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又遇到了恩师李苦禅、李可染等国画大师。好多人可能有误解,你看看他10年捐了多少钱范曾“人品”不好,好多人可能有误解,你看看他10年捐了多少钱提到范曾,人们想的最多的就是他“人品”不好,在诸多关于范曾的点评中,以老梁的点评最具代表性,老梁认为范曾在人品问题上有一定的正义性,是一个争议之师。
1、李可染怎么评价范曾?
范曾“人品”不好?好多人可能有误解,你看看他10年捐了多少钱范曾“人品”不好?好多人可能有误解,你看看他10年捐了多少钱提到范曾,人们想的最多的就是他“人品”不好。在诸多关于范曾的点评中,以老梁的点评最具代表性,老梁认为范曾在人品问题上有一定的正义性,是一个争议之师。老梁的点评,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全面的,
对于范曾人品好多人可能有误解,你看看他10年捐了多少钱。我们兴许能够全面的认识范曾这个人,重新的认识范曾的“人品”,范曾祖上是范仲淹,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仲淹的人品在历史上那是有目共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那是道德楷模的典范,范仲淹的父亲范子愚,有一身才学,但是人品高尚,一直甘守清贫,乐于学术。
范家到了范曾这一辈出了一个500年,才出一个的“国画大师”范曾,然而,范曾的成名之路,一直是饱受争议。最具争议性的就是,他在20岁出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拿着自己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去找当年的大家郭沫若,郭沫若当年是《蔡文姬》的编剧,看到范曾的作品那是喜不自胜,就洋洋洒洒的写下题跋。这么一来,范曾算是“开门红”,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之后,范曾又遇到了恩师李苦禅、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人们对于范曾的争议,大多数都是源于这个地方,李苦禅对于范曾的评价不够高,认为自己没有范曾这个学生。李苦禅也是言出必行,就是在去世后,家人也是按照生前遗嘱,不准其参加他的葬礼,连“扶灵”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围绕范曾的争议,大多都是因为这个小插曲。再者,就是范曾的个人感情生活,也是饱受非议,划归到了“人品”行列,
近年的“流水线式”作画风波,也让范曾疲于应付。上述有关范曾的争议,大多围绕其“人品”,可是,人们都说道听途说,既没有见到范曾本人,也没有在过多的追究范曾的其他行为,进而武断的人为范曾“人品”有问题。其实,好多人都存在误解,大家看看范曾10年捐了多少钱,就能明白这个80多岁的老人,内心是多么的坦荡。范曾是一个画家不假,可也是一个有钱的画家,
他对钱没有什么概念,生活依旧朴素,很少穿的很张扬。他的钱到哪儿去了?小编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范曾率先捐款1000万。大家可是要知道,这1000万在2008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那时候的钱多顶钱啊!2010年玉树地震,范曾又是捐款1000万,10年间,范曾以各种名义捐赠数额达到了惊人的5.6亿。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自行脑补,我国有句古话“观其言也要观其行”,范曾一些言论确实是有失偏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范曾的善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文化界那是很少见的,说实话,网上有不少争论范曾的人,但是范曾本人很少关注网络评价,人家都不看网络上的东西。所以说,我们长久以来对于范曾有一定的偏见,存在有一定的误解,
2、李可染关于书画有哪些语录?
1,潦草是最大的错误,没有比潦草更大的错误了。艺术创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个生命力投进去,如“狮之搏象”,如“无鞍骑野马”;“赤手捉毒蛇”,必须全力以赴,精力高度集中,2,有的人一辈子精力从来没有集中过,因此做不好事。大科学家大艺术家都是能够高度集中经历的,古人云:“万物静中得”,静就是静下心来,思想高度集中。
水分散了就浅,集中起来就深,聪明二字如何解释?聪是听的清,明是看的明,也就是思想能够集中的意思,3,有人认为大画家画画都是随随便便抹几笔,自己就漫不经心,以为从胡乱林中可以产生好画,创造奇迹。古人说:“若不经意”,我认为“若”字旁边应该打几个圈强调一下,或者更明确一点,在下面加上“经意之极”四个字,成为“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这和苏东坡所说:“始知真放在精微”是同样的意思。4,过去我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相反,他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要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的几笔里、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5,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我虽然曾经画过几百幅山水画,但面对着新的对象,还干单刀惶悚,感到很吃力,很困难,
艺术家除了聪明以外,还要老实,市侩性格的人成不了大艺术家,因为他怀着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早上下了点功夫,晚上就想取利。好的艺术家,都具有朴实的品质,6,怕画坏是没有出息的。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有关系,我有一颗图章,叫做“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的圈子里转,这是一种堕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
7,艺术家要善于学习,向传统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黄宾虹老先生说,学艺术要多“交朋友”,他广为搜罗古今中外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借鉴。我去拜访他,发现他家里到处都是图书画册,真是只剩下了仅容促膝之地,我们不仅要向成功的艺术品学习,也可以向有圈点的甚至是失败的艺术品学习。8,譬如有的人有很好的构思和意境,但是他表现得不好,经过你的努力把它画好了,这就是继承,
从来很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也是这样,是经过许多人持续地努力才最后获得成功的。9,大艺术家的吸收面都是很广的,我曾经访问过盖叫天老先生,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他很敏感,几乎从任何事物中他都能够找到和自己业务的联系,对一炷香,他可以从香烟缭绕的形态中得到舞蹈动作的启发,石狮子、十八罗汉的各种表情动态也都成了塑造舞蹈形象的参考。
10,有的青年在学习中存在着狭隘的功利主义,好像很多东西都与自己的业务无关,不愿去触及,甚至连传统也不愿学习,觉得“用不上”,这种学习方法好像“撒油花”,本来有一碗营养丰富的汤,他只是浮在表面上的几点能见实惠的油星,别的都舍弃了,这不是聪明而是愚蠢。张仃同志把这种人称:“豆芽菜”,很恰当,
艺术的根要扎的又深又广,才能成为参天蔽日、丰富繁衍的大树,否则真像“豆芽菜”独根独苗,单薄得很。11,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12,假如我的作品有成就的话,那是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类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会有任何创造。
我常常问自己,我是在创作画,还是在学画,研究画?结论:我是在学画,研究画,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13,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与前人不尽相同的风格、方法、语言,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14,老人受生理限制,体力精力衰退,有人称之谓“老朽”,但有不少事,如经历、经验、知识等,不少都储存在老人身上,
拿画画写字来说,老年是黄金时代。我的老师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和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在八九十岁发出灿烂光辉,为人类文化进步做出贡献,15,七十岁我刻了两块图章,一曰“白发学童”,一曰“七十始知己无知”。老不一定就朽,我希望社会不要把老人当“四旧”破掉,我赞成敬老,老年不做拦路虎,青年不做拆桥人。
16,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我常想我若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想,二百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尽的,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不存在的,17,我的画是半古代半近代。有人说我的画像是中国画的印象派,我不同意,我也看过许多西洋名画,对一些西方艺术大师也很崇敬,但我从没有忘记中国,忘记东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