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写到最后时代在进步,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深入。03西方文化的东方起源要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必须要以把握核心、分清主次为前提,呢,所谓的传统文化是土葬,本来就是一种谬误,没错,所谓的传统文化,其实表现方式有很多很多,并不是一种行为一套上传统文化这四个字,就不可改变了,就“万世不易”了,就不可撼动了。

1、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感谢和大家分享。01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古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大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出:中华文化核心是,道,因此,中华文化源自天地,是对宇宙根本的认识。空间是宇,时间是宙,时空相融一体即是宇宙,创世逻辑,应该是:道——无极——太极——时空。此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分支繁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硕果多彩,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汉字而得保障。中华民族绵绵不绝,得益于汉字(天)、中医(人)、农事(地)的传承,此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之源。02西方文化之根源西方普世价值观,是以资本推动的文化入侵,我曾经相对系统的论证过此结论,做简单列举。西方文化的主流叙述的大致内容:从古希腊文明到古罗马文明,到漫长的中世纪,然后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又产生了工业革命,后来就是民主制度,现代世界的现代性等等,

“十字军”东征主力军团行军图11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前后历经两百多年。“十字军”打到今天的小亚细亚一代,最终发现亚洲的伊斯兰地区保存了在欧洲早已消失的古希腊典籍,然后把欧几里得、托密勒、阿基米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重新从阿拉伯文翻译成了拉丁文或者希伯来文。“文艺复兴”就是对古希腊各种经典著作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由一场浩浩荡荡的典籍翻译运动,引发的文化崇拜和文化认祖,

然而,古希腊文明早已在公元前146年,随着希腊被并入罗马共和国而结束。中间的文化断层,西方美其名曰漫长的“中世纪”,03西方文化的东方起源要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必须要以把握核心、分清主次为前提。18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的崛起,西欧中心迫不及待地将古希腊文明雅利安化,为自己的“文化根源”强行合理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西方学者自己论证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源是来自高加索人种,是东方人种而非纯粹白种人。另外,文艺复兴翻译的典籍,保存在伊斯兰地区,深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世界在这个时期传到欧洲的,因此,西方文化之根,乃是起源于东方,与中华文化有莫大的关联。写到最后时代在进步,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2、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要评价,首先得明确,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抽象体现。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动物性的,而人类的文化,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看葬礼。葬丧文化,是尤其体现社会性的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今天常说汉族地区的所谓“传统文化”是“土葬”,还强调“入土为安”。

而今天我们的西藏地区还有所谓的天藏,不少汉族游客还感觉稀奇,其实呢,所谓的传统文化是土葬,本来就是一种谬误。自中古以来,尤其是五代到宋以来,丧葬文化就是混合的,各种形式都有,如西部地区的水葬,两湖地区的天葬(没错!就是和今天西藏地区保留的天葬一样的形式!),以及全国大范围流行的火葬(没错!宋代流行火葬!),这些葬礼形式都是存在的。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宋代火葬之流行,简直是历代中罕见的,现存大量宋代文献,都保留了极多的火葬记录,尤其是以河东路(今山西陕西各一部)、两浙路(今浙江江苏各一部)尤其盛行。因为火葬的流行,政府还设立专门的火葬场,即史料中记载的“化人亭”,史料记载:亲死肉未寒冷,即举而付之烈焰,叉棒碎拆,以火番以炙,余骸不化则举而投之深渊。

而且,宋代火葬之流行,连宋末抵达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纪》里都有记载,他还详细记载了富人死后家属办理火葬的过程和仪式,据史料分析,一般认为,宋代的火葬比率,根据地区不同,在10%到30%之间浮动,在南方尤其是富裕的苏州、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盛行。如果说传统文化需要尊重,那么宋代是儒学大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流行的火葬习俗,我们是不是也要尊重一下呢?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没错,所谓的传统文化,其实表现方式有很多很多,并不是一种行为一套上传统文化这四个字,就不可改变了,就“万世不易”了,就不可撼动了,

没有那种道理的。我们的历史很漫长,所以我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这些生活习惯和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的历史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不能搞厚此薄彼,故步自封的,或者说得更露骨一点:有些所谓的传统文化,死了就死了,历史已经淘汰了它们,又何必非要强行续命呢?如果非要强行续命,那就不得不说,是别有用意了。

3、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孝道思想直到今天,一直被传承和保留。从表面上来看,孝道只是对家庭长辈的敬畏和孝敬,但孝道思想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论语》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其意是指孝顺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级的情况,造反更是没有听说过。由此可见,一个孝道的人,思想品德也不会太差,

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个坚持和秉承孝道思想的人,绝大部分情况下,应该也是诚信的、善良的,这部分人可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