出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吗?
石榴又称安石榴,是外来定居的客人,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经过安石国,看到了石榴,将种子带回,先在京城的林苑种植,后广植于民间。石榴是吉祥的树种,深受人们的喜爱,晋代的潘岳称赞石榴“丹葩结秀,朱实显悬,接翠萼于绿叶,冒红芽于丹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是“天下之奇树”。石榴三月发芽,五月开花,
初夏时节,日光开始炎热,稠密的枝叶间,不知不觉地亮起一个个的花骨朵儿,涂了腊似的鲜红照眼。张弘范的《榴花》,有个非常形象的描写:“猩红谁叫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峰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石榴的果实让人喜爱,红艳艳黄灿灿的果皮儿,不管是圆形的还是长圆形的都咧着笑嘴儿,鲜嫩饱满的果籽儿,依稀地从小嘴儿里放出光来,晶莹剔透地撩拨着你的欲望。
石榴的籽粒白中有红,红中透白,一个紧挨一个有序地排列在子房里,汁水酸甜清新,沁人心脾。石榴性凉,能清热、解毒、健胃、润肺、涩肠、止血,石榴是吉庆佳兆之物。榴花似火,寓繁荣昌盛,在民间的剪纸、窗花、贺画中,石榴随处可见,期盼日子越过越红火。石榴多子,寓多子多福,据说,北齐皇帝安德王到李妃家赴宴,临走时,李母送他两个大石榴。
3、你的第一篇小学作文是什么?
一个极有趣的题目!所有答题者瞬间将记忆穿越到稚嫩无邪的小学时代,或远或近,忽明忽暗,一直以为再也回不到从前,感谢让我将尘封的记忆重又拾起,掸却灰土,去重温那些珍贵的岁月依稀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语文老师姓金,布置了一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那时还属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我们的脑海里全是雷锋刘胡兰等英雄形象,作文当然也要有高大上的主题。
我绞尽脑汁,写了自己在农田里劳动,遇到困难,然后耳边想起英雄的光荣事迹,最后克服困难圆满完成生产队长交付的任务,最后又向伟大领袖和祖国母亲表了一番决心,我估摸着同学也都这套路,不曾想作文被金老师勒令改了几遍后,竟在学校广播台亲自朗读汇报了!幼小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满足,从此开始渐渐喜欢上作文。现在想来还是有趣甚至有点可笑,但爱好文字的一颗幼芽从此植土,虽然我最终没能走上创作之路,但还是非常感谢那段时光,它让我在观念生成及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我甚为感恩和怀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