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过程就是在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认识到科研的意义,真正喜欢上科研,最终努力科研才成就了现在的我。除上述之外,还比如学者对科研问题的品味,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对自我能力的培养,或者科研心态,自身身体素养等也是影响一个人成为学术大咖的重要特质。
1、学术工作者如何做好科研?
别人一年发表几篇C刊,读博的你是否慕了?别人科研顺利,学术成果显著,获得各种奖励,读博的你是否慕了?别人始终是导师心中的好学生,同行业的佼佼者,读博的你是否慕了?其中“别人”代表着在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大咖”,学术大咖相较于普通研究者而言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咖,其自身总有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正是促使其成为大咖的关键要素。
为了使自己更快成为学术大咖,笔者通过采访总结了他们身上的特质,各位读者们快来测试一下自己是否具有成为学术大咖的潜质吧,01日看论文300篇,不会科研也会编看论文、读文献是成为学术大咖的必由之路。只有大量阅读文献,才能学习别人写作的成功经验,丰富自己的科研素养,通过阅读可以学习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思考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而不是别的?各有什么利弊?),理清文献的不足和局限,以及将来可行的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做铺垫(重点就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当然,博士生每天学习和工作很忙,应该花多少时间读文献?博士大咖老王说:“按照我的经验,平均每天两小时是比较合理的,这里指的是科研常态化下看文献,而不是在课题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批量文献调研的时候可能要远大于两小时,”PS:我自己喜欢边读文献边记录,习惯于用手写笔记,因为我很喜欢手写的感觉,写的时候也会思考。
此外,当阅读英文文献时,前期可以电子版直接翻译,后期我真心建议把论文打印出来,不会的单词查,慢慢地这样效果会很好,02建立科学的流程并且及时复盘读博需要你进行高效率科研,而高效率的前提是建立科学的流程,科学的流程有助于提高效率,这就要有自己做事情的框架,框架不是死的是高效率的工具。比如设计研究框架侧重面和目标应是夯实基础与启迪智慧,有了好的“研究框架”,“盖楼”是迟早的事,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盖各种各样的楼”,这就是复盘的过程,
博士大咖老李说:“关于复盘这个事情,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一直往前冲不喜欢回头看,同样的错误一直犯,其实不走弯路也很节约时间的,因此在建立自己的研究流程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PS:我比较喜欢及时梳理阅读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手绘知识体系图架,这样比较清晰直观,用到时可以直接翻阅拿来用,很是方便,
03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科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做课题,选择了课题,就需要明白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进行该项课题,该课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该问题框架下开展研究,当你明白了目的和意义,那你就需要找到资源调度策略优化的方法,那么就得调研一下国内外有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这时候就要搜索阅读大量的论文,把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来。
这就是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下进行的一系列可追踪、可持续的研究,博士大咖老张说:“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会进行有目标的研究,有目标的研究会让你思路清晰,奋斗的方向清晰,不会让你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就会让你产出更多的成果。我的研究过程就是在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认识到科研的意义,真正喜欢上科研,最终努力科研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PS:自己当初读博就是人云亦云,不知道研究的意义,因此两年来浑浑噩噩没有成果,自从明白了科研意义后就有了方向,有的放矢了。04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研究好文章不是靠什么坚韧不拔写出来的,正常来说写篇文章对态度端正、智力正常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并非上刀山或下火海,不需要你坚韧不拔,除非你要去证明什么几百年的大猜想,
如果没有好的idea,想破头也做不出有趣的研究。而且有些方向上总会遇到瓶颈甚至灵感枯竭的状况,许多领域的发展不是像批量生产那样研究成果指数级增长,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谁也不知道这个瓶颈什么时候会被打破,因此要在可以进行,或者能够继续发展的方向上开展研究,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在全新的领域开展独创性的研究。
