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第二个部分,就是学会接纳自己。从这个角度上『主观报告』的问卷,也可以说是在提醒人们去做自我觉察,唤醒人们的自我觉察,心理学使用了自我觉察这个古老的方法,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内的自我觉察一,『自我觉察』和『主观报告』还是有些区别的,它也是以自我觉察为基础的。
1、自我觉察是怎样的体验?
我经常自我觉察,说说我的体验。自我觉察其实说白了,就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就是从自我跳出来,然后把自己想象第三者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举个例子来说,有次我对女儿发脾气,我观察我自己的脾气是怎么来的,看到为何女儿的话会惹怒我,我的触控点是什么,然后我为何会失控,当我这样细细看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我自己,也更加认识我身体情绪的一种流动,更让我学会了原来接纳我自己的情绪,
自我觉察的根本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静静观察自己,不批判自己,比如不说自己脾气不好,也不说自己怎么那么愚蠢。总之自我观察就是一种完全的第三者,不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也不对自己进行人设,而是很真实的看待自己,这也是经常教练心理学讲述的空凳子。当我们看到自己那个影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自我觉察第二个部分,就是学会接纳自己。无论你发了多大的脾气,请你也要学会接纳自己,这种接纳自己其实在心理学看来是非常重要能力,也是我们身心健康重要表现。只有我们学会了自我接纳,它才会和静静观察自己发挥最大的效果,总的来说,自我观察就是帮助我们疏导情绪的一种过程,而我们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导师。我是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女汉纸学习社创始人,擅长自我认识与沟通技巧以及职场规划与心力塑造等方面,助力你成为内心强大自己,
2、自我觉察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吗?
自我觉察是一种心理学方法。但是它的起源远远早于心理学,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心理学使用了自我觉察这个古老的方法。自我觉察有很多同义词、近义词,在这里,我们暂时定义为:自我觉察是人对自己情感、思维、身体这三个方面发生的过程、内容的意识和观察。这种方法在不同的心理学领域、流派里面会有不同的位置,科研领域内的自我觉察最早的是构造主义(一)构造主义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重视内省,这是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但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pp.28-2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Kindle版本.现在的心理学研究,依旧是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体的自我觉察的。『自我觉察』在实验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兄弟,叫做『主观报告』,自尊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很多量表都是借助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记忆。
肯定是要先有所自我觉察才能做这件事情的,例如:https://www.wjx.cn/jq/12401989.aspx这个是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我毕业论文时候用过,不过『自我觉察』和『主观报告』还是有些区别的。自我觉察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心理功能,很多人在做那些问卷之前,可能都没有主动问过自己那些问题,没有主动地评估、记录自己的各种体验。
从这个角度上说,『主观报告』的问卷,也可以说是在提醒人们去做自我觉察,唤醒人们的自我觉察,另一个和『自我觉察』有关的概念叫做『元认知』认知可以简单理解为:你的思维、想法的过程和内容。一般认知都是针对外界的,对事情的,对物体的,元认知的意思是:对认知的认知。所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反审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
例如:小A正在想:『为什么女朋友生气』。这是认知,小A发现自己正在想『为什么女朋友生气』,并且可能进一步发现自己经常想这个问题,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有固定的答案,可能有一些角度自己之前没想过。这就是元认知,再比如:小A看到书上写『宏观物理现象的规律,和微观物理世界的规律不一样』,小A开始试着想,具体有什么例子,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认知,小A看到书上写『宏观物理现象的规律,和微观物理世界的规律不一样』,小A开始试着想,具体有什么例子,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小A意识到:『我在想的内容还是跟物理有关的,我能不能联想一些其他学科的。比如说一群人的活动规律和一个人的活动规律,是不一样的,』——这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特点,并且能够有意识的调节思维方向的过程,也是元认知。
简单来说,元认知有两个部分组成:①意识到自己当下在想什么,②能够总结当下自己思维的特点然后调节它。这里面①就是自我觉察了,不过元认知只是针对认知(想法、思维等),不包括身体感觉和情绪情感。我这里只是为了简单理解,具体教科书上和论文上会写得更详细和精确,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内的自我觉察一:精神分析最早的自我觉察,应该是精神分析里说的『咨询师对反移情的反思』简单来说,反移情就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里面,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对『反移情』进行反思,首先要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所以,它也是以自我觉察为基础的。二:正念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内,另一个和『自我觉察』有关的是mindfulness,国内翻译为『正念』。mindfulness是由佛教禅修中演变出来的,Katbat-Zinn(乔·卡巴金)教授把自己所学的佛教禅修方式,经过改编改造后,发展出了现在心理学领域内的mindfulness的方法。
在早期,国内曾经把mindfulness翻译成『心智觉知』『内观』,后来觉得佛教里面『正念』这个词很合适,现在普遍用它。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最常见的『正念』定义:一种有目的的、不判断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方式(由Katbat-Zinn教授在1990年提出)正念里面会开始直接使用『觉察』这个词汇,正念里的觉察就包括了对情绪、身体感觉、想法的觉察。
它和『元认知』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评判』,元认知过程中,可能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对错』『好坏』『有效无效』的评判。但是正念讲的『觉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不判断好坏优劣,只是如实的感受自己身体、想法和情绪,在正念的指导中,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感受,觉察,意识到,可能,不管出现什么都很正常。
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自我觉察有多重要?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容易过位或越位,经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同时也有会不顾原则的溺爱和包容,往往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自我察觉,反醒和自省,是很有必要,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要经常保持自我觉察,要明白孩子并不是父母童年的替身,孩子在成长的过程由有自己全新的生命和人格,有自己的创造力和观察力;父母或自己童年未满足的需求,未必是孩子的需求;育儿先育己,就是强调要明白自己!才有能力去理解和接受孩子生命的独特,活出自己生命的完整,便能够允许孩子活出自己完整的生命了;所以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该履行的责任不失位,不该自己负的责任不越界干涉,是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
父母要在育儿过程中,首先需要学习倾听和共情孩子,在此过程中觉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认识到孩子和自己是两个平等的个体;其次,需学习划界限和立规则,清楚什么是自己要负责的,什么是孩子要负责的,在此基础上告诉孩子复杂世界里要遵行的规则;再次,要学习耐心细致的亲子沟通方法——即便了解了规则,孩子可能仍然做不到,这时父母应该多传达自己的感受,少指责孩子,
养育孩子非一日之功,需要时时觉察和反省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孩子会有父母之外的很多老师,但只有父母才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悦和忧伤,给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有能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只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觉察,才有利于我们及时处理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各种情绪冲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