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的累,我看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好医生有很多,坏的也有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有好的(医生),就看不到坏的;同样,有坏的,也不能否定好的,要着眼制度建设,通过切实有效的体制改革,引导医院和医生摆脱“创收至上”的价值观,找好服务与盈利的平衡点,才能掐断“过度医疗”“高价药”等引发医患冲突的导火线,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1、为何现在的基层医生越来越累?
谢谢邀请!题主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很多基层医生的心声!基层医生的累,我看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基层任务多,工作累!现在基层医生不仅仅要做基本医疗,也要做很多公共卫生的任务,特别是上面各个部门管的公共卫生任务,最后落实下来,都要基层医生去做去落实。很多基层医生是上午给病人看病,下午去做公卫,晚上加班填各类报表输资料,
有热心的网友,总结归纳了一下,一个村卫生室的医生,居然要填报100余种各类报表,这些要耗费多少时间可想而知!第二是基层人手缺乏,薪酬待遇留不住人!国家越来越重视基层医疗,但是现有的资源投入基层仍然比较稀缺,收入低人手少任务多,很多医生都宁愿往大医院,薪酬待遇难以吸引人才留在基层!第三是基层医疗风险高,心累!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卫生站、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他们一样和医院的医生面临着很多的医疗风险,稍有不慎或时运不济,出个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有人死了,基本上所有的风险都要承担,赔钱挨打可能都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说,题主真的道出了千千万万基层医生的心声。
但也不要灰心,国家新一轮的医改在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例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转入公益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也在增加,村卫生室、卫生站很多也被乡镇卫生院收编或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新的薪酬制度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例如广东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一类投入二类管理,医疗结余可以用于医生绩效分配,这也大大激发了医生的积极性,相信接下来随着国家《基层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正式出台,会有更多的基层医生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中区,基层医生劳心劳力又忙又累的局面会有所改观吧!,
2、基层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累吗?
基层卫生院得分两种情况来说。先说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在城镇,人员配置情况和确定的服务辖区户籍人口数量有关,去考察过省内规模大到有两百多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去过只有十多个人的单位,差距挺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目前一方面是力所能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另外主要就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服务辖区人口有超过十万的,也有一万多人的,工作要求一样,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差距,工作的忙与不忙还是有些差异的,规模大,人手多,相关工作就做得更专业一些,更规范一些,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而人手少的单位,一个人身兼数职,样样都在干,就没有那么精细,有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和县级医院比较,肯定相对还是要轻松一些,毕竟风险小,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需要安排夜班,所以日常工作、生活还是非常有规律,加班机会也不多,抢救病人机会非常少,遇到了抓紧时间安全转院就行了。目前,抢救危重病人哪里是这一级医院干的事情,与大中型医院相比较,综合医技水平差距明显,
平时工作按部就班做就行了,真正忙而累,也就是接待上面检查、考核时,特别是年终各种考核,那大家要忙一阵子了,得准备各种迎检资料等等。再来说说乡镇卫生院,这个差别就太大了,有一百多人甚至规模更大的镇卫生院和才几个人、十几个人的乡卫生院,干的工作太不一样了,虽然说,上级对乡镇卫生院工作职责要求是一样的,落实到具体单位,人手太少,很多工作基本上就开展不了,有的工作只能泛泛的做一点是一点了。
还有的是因为服务范围人口稀少,根本就没有多少可以服务的对象,户籍登记在册,但早已举家搬走或者长年在外打工,多年不回来一趟。而辖区人口多,基本医疗服务就开展得好,综合实力强,有的就相当于一个小县医院,那大家都得忙、累,这样的卫生院一般都位于离县城比较远的人口大镇上,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因为经常跑基层,本地各大医院也经常去,明显感觉绝大多数基层卫生院的工作,无论承担的风险还是辛苦程度,和县级以上医院比,那还是要轻松一些,真说不上有多累。
3、90后医生连做4台手术累倒,医生做一台手术有多累?
为医生累倒点赞,是“正能量稀缺症”,这则题为《外科医生小伙连做四台手术,又饿又困倒地板睡着》报道广泛传播,网友纷纷为这位年轻医生的敬业精神点赞。有人说,“好医生,辛苦了!致敬!”有人说,“医院医生和护士们都很辛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责任也大,我们应该体谅和尊重爱戴他们。”有人说,“好医生有很多,坏的也有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有好的(医生),就看不到坏的;同样,有坏的,也不能否定好的!我们愤慨那些坏蛋医生,同样尊重那些敬业爱岗好心医生!”关于医生累倒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上一次发生于一月份,年已58岁、连做7台手术的主治医生累倒在地,也赢得广泛点赞,
对此,我在《医生累倒不该点赞该反思》一文中指出,医生为抢救病人而累倒,无疑是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但不应一味“点赞”,而要认真反思。既然连外科医生都处在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又如何保证手术的安全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意味着“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而保证医护人员自身健康,更应视作保护群众健康的重要一环,
与其一味宣传医生累倒的敬业精神,不如想想办法保证他们基本的休息权,让他们健健康康地活着,健健康康地救死扶伤,岂不是更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央视曝光“医生吃回扣占药价40%左右”的惊人内幕,让本来就很脆弱的医患关系更加撕裂。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一再报道“医生累倒”,无疑是为了宣传正能量,缓和医患对立情绪,
但这其实是一种“正能量稀缺症”。如果人们总是从道德上看待医患关系,就会反复陷入两极分化的情绪波动之中,很有可能今天为医生累倒而感动,明天为医生吃回扣而愤怒,说到底,要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不能靠个别医生的累倒来缓冲,也不能指望给医生服下道德圣药,而要着眼制度建设,通过切实有效的体制改革,引导医院和医生摆脱“创收至上”的价值观,找好服务与盈利的平衡点,才能掐断“过度医疗”“高价药”等引发医患冲突的导火线,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