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父母爱之深,爱孩子的父母们

从我个人育儿以及培训的经历来看,题目当中提到的“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很多的父母只是做到了爱子,但是能不能真正的为其计深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父母的角度看,当然不错;但从孩子的角度看,就大可商榷,父母为子女“计深远”有时并无必要,尤其是在孩子确立了志向之后,父母爱孩子的最佳表现就是放手、理解、支持。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错了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此句出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意思是:做父母的喜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替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此一观点,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逻辑起点,也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关键,至少在文本情境中是正确的。它能成为名句一直流传到现在,肯定有深刻的哲理和广泛的适用性,按照我的理解,它蕴含的哲理就是: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不能一味骄宠溺爱孩子,要从本能的爱上升到人文的爱,按照社会规则的要求去规约孩子并促进孩子的发展。

比如,去幼儿园就意味着受约束,还要适应新环境,很多小朋友在父母从视线消失的那一刻会眼泪汪汪,嚎啕大哭,但做家长如果不狠心,不下决心完成心理断奶,孩子就很难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以后的融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就决无完成的可能,所以,做家长的一定不会屈从孩子的伤心,而只会决绝离开。正因为它蕴含哲理,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比如在学校选择方面,在交友方面,在专业选择方面,在求职方面,在恋爱婚姻方面,做父母的都会立足长远,为子女作出规划,或是给出参考意见。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真理,真理之中也包含谬误,并且真理再向前走半步,便会转化成谬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父母的角度看,当然不错;但从孩子的角度看,就大可商榷。首先,孩子才是成长的主体,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培养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抉择的能力,让孩子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理想的教育状态,

父母为子女“计深远”有时并无必要,尤其是在孩子确立了志向之后,父母爱孩子的最佳表现就是放手、理解、支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杨宇,杨宇从广告公司辞职回家之后,做了四年的宅男,每天鼓捣他的动画片,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唯一的生活来源便是母亲的退休金,母亲却没有任何怨言,全力支持儿子的创作,这才有了《打,打个大西瓜》的惊艳问世,有了《哪咤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全球!其次,父母的“计长远”往往会受偏见的影响,往往不符合子女的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爱孩子的父母们,能聊一聊养孩子的重要性吗?

养育孩子育为主,养好是前提而育好才是关键!从我个人育儿以及培训的经历来看,题目当中提到的“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很多的父母只是做到了爱子,但是能不能真正的为其计深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十二岁定终身,其实养育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像万物传承,所谓的适者生存其实也不过是具备了符合自身生存的条件而已,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恰恰具备了这样代代传承的基本条件,那就是我们懂得养育!养育养育,不仅要养还要育,所以如果非得要讲重要性的话我感觉育为主、养次之,因为很明显,现代医学条件加上我们的营养、身体素质,生个孩子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生孩子环节出现问题的现象微乎其微,所以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好坏,重点只能放在育的方面!育儿是一门技术,常听人说我们的父母生孩子是非常随意的,很多都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就来到了世上,甚至很多都是意外的降生,这其实就严重的削弱了我们育儿的根基,因为本来作为传承引导者的父母不能有效的起到作用,孩子的发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正所谓“生在谁家非我定,富贵由天福有命”说的就是这个理!当然,即使您做好了当父母的准备,这也仅仅才是育儿的基础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毕竟你面对的是孩子未成年之前十几年的养育考验,更加重要的是,这个养育的旅程不是能够有现成的模板供我们复制使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因循着他自己的生命成长轨迹有差异化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育儿思路同样需要具备差异化,否则的话,孩子的成长轨迹被你的育儿思路给带偏,那他就只能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驳斥那些总是把别人家孩子当标杆的父母的原因,你家孩子永远成不了别人家孩子,因为你跟别人家父母不一样,所以各位家长在我们去指责孩子如何不好之时,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育儿思路,我们是不是做到位了,我们是不是真的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真正的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了呢?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写照,坊间流传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故事往往都是暂时性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能说暂时他们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重要的是当有一天这棵大树慢慢枯萎垂垂老矣,谁能肯定走出阴凉的他就一定还能复制父辈的成功呢?所以陶行知的那句话想想真的是太有道理了,他说“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其实不光不是好汉,我感觉这个里面还有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你就是你,不管因为遗传因素跟你的老子长得有多像,但是他经历过的,你未必都能经历到,他的思路未必都能全须全尾的遗传给你,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育儿就一定要让孩子早日脱离自己的庇护,要让他尽早找到适合他成长的独特的模式!其实育儿真的是相当复杂的一件工作,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一提工作就头疼,反而把育儿当成了副业,想想真是可笑,当你连孩子都还教育不到位的时候,只能说你已经失败了,说白了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度日如年循环往复罢了,当你老了,孩子指望你指望不上,而他自己却也毫无谋生本领之时,你应该感到羞愧,因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你没有做好,所以各位亲爱的家长,趁着还有机会,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把育儿这项神圣的工作拾起来了呢?,

3、如何理解“父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过自己的生命,为他们的将来考虑得非常非常的深远和细致。在我看来,天底下最感人最温馨最让人难忘的句子,就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这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其意说:父母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的孩子做考虑。故事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威后长子长安君作人质的条件,赴威后最初怜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去作人质,后赴威后被触龙“你不让孩子去,国家都没有了,爱孩子有什么用,

你让孩子去,等国家稳定了,他以后回来,还可能做国王”的话说服,很是感人,久嚼味浓。现实生活中,不见几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成龙,常言道:虎毒尚不食子。孩子是父母一口饭一口水喂养大的,就是自己的心头肉,也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但当下的孩子,没有几个能体量父母之心,我行我素,大都难听父母之言。

所以,才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确实表达了父母的无奈,有道是:“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知父母心”。父母的良苦用心,多在儿女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方知其苦心,但很多事,为时已晚,后悔不迭,跪哭苍天,因为父母那凭经历或苦难得来的经验,多被不懂事的儿女,付诸东流。我们长大成人后,逐步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也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违背父母的逆行,真有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苦痛,

我真希望我的这个心愿,能被天下之子所理解。作为孩子,一定要多听父母的话,一定要多理解父母,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之恩,大爱无边,三国时的皇帝刘备至死,还要托孤诸葛亮辅助好儿皇阿斗,何况平民百姓怎么不“想来世呀想心甘”的想自家的儿女,新时期,我们提倡新的家风和新的道德风尚,不求过去那种扇枕温衾、恣蚊饱血、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的回报,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子孝父心宽的环境还是必要的。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