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没内容可写,像李子柒这样的网红

“网红”这个词有很多种解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可能更多的人都会成为网红,网红的背后会承载越来越多的符号,不仅仅艺人会成为网红,未来很多各个行业的专家都有可能会成为网红,而且很多网红本身还是能够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应该把网红从教育体系中排除。

1、小学生作文没内容可写,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爱好,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他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写作,孔圣人再世也无法让他写好作文,这个爱好如何培养呢?就是让他写日记,二句话也好三句话也罢,坚持每天写,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写日记动力。通过写日记,可以让他学会组词造句,能够把语句写通顺,能够把心里的东西用笔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能力,

2、一篇六年级小学生的作文成了网络热点,怎么看?

看到题主描述中那张小学生作文的截图,各种复杂的感受一一袭来,五味陈杂,一时无以言表,仔细回味咀嚼后,试一一道来。一、“惊讶”,初看此文无论如何难以相信,这出自小学六年级学生之手。我从教20余年,一直教高中,或许是“生源差”(末流县级高中)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个孩子思考之缜密、文笔之隽永、文意之深刻,别说是高一的学生,就是高三的学生也少有企及。

即便如我辈之成年人整天忙碌奔波,少有闲暇静思人生,在这个孩子面前怕也是自惭形秽的(起码我本人就是这种感觉),因此,总感觉这是炒作博眼球,这样的事不可能是真的。二、“折服”,上网搜索一下,看到大量的相关报道,才知道确有其事,而且,这个孩子不但这篇文章爆红,紧接着一篇《我一直在奋进》同样走红网络。据孩子老师介绍,这个孩子非常喜欢阅读和写作,尤其喜欢看历史和科幻,

写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点评过《万历十五年》,一年级在父亲引领下学习《道德经》,四年级就能全部背诵。是《三体》的忠实粉丝,还给其作者写过信交流,六年级的孩子古今中外的名著均有涉猎,且研读之深非常人所及。众所周知,《道德经》《三体》一般人都看不懂,这个孩子却能深入其中有所感悟,的确厉害,我们看到的这篇爆文的背后是这个孩子长期阅读思考的结果,是大量阅读写作后水到渠成的收获。

此“天才”少年怎不让人折服?三、“启迪”,家庭教育之重要。一年级时,这个孩子就在父亲引领下学习《道德经》,想必他所在的家庭有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孩子的父母大概也喜欢读书,家长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再加上正确引导,才有如此惊人之举。这启示着我们,”为人父母要学会“爱”孩子,要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引导孩子积极向上,让孩子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四、“忧虑”。打开各大媒体客户端,这件事俨然已居头条,人们纷纷惊叹孩子的才华,对其赞誉有加。尤其是《第一次奋进》一文,不知勾起多少人回忆自己的“暗恋”往事,一时之间,舆论鼎沸。我想说的是,老师晒文的初衷只是展示学生的佳作,孩子在一夜之间爆红,恐怕是始料不及的,我希望人们不要过多地关注这个孩子,不要去打扰他的生活,让他静静地成长,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破土、抽芽、长枝直到粲然绽放,开成一朵美丽的花。

3、像李子柒这样的“网红”,是否适合出现在小学生的考卷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教育本身除了要传承文化之外,还需要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世界,促使孩子形成积极且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本身是多维度的,那么教育也同样应该为孩子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结构,否则孩子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鸿沟,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之后会有很多的困惑,

学习的目的有很多,但是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能够拥有在社会立足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家长往往更重视哪些知识更“有用”,这虽然有点功利,也不能全面表达教育的意义,但是这一点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从“有用”的角度出发,当前社会上的热点就应该让孩子有所接触,包括热点行业和热点职业,

“网红”这个词有很多种解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可能更多的人都会成为网红,网红的背后会承载越来越多的符号,不仅仅艺人会成为网红,未来很多各个行业的专家都有可能会成为网红,而且很多网红本身还是能够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应该把网红从教育体系中排除。社会在发展,随着互联网逐渐从消费端向产业端覆盖,基于互联网会开辟出很多行业生态,所以未来不仅要让各种技术(编程知识等)从高等教育向下覆盖,更多基于互联网的知识都应该向下覆盖,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立场,要对孩子形成一个积极的引导,这往往更重要,

4、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小学生成了网红,这件事你怎么看?

