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和作文不行,那就意味着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语文核心素养都出了问题。初一语文考试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后两块不行,可想而知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考试成绩肯定比较糟糕,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1、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人说多读书就会写作文,是这样吗?
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从脑子里往外掏东西,这就要求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掏。那么,就得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读书是往脑子里装东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但是,我们的脑子不是仓库,可以随时把东西装进去掏出来。
同样的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来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1.输入—不加工—埋葬,只读书不思考,不对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编码记忆、联系挂钩)那么读到的就相当于被埋葬了,因为提取不出来。就好像图书馆,馆藏书籍入馆时都要先处理一下,分类贴标签,建立索引,才能随时取用,如果没有处理的步骤,那么入馆书籍越多,越会被埋没。
2.输入—不加工—没有输入,只读书不思考,最浅层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输入。就像一批书送到图书馆门口,但大门总是不开,馆内的书籍就不会增加,我们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话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说不过脑子。读书不过脑子,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根本没有进,3.输入—加工—等待输出。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只不过加工的层次不同,或浅或深,
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仍然以图书入馆为例,处理的时候分类更仔细,区域位置记录更具体的,要找出来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笼统的记录一下大致范围,也能找到,但耗时会很长,而这时候馆藏增加,处于待借阅状态,它即将发挥作用。4.输入—加工—输出,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
图书馆的书要对公众开放,才有价值,馆藏书籍要有人借阅,才有意义。否则,光有藏书数量,没有外借,帮不到有需要的人,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是增加库存;但不能不处理,不归置,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着;最关键的是要让存货产生效用,给它创造使用的机会,也就是多写,写的过程中把读的东西拿出来用。
2、孩子上初中一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不行,有什么有效的补习方法吗?
阅读理解和作文不行,那就意味着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语文核心素养都出了问题,初一语文考试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后两块不行,可想而知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考试成绩肯定比较糟糕。找一找原因1.语基不好,排除智力因素,就是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了,前者是对语文不感兴趣,后者则是虽有兴趣却学不得法,只在门外苦苦徘徊。
2.阅读理解不好,则「输入」和「处理」这两个学习过程出现了阻碍,要不是不会阅读方法、技巧,要不就是不懂怎么联系、转化,3.不会写作,则「处理」和「输出」这两个学习过程存在障碍,要不是不会有序思考,要不就是欠缺表达思维的能力。可见,孩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得很差,到了初一,就更加力不从心。所以,有效的补习确实迫在眉睫,
提几条建议1.搞清楚真正的原因,不爱学还是不会学?2.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识字、正音、组词、造句、写话,踏踏实实做回小学生。3.设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千万不要妄想竞一日之功,以不断的小胜积累成漂亮的翻身仗,4.家长耐心陪伴,多加鼓励,千万不要当甩手掌柜,只管花钱往补课班一送就等着有收成,一定是悲剧。也不要抱怨责备,家长若先放弃,谁还会真心相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