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君子不器”是不是说君子不成器呢?当然不是,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理应是指,“君子不器”来自上古,是孔子说的话,“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我想问你君子不器,这样变来变去,“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1、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一个保安大叔给我上了一堂儒家文化课,让我瞠目结舌。有一次我在一个荒郊野外的工厂办点事,结果走的时候在等车的时候,坐在门卫那里,看门卫的保安大叔大概50来岁,一脸慈祥的笑容,非常有亲和力。他说话比较不像个普通人,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保安,倒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当时我的手机我侄子发来语音问我,叔叔,我们要写一篇君子不器的论文,我想问你该怎么写?于是我就在语音里回复他说:小侄啊,为叔告诉你啊,君子不器是儒家文化里面,孔子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说君子不能像花瓶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心怀天下,不能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保安大叔听的一个劲地摇头,我说:嘻嘻,老师傅,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他说:你是大学教授吗?我说: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过平时喜欢看点书,所以我侄子来请教我。他说:那你就别害你侄子,我说:你这话从何说起,我怎么就害他了?他说:你这样解释君子不器不就是害他吗?我说:那你说说君子不器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君子不器,被人说烂了。
大家只是懂其一,不懂其二,我说:你说的这么牛,那你解释一下呀。他说:我首先问你,君子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说:君子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追求,有原则,有境界的人,他说:你看看,你说的君子只是理想化的君子,是书上冒着傻气的君子。真正现实生生活中的君子,你却根本都不认识。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我说错了吗?他说:你说的这些有道德,有追求,有原则,有境界,全部都是不定的,不一定的,
什么叫做有道德有追求,什么又叫做有原则有境界,这些都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北方人的原则是必须得喝几杯才能够交朋友,南方人的原则是绝不劝别人喝酒,你说哪个原则是对的?君子不器的器是什么东西?我说,不应该就是解释为固定的形制工具吗?他说:表面上看是这样,实际上这是一个动词,和一种状态,勉强可以把它叫做:偏执和束缚。
我说:这我有点不理解,他说:如果说对君子有标准。所有的标准,归到最后就是一条,那就是不偏执。我说:你这个说的太绝对了,怎么可能君子只有一条标准呢?他说: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不偏执,他是不是才有基础拥有真正的道德和所谓境界。如果一个人很偏执,他一定是自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而自以为是的人通常都是欲望很大的人。
而欲望很大,几乎都很难控制,所以道德上常常也难以把握。这样的人是可以勉强做君子,但是非常不稳定,他可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君子,合格的君子并不是说他是道德模范。而是说他能够在面对世间千变万化的各种事情时坚守自己该坚守的,突破该突破的做到随机应变,随缘就势,我说:我还是不同意你说的这些,我们千古以来说君子就是说一定要有道德。
你说的君子好像是个圆滑的混混,我怎么能够同意呢?他说:那是你误以为君子是供在庙堂里的模范标兵。你不知道真正的君子其实是世界上干实事的这些人,一个整天满口仁义道德,站出来道貌岸然。一天到晚要求别人一定要遵守道德的人是君子,还是说一个在艰难环境中左右逢源,付出牺牲,灵活变通,做出很多贡献的人是君子呢,我说当然是后者他说:我们有很多误解,我们以为君子是那些看上去绝不同流合污,非黑即白,坐怀不乱的超人。
我们不知道还有很多有智慧的人,他们从来不偏执,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桎梏,他们活在当下,干在当下,无我奉献在当下。这是不器的一个重要的含义,孔子提出这4个字,是提醒这些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提醒这些希望自己是一个美好人格的人。在人世间走一遭,千万不要被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固化了僵化了,一旦固化僵化你就等于被洗脑了,你就热衷于钻牛角尖,你就变成杠精。
