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描写人物的作文,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

04晁错之死的原因晁错被杀,纯粹是刘启一厢情愿导致的。御史大夫晁错洞悉了刘濞等诸侯王的所作所为,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打压他们的势力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削藩”,景帝派中尉宣召晁错上朝议事,到了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还穿着上朝的朝服。

1、怎样写好描写人物的作文?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老穆解析穆老师认为,涉及到“描写人物的作文”,无外乎“记人类记叙文”和“叙事类记叙文”。不论是哪一类,都跟“人”有关系,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手法有哪些?人物描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侧面描写:以旁面写正面、以对面写正面、以反面写正面人物细节描写:外貌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当然,描写人物的手法还有很多,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比如修辞手法(比拟、对比、夸张)、白描工笔我们要想写活一个人,光写外在肯定是不行的,还要关注人物的内在和成长环境,

人物内在主要有:思想、修养、品质、气质、心理人物成长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受教育情况、人际关系我们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以后,该如何做才能够写好描写人物的作文呢?同学们,不要着急,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老穆支招一、重在观察与思考二、根据人物描写手法相关知识点去写三、根据中心事件去塑造人物形象四、使用“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去写人物〖2〗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去写人物〖3〗运用“象征的手法”去写人物五、根据文章所要表达主题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六、设置次要人物来凸显主要人物七、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具有真实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2、汉景帝冤杀晁错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权谋?

很简单,为了破局而已,吴楚七国之乱打的旗号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清君侧,现在看他就是造反,后世的安史之乱、郭威造反、朱棣造反,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实行的,但是,清君侧这个口号比较正义,在古代,并不等同造反,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吴楚七国之乱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老百姓并不清楚实际情况,皇帝就显得很被动了,这时候,如果汉景帝把晁错杀了,马上就破解了刘濞的阴谋,“你说晁错是奸臣,想发兵杀晁错,现在晁错死了,你如果继续起兵,那就是造反了”,这样很容易让刘濞等人进退失据。

3、历史上被称为“智囊″的晁错是怎样的一个人?

晁错是一个改革家,受到汉景帝重用,提出屯田固边、削藩等有利于富国强兵、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了汉景帝的赏识和大力支持。但改革措施却触动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尤其是削藩令更是激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于是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为了尽快平息叛乱,汉景帝无奈之下只好那晁错开刀,杀死了晁错,

4、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汉政治家晁错被腰斩,他死的可有价值?

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西汉御史大夫。颖川(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依信,号“智囊”。上《论贵粟疏》,提出重农贵粟的主张和办法,表示了他重农抑商的思想,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臣,他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并主张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贵族的攻掠。当时各诸侯国地盘大,实力强,中央不能控制,晁错上书主张削藩,认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得到景帝采纳,不久,吴、楚等七国以“清看侧”为名,举兵反叛。素与晁错不和之吳相袁盎向景帝进馋言,称斩错可平息叛乱,

5、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

汉景帝诛杀晁错,是借他人头用一下的权宜之计。只可惜没有起到直接效果,浪费了一颗忠臣的脑袋,01建议“削藩”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朝中大臣周勃、陈平诛杀了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文帝,文帝立刘启为太子。

吕氏专权被铲除后,但是刘姓诸侯王却在蠢蠢欲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图谋不轨,由于文帝以仁孝治天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平息干戈,与刘姓诸侯王暂时相安无事。汉景帝刘启继位以后,提拔晁错做内史,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负责督察百官及诸侯王的行为,晁错经过分析,认为诸侯王权力过大,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固。

其中以吴王刘濞势力最大,特别提醒刘启要加以防范,刘濞(bì)(公元前216年-公元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宗室、诸侯王。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性情彪悍勇猛,素有野心,前196年,二十岁的刘濞跟随刘邦平定英布叛乱,立下军功。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从皇权,就把荆国改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之后四十多年,刘濞一直暗中准备,私自铸钱,煮盐贩卖,积蓄力量。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御史大夫晁错洞悉了刘濞等诸侯王的所作所为,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打压他们的势力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削藩”。02导致“七国之乱”被杀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吴王刘濞看到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意束手就擒。

在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要诛杀晁错,安定国家,以此发动了叛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七国之乱”。得知诸侯王叛乱,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另派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赵,

窦婴向刘启引见了曾经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就可以平息叛乱,确保国家安全,刘启采纳了袁盎之计,就把晁错腰斩于东市。03可惜了晁错一颗人头汉景帝把晁错杀掉了,本想借晁错的人头平息这次叛乱,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晁错被杀之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向景帝汇报与诸侯王交涉的进展情况,

邓公认为诸侯的叛乱,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邓公对景帝说:“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因此而平息,景帝深以为然。于是,拜邓公为城阳中尉,景帝刘启降诏讨伐,派遣周亚夫等将领带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粮道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的时间,彻底平定了叛乱,叛乱平定以后,刘启趁机将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归中央政权,大量裁撤诸侯国官吏的数量。

从此,诸侯国不再拥有行政和司法特权,诸侯王割据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04晁错之死的原因晁错被杀,纯粹是刘启一厢情愿导致的。第一,晁错与袁盎素来相互仇视,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该处以死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为平民,吴楚七国叛乱后,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

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要求进谏景帝当面陈述,景帝召见袁盎,袁盎认为七国之乱不足为患,请求屏退左右,向景帝献计说:“吴楚叛乱的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杀晁错,派遣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平定叛乱。”景帝默然良久,最后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第二,晁错与朝中大臣素不和睦。汉文帝时期,贾谊与晁错都曾经谏言削藩,但没有被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当时,治国理念都是道家学说,主张休养生息。削藩不但触动诸侯王的既得利益,而且朝中大臣也不许多反对者,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学说,强调法律的作用,锐意改革。

但晁错的德行节义不足,不能镇服众人,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大臣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是怨仇。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一奏折,此时晁错毫不知情。景帝派中尉宣召晁错上朝议事,到了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还穿着上朝的朝服,

第三,汉景帝的策略当时,景帝考虑的不仅是吴楚联军是否罢兵的问题,还想看看造反的诸侯下一步的打算。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定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朝中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因为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带兵大臣基本上都与晁错不和,同时,“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基本失去了反叛的旗号。景帝经过权衡利弊以后,决定斩杀晁错,借他的人头用用,

总之,晁错为了削藩而赴死难,死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情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赞颂,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都给与很高的评价,根本而言,晁错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晁错强行削藩,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他的父亲就极力劝解,但他依然孤注一掷,他的父亲为此服毒自尽。但晁错之死,毕竟让景帝看清了诸侯王的真正意图,也堵住了朝中大臣的嘴,缓和了景帝与大臣们的矛盾,为彻底削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