看社会,评事理,实事求是!【涵语荟萃】为您客观解答社会问题。当看了这则新闻,心里有所感触,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上学的遭遇,对于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成长在80年代的农村孩子,像昭通男孩的形象在当时可是随处可见。那时候,我们上小学,每学期除了开学报名的时候是由家长带领到学校,余下的时间除非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要见家长,否则都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严寒酷暑概不例外,

记得那时候我一到冬天就怕冷,家里穷,衣服穿得也不多,脚上是一双妈妈纳的老布鞋,袜子虽然厚实,都是大人留下来的,挺大双,并不保暖。上学坐在空旷的教室里手脚都是冰凉的,一到课间休息,孩子们要么挤在一起晒太阳,要么蹦蹦跳跳跺脚取暖,那时候,乡下的冬天雪下得很大,我们那里大雪下得都有一尺多厚,每逢下雪天我们就穿着雨鞋叽叽嘎嘎踩在雪地上去上学,虽然路程约莫只有两公里,去到学校大家头上脸上也是白花花的,由于司空见惯,没有人会感到稀奇,更没有人会取笑谁。

那时候,几乎每个孩子在冬天里都会生冻疮,好多双小手都被冻成一道道裂口,风一吹,刀一样的割,脚被冻得红肿红肿的,走起路来也是疼痛难忍,那时候的孩子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幸福指数相对较高,他们有父母和家人的陪伴,有童年美好的憧憬,有简单又易于实现的愿望,即使到了过年穿上一件新的衣裳,和家人点燃祝福新年的礼炮,也是一件难以弥足而快乐的事情。

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生活在物质丰盛的社会环境里,很难见到有如此的生活场景,如今见到昭通“冰花”男孩都觉得相当新奇,而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新奇的事,而是一种精神,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坚强、朴实和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抗争。同时,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大讽刺,因为,当许多孩子穿上温暖的大衣,坐上家长开着空调的汽车送到学校的时候,而他却还是生活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里,顶着风霜和严寒与命运抗争,

如今,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冰花”孩子也会不少,他们默默的生活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理所当然的过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许过年时候的新衣裳,平时一顿有肉的饭菜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社会发展了,国家富强了,我希望,人们不要忘了还生活在上世纪的孩子们,请大家放心,目前孩子的父亲已回到家里(母亲已离开),另外已有志愿者联系了孩子,当地政府也开始了行动。

5、最近一位11岁小学生“佛系”作文火了,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做那个躲在角落里的人吗?

孩子的佛系与现实的焦虑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了一下孩子的作文,讲的是孩子与世无争的心态,人生目标并不是考哈佛北大之类的大学,而是有自己的明确的小目标,这与无数孩子的目标完全不入主流嘛,别人都是考高分,考一个好的高中,然后考一个好的大学。他并不追求这些,也不以这些来判定自己是不是一个人才,看看普通的家长和同学们,中考上不了高中,高上不了大学,就被定义为“无用的人”,这些家长和孩子们被裹挟着从小参与激烈的竞争,为了学习而焦虑不已。

孩子宁愿成为躲在角落里的人,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细想一下,心态真好,真正的佛系呢,父母也要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从作文里可以发现,孩子好心态背后良好的家庭教育值得肯定,至少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期待,并不像普通父母一样特别高远。其实每个孩子将来大多就是普通,虽然很多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6、最近一篇佛系小学生作文《藏在角落的我》走红网络,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放养教育好吗?

谢谢山村老师邀请。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这是孩子的心声,这是童真的流露,但这恰恰不是绝大多数为人之父母所希望的。我们高举着素质教育的伟大旗帜,可惜只停留在嘴上,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深恶痛绝,唯分数是瞻却于行动上始终不渝地践行着。

我们常常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剥夺着孩子的自由;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威逼孩子远离自我,往小的方面说,运动后的孩子想喝一杯凉水,但我们只允许喝温开水,且会阐述一大堆理由,外加不住地絮絮叨叨——孩子最终妥协,不是懂得了喝温开水对身体有多少益处,而是实在不想再听我们的唠叨,急于以一饮而尽换来耳根的清净,内心的安宁。

往大里说,比如孩子的大学志愿,毕业后的工作种类,我们都会参与干涉,把原本清纯的志愿重度污染以世俗之气,把让高尚理想的事业追求充斥铜臭,孩子还未真正涉世,已被父母硬生生地推到染缸,何以有高洁之情怀,刚正不阿之气节,卓尔不群之雅度,特立独行之举止?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听话男和乖乖女,我们最擅长的就是以谎言欺骗孩子。

我们时时刻刻在为孩子计划时间,规划人生,唯独不去考虑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于是我们嘴上说着“孩子,快快做作业,做完作业你就自由了”,心里却早已盘算好“今天必须多练半小时钢琴了”;考试之前满口允诺考进前十奖金一千随便支配,可兑现的同时就带着花钱的去向和别乱花的嘱托,日后定会随时逼问孩子这笔款项的结余状况。父母之爱的真谛不是当警察监控,将孩子囿于爱的牢笼,依照自身的翻版克隆;而是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一个生命鲜活地成长,

所以,孩子都是渴望放养的,希望在宽松、和谐、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积极向上也好,争名逐利也罢,或追求佛系的释然,道家的自然,生命的悠然,这些都是极为正常的生命状态,正如那个一心想藏在世界的角落孤芳自赏的孩子,有什么错呢?就我本身而言,我推崇放养,给足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释放其天性,让孩子在自我摸索中领悟生活,摆脱本我,矫正自我,最终超我。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