你这些杠精一旦成批成批出来了,就会纠集在一起为了守护某一样所谓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孔老夫子害怕这样的事情,用君子不器,来给大家打预防针。孔夫子对着不同的人,说的都是不同的话,他干每一件事说的又是每一件事上的话,他从来都不用一个固化僵化的答案去回答所有的问题,可以说,他一辈子都是在劝人家别人钻牛角尖,帮人去掉固化思维。
只可惜后面的人不但不听他的话,还把他的话扭曲变形,举起来当成一面固化的大旗。我说:我听你这么一说,好像又是这么回事,那么我想问你君子不器,这样变来变去。搞不好不是随机变通而是墙头草啊,那怎么办?他说:你问的很好,要做到真正的君子不器,首先要达到自知之明,或者说要达到内醒的状态,你只有真正的做到对内清澈的了解自己,你才有可能清澈智慧的了解外部所有的世界,了解你所遇到的人和事情。
这样你才能够分析搞清楚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判断你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些事,所以我刚才说君子其他条件,都最后归到了这一条里面,不器是先决条件。但是做不到內醒的人,基本上都多少会用固化思维去钻牛角尖,形成一种偏执的思想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当然就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客观理智,或者说做到真正的公允和善巧的灵活变通。
我说:那要按你这样说,人人都必须修炼到这个地步才行,才能叫君子吗?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内醒的,他说:你问的很好,儒家的这些体系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即使有人认为在汉武帝之后没有真正的儒家了。但这正恰恰就是一种比较执着的偏见,就如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被后世的人用宗教的模式搞得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但是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这些宗教的传播和推广,依然也很难有人能够得其门而入。
可以说,释迦牟尼是知道会变成这样的,孔子也一样知道,他们对人性和对事情的发展非常的了解,所以,他们提出来的东西,是可以保持在任何变化里都可以提纯和永存。儒家学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它也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面,被很多人进行改造和设计运用,但内核的精粹,无论如何,都会有人懂得。真正的善良和正直,真正的有抱负,有利他思想,纯粹的人,一旦遇到了儒家的学说体系,
他们就能很大程度很大几率成长成为合格的君子,利国利民利天下。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用君子不器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事,就不会一味地说先秦的儒家是真儒家,汉后面的儒家是封建儒家统治权术,从这里我想告诉你的,就是君子不器,不但只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处事标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标准。你如果修成了“不器之眼”,那你就能够看通透世间的事情,看通透世间的人,
没有僵化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也没有偏执带来的蒙蔽和局限。我说:你所说的这个不器之眼,我怎么听着有点像佛家的法眼,慧眼。他说:佛家的东西我不懂,但是如果真的有法眼有慧眼,其实就是能够看穿千变万化大千世界本质的眼。这种眼最大的功能就是不器,《心经》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不器之眼,观照世间,如果还一味僵化在暂时的垢净增减上,那就很不对路了。
所以不器之眼,也勉强可以叫做观照之眼,观照之眼是有抽离感的,是客观的,是不固化于某一样事物,某一个点。往大了说他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往小的说,他不会在鸡毛蒜皮的任何事情上产生固化的偏执。或者我用你们学佛人最喜欢的4个字来总结吧,不器之眼无非就是能够看到缘起性空,我听得一头雾水又听不懂,感觉这个保安大叔没啥文化知识,拿着野路子在忽悠我,于是站起来对他说:大哥你只是个保安,你有必要学人家做学问吗?半桶水装专家,有必要吗?他笑了笑,说道:先生,我们这里下班了,我要锁了这张大铁门了,你啊,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2、君子不器有何奥义?