博士大咖老孟说:“研究需要分清楚手边事和天边事,空谈哲学上的大框架,不屑于谈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科研上的空想主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才能使科学研究向前推进,真正难的研究是在具体的问题上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PS:我只想在导师研究领域下开展自己的分支研究,一步步进行小的创新,这不是畏手畏脚,这是客观事实和稳步前进,也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05有计划才能有的放矢读硕读博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才能按部就班,有的放矢,比如长远来看,做好博一到博四几年的计划;中期来看,做好博士每一年的计划;短期来看,做好读博中每个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计划。之后按照计划去实施,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喜悦、自信与成就感,博士大咖老刘说:“建议博一狠狠地努力一年,一是阅读大量文章,了解你的方向的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二是学技术,做到可以和你的师兄师姐导师无障碍交流,提出新想法,独当一面。
博二可以开始写论文,但是不要写多,先写一两篇,找找感觉,写完论文后做项目,全流程跟进,期间不断学技术看文献,做完项目再集中写一波论文,然后基本就毕业了。”PS: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还是多做计划比较好,06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才能行稳致远要会独立思考,尝试独立研究,有时候也要学会把导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有时候你的导师所说的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最可怕的就是那种啥也不懂还爱指挥的导师,如果再遇到个老实巴交,老师让做啥就做啥的学生,那研究生期间恐怕就没啥成果了,搞不好毕业都费劲。
所以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太过依赖他人,当然,如果是大牛导师,学术能力很强的,那还是要听的,不过到时给的只能是建议,具体的研究还需要自己去做,从长远来看,你需要脱离导师开展研究。博士大咖老肖说:“读博要养成自我意识,不要想着什么事都靠别人,靠导师,尤其是在学术上,导师带的学生很多,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你,尤其是在你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研究方向有差异时,更要学会自我独立研究,
”PS:我自己的经验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导师很多时候对你的研究是不懂装懂,与其随便指手画脚,不如自己独立研究来的痛快。结语当然,每个成为学术大咖的学者都会有自己成功的经验,或者自己总结出来的教训,除上述之外,还比如学者对科研问题的品味,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对自我能力的培养,或者科研心态,自身身体素养等也是影响一个人成为学术大咖的重要特质。
2、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有钱有闲的人,。,有钱有闲的人。,。有钱有闲的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哎,说多了都是泪。奇怪了,头条对短回答实在太不友好了,那我再加几句话。为什么说要有钱呢?因为做科研真的很穷,特别是在国内,每个月拿着2k块的工资,干着高强度的工作,之前有个笑话,说AI出来之后,能代替很多普通劳动力,但是无法代替研究生,为什么呢?因为国内研究生太廉价了。
老师只要每个月发800或者200块就能找学生帮忙干一个月...这就是为什么直博很坑,因为你去哪里能找到本科毕业的,每个月只需要发3k的劳动力?还不用交五险一金,还能乖乖听你吩咐,这个世界应该找不到第二个工作是这样的了把。为什么要有闲?第一条是最基本的,有钱才能有闲,如果你每天还在考虑自己的温饱问题,你觉得你会有可能专注于科研实践么?我们总那么急功近利,每个时期总想着赶英超美,这种差距不仅仅是GDP的数字那么简单。
为什么美国这么强大?因为他们开放,爱分享,网罗天下人才,做过科研的就知道,美国很多数据都是公开给全世界使用的,我们有多少数据是全网公开的呢?曾经我想要拿到国内的某数据,你知道我是怎么找到的么?我是去美国某网站下载下来的,国内根本没途径。算了,扯远了,说回有闲,有闲意味着,你是真心专注于学术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作为科研工作者,有什么经验值得分享?
我倒不是科研工作者,我想说的是我曾经做过研发工作,可能有一点心得,我想无论科研工作也好,研发工作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无论是科研还是研发那都是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或者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因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谈不上是研发或者是科研。所以面对的往往是未知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孤独的、寂寞的,某些时候甚至是不知所措的,
你只有沉下心来不断的思索探索,才能总结出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往往会感觉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且非常的无助,特别是你进入瓶颈期的时候那一段时光,那个岁月你是非常的艰难的,所以搞研发也好,搞科研也好,必须要一个强大的心、持久的永恒的决心,和不甘寂寞的心。不是所有的科研或者研发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有的科研或者研发也可能就无果而终,这往往对人的自信心、对人的创造力就产生了更大的打击,所以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份工作是做不好的,
除了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层承受能力之外,必须还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因为在研发、科研的过程中,你往往是要经历很大的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强健的体魄,你很难通过那样艰难的时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你可能茶顾不上喝、饭顾不上吃,茶不思饭不吃,就是这样的一个常态,所以要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当然我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心得,只能说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因为我们研发和科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