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史料中对大明湖记载的时间上限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第一次提到了今天的大明湖水域,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说起大明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今天的大明湖,是中古时期伴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扩大的,是济南人与泉伴生、与水伴生的奇妙因果。
1、济南大明湖是怎么形成的?
说起大明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对于大明湖的存在,无论是济南人还是外地人,都认为它自古以来就一直在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举世闻名的大明湖既非天然湖泊,也不是人工开挖,而是受人类筑城活动影像所产生的,
史料中对大明湖记载的时间上限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第一次提到了今天的大明湖水域。那时候的大明湖被称为“历水陂”,面积非常小,历水陂的水源有两处:一支是引泺水入西郭,顺着历下古城北注历水陂,泺水在这里形成了两条平行北去的水道;另一支,出自东城的历水,于历下古城东门外北流,干流过流杯池往东北方流去,又分出一支西去,至历水陂与泺水汇合。
东西两条水路,在自然的水系间又形成一个河套,是非常不自然的,更奇怪的是,泺水支津与历水支津都是流向历水陂的,是一个死水路,所以这绝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人力所为。大明湖在唐代时仍不引人注意,到了唐代,大明湖的水域有所扩大,但仍局限于古城北偏西,宋初,大明湖的水患最为严重。在曾巩整治堤岸后,今天的大明湖水域的范围才基本确定下来,
1958年市政府将大明湖一带正式辟建为大明湖公园,并疏浚湖底,修砌湖岸,维修古建,广植花木。经过疏浚清淤、修缮扩建,砌筑了湖岸,美化了园容,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添了茶社饭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旧貌变新颜,姿容胜往昔,成为济南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今天的大明湖,是中古时期伴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扩大的,是济南人与泉伴生、与水伴生的奇妙因果。
2、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大家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是其中之一。而逛过大明湖的人都会纳闷:那么大的错别字,你们济南人咋就不改改?还公园大门的牌坊上、大门前的石碑上都有面对这样的质疑,济南人都很坦然:错别字可不是我们写的,是大书法家写的,要改的话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横于是有人说了:都说写家手下无错字,但这个错字也太明显了,小学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师看了会打一个大大的X,你是书法也不能这么任性吧?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
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突字头上少一点腰上也少一点为了给世人一个不是胡扯的解释,可难为坏了众多文化人、民俗专家,于是就有了如下两种说法:1、“目月”在书法中,可使字体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写家有意为之。2、写于清朝的这三个字,是书法家避讳明朝的“明”字,从而多写了一横,如果前两字写成“大明”,可能会遭到清朝的文字狱迫害,
这样的解释,呵呵!小心那位书法家从地下出来跟你打架。那么,真相是什么?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朙、眀。大门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横其中的囧(jiǒng)月是小篆的写法,囧,在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从窗户外透进屋里的光亮。眀,在《庄子外物篇》中解释为“目徹为明”,同时“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并确切指出“古皆从日月作明,
汉乃从目作眀”。意思就是说,目眼的光亮就是“眀”,与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汉代以前人们都是用“明”字,从汉代起才开始出现“眀”字,看来,人家写字的根本就不是写的错别字,是我们读书太少。“明”与“眀”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朙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这个眀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能写出“眀”字来的人一定读过很多书,
没错,你答对了。这人是谁?他叫——于书佃,请问最后一个字读啥?一般人不会读。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书法家笔下的明字各不相同于书佃,清朝山东登莱青道登州府人,现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镇人,文登,因为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山”得名,有着长达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上的千年古县。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文登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1、于鹏翀,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三甲第276名。2、于鹏翰,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三甲第97名,3、于涟(于鹏翰的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二甲第53名。
你没看错了,于鹏翰和儿子是同年同榜进士,3年里,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名噪齐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出了一个儒学大家:于令淓,他被赐为翰林院检讨,在永平府敬胜书院担任主讲人,是书法大家,这里的翰林院“检讨”不是专门负责写检讨书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官位名,掌修国史,在明清时属于翰林院,从七品,通常是由三甲进士担任。
于家书香世代相袭于令淓之子就是于书佃,是嘉庆三年(1798年)的举人,任济南府学的训导,还是济南的泺源书院主讲人,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济南的“大眀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大明湖有知当记取一代书法家往事在这里播一段小插曲: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名中国人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叫王懿荣,
王懿荣的祖母姓于,于老太太原籍是文登,她的五世祖叫于可托,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做官。于书佃则是于可托的玄孙,是明还是眀?这让大明湖多了一份谈资那么,问题来了:于书佃的“佃”怎么读?也许有的人读作diàn。按字典解释,向地主或者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叫佃户、佃农、佃客,
一个书香世家,竟然后代名字中出现了“佃农”的diàn字,你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难道他们读书时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都说父母起名字寄托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和祝福,难道于书佃的父亲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于家一名读过书的佃农”?一字两音,难为现代人这么说应该不读diàn。那读啥?见字念半边啊,tián,按字典解释,是“耕作”的意思,古同“畋”,打猎之意。
好了,读tián的名字寓意很明白了:在书山里耕作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于书佃(tián),作为一名书法家,于书佃留给济南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错别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对于这名书法家的名字和来历,更多人都是处于懵懂之中的,不过,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曾在青史中留名了?我们都是过客,只有流水悠悠,江山依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