“君子不器”来自上古,是孔子说的话,对古语的理解,我们容易犯一个毛病,脱离古语的语境,根据今人的理解望文生义,容易闹笑话。为了回避这种情况,我们在解释古语时,要联系古语所在的文章来看,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当然,即使这样做了,也会因为释义的人不同出现不同的解释。但是,面对汉语这种古老的文字,除了这种办法,我们目前没有更好的,
具体而言,“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论语》之《为政篇》。其上句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复习旧知识时,能够发现新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说完这句,孔子才说了“君子不器”这一句。句中的“器”,指装东西的容器,表面上看,这句与上句之间没有多大关系。
可仔细想想,二者同处一篇文章中,不可能完全没有联系,顺着两者有一定联系的思路,联系上下文分析“君子不器”,发现它理应讲的是: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智慧、德行高尚的人),面对学习的态度,不应像装东西的器物,只知道死板板的往里装填东西,不知道去运用这些东西,也就是不能只知道学习知识,不知道运用知识,不知道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理应是指:一个德智过人的人,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还要学习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知道将来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果这样理解“君子不器”的意思,下文就好理解。紧接着,子贡就问孔子,学习做君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找到正确的方法后,再告诉其他人,让别人跟着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去做,(这样才不会犯错)。
3、“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之一,相传他从33岁开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经过老子的开导和点拨,一下子茅塞顿开,在后来,孔子发奋学习,学识和智慧进一步提升,说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这些见解经过孔子的弟子整理后,被收录在《论语》里。“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论语·为政》里边的句子,原文这样说——子曰: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两个词汇的含义,再弄清它们的引申含义,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词诞生很早,它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被赋予了许多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在早期,“君子”特指青年男子,比如,《诗经》里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当出现国家后,“君子”一词被赋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国君。
从“君”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是典型的会意字,从尹,从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来则是“发布治理国家的命令”,这个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权发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称作君子。再后来,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身为一国之主的君子,面对这些乱象无能无力,
孔子看到后痛心疾首,向社会各界大声呼吁:复礼。并重新给“君子”赋予了新的要求,孔子根据社会上圣人、士、贤者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则,像他们一样,用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君子”赋予了其它含义,孔子把君子的含义无限扩大,把那些具有伟大人格,高尚道德,渊博学识,深厚修养,杰出智慧的人,称为君子,跟之前那种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况完全不同。
同时,孔子还指出,君子要有担当,时刻要把“修齐治平”看作人生使命,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能引领其他人走向光明,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里,称得上君子的人,无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并且人格很伟大,跟“圣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要达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砺,按照某种规则和方式,不断修炼自己的才华、本领和智慧,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具体形状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用是守恒的,用途也是固定的。例如,一只桶的容量和作用只能装下一桶水,如果再想多给它装下一碗水,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么也装不下,等于是做了无用功,孔子根据现实生活里器具的实际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引申为一种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局限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成人之美。
因此,孔子进一步认为,器有形而道无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只有内在规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进而造福同类,对君子来说,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须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不断磨砺自己,不断嬗变,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跟道家思想里的“无用之用”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都是通过二元辩证法去审视世间万物,来发现事物的价值,
任何事物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职能范围,相对来说,它就变成无用的。孔子用“君子不器”想告诉人们,面对任何事物,不能用简单的有用和无用来衡量它的价值,要根据特定环境分开对待,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避开“器具”的壁垒,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样,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过早的固定化,要善于突破自我,发掘自我潜能,突破功利色彩,变有限为无限,既能干顶天立地的大事,也能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和价值。
4、子曰"君子不器",这次天津高考作文也考关于"器"的,你认为有何不同?
谢谢邀答!“器”的释义和概念前面有人作了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绕圈子,那么,今年的语文考卷作文的“器”与古代有何不同呢?从考试提示的材料看,“器”在这里有多种解读与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的用处;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定性;四是内涵与外延: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即君子无论是做人、干事、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专精深,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为有限“器”的使用,
否则,就难有用武之地。就定量而论:君子之气度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能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就定性而讲: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应该因时因地因事因情因势地而发展变化。就内涵与外延而说:“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功能和象征等等方面,兼容并包了更深层面的丰富内蕴,有了“质”跃升,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还是体现德才、审美的象征之“器”,都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利器;“玉不琢,不成器”,人必须经受磨砺和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美器;“器”也是一种器量,是泰山崩于前而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大气和胆识;“器”又是担当大任、勇于负责的国之栋梁,是造就民生福祉、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
5、君子不器什么意思,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的意义一样吗?
二,\
要理解君子不器。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器”的概念,《说文》:“器,皿也,“器”当从犬,从四口,“器”中四口分布在犬的四周,当为捕犬的陷阱。为什么用陷阱捕犬呢?就是为活捉了犬用以驯化,驯化了的犬就成为人类的朋友,人类用它来看家护院,捕猎驱兽,放牧护羊等,狗是人类最早成功驯化的动物,人类有很大的用处,故“器”的本义就是捉犬驯化,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