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为了作文获得高分而胡编乱造,甚至不惜让自己家的尚健在的亲人死上一回,遇到这样的作文,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含糊地说“不”,要态度明确地予以拨乱反正。将自己的作文与所读的范文比较,找到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
1、关于时间的作文该怎么写?
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写这样的作文,不妨将时间具体化,比如,时间都去哪儿了。把时间具体化,思路也就清晰了,时间在哪儿呢?时间也许在蜗牛身上,我们静静地看蜗牛慢慢爬行的时候,蜗牛留在地上的银色痕迹就是时间的印记;时间也许在日记里,字里行间都是时间留下的记忆;时间也许在铁轨上,铁轨开启了许多人的旅程,留下无数的离别和相聚。
时间也许在一座老房子里,屋顶的瓦片长满青苔,灰白的墙上斑斑点点,时间留下了一家人的温暖和记忆,时间也许在一棵大树上,树干越来越粗壮,树冠越来越茂盛,树下的奶奶背越来越驼,头发越来越白。时间的变与不变,参照物也要选好,开始写作时,有关时间作文的题目可以设置成《时间去哪儿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影子》或者,自己拟标题提纲也要大致说一下:比如,开头,可以用歌词引入来开头。
也可以用场景描写,来代入“时间去哪儿”的问题,中间部分:寻找几种留下时间痕迹的意象,人、物品、感情,今昔对比,写写时间都改变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注意一定要饱含感情哦,在叙事当中,不要单纯的止于叙事,要把抒情、描写交融进去。注意:地点改变,画面转移是分段的依据,这是一种跳跃性的文章结构,大家要好好体会,
2、如何看待有的语文老师更欣赏写亲人离世,无中生有的作文?
编写亲人离世之类的虚假故事以达到某种效果,这属于恶劣的文风。假如有人真的诱导学生这样作文,不客气地说,他就是斯文败类,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里记述了一则逸闻:宋人李廷彦写了一首百韵诗献给长官,里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长官看了很是感慨,说你家可真惨啊!李廷彦连忙说,那都是我编的,目的是为了凑韵,
旁边有人打趣道:那你为啥不说“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这样还能保住你的兄弟。这位李廷彦先生丢人丢了数百年,他万万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写真情实感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相反,为了作文获得高分而胡编乱造,甚至不惜让自己家的尚健在的亲人死上一回,遇到这样的作文,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含糊地说“不”,要态度明确地予以拨乱反正,
教师的作用是发现,引导,激励,矫正;不能迎合,迁就,放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为人师表者三观要正,当然,知易行难。尤其是所谓的“三观”,自以为“正确”容易,能真正做到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正确就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博观约取的谨严。但无论如何,对于无中生有,编造亲人离世这样的文风,判断其究竟是属于“创新”还是“低劣”,这并不难,
文变染乎世情。这是一个“重口味”流行的时代,我理解此种教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够满足读者(其他阅卷教师?)不断增强的猎奇心理的需要,只能比赛着看谁更能骇人听闻,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但问题是,作文需要这样去迎合某些人吗?难不成那些决定着学生作文分数的老师们都是嗜痂成癖之辈吗?当年笔者在中学任教时,曾在县教育局组织的考试中负责学生作文的评分工作,
在阅卷中有一些作文类型让我相当难受。比如有若干年流行“题记,尾注”式和“小标题”式作文,就像此前曾风行过“日记体”“书信体”等形式的作文一样,让人一篇篇看过看得头大,作文可以也应该追求形式新颖,如果一沓30份作文里偶尔一见式样独特的,确能让人眼睛一亮。但问题是那几年县城中学的学生不知从哪里取的真经,也大概是屡试不爽吧,结果是篇篇“题记”加“小标题”,让人应接不暇,生生给弄成了审美疲劳,甚至到了见之想吐的地步,
近几年离开了中学,不知道大家又玩什么新花样。从题主的吐槽看,他们是在追求题材翻新,问题是,总是篇篇卖惨,家家亲人都遭遇不幸,这就写出来新鲜感了?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县城改卷子,占用的是某校九年级教室。我看到这个班级的黑板旁除了写着中招倒计时的天数,两边挂着清华、北大的照片之外,墙壁四周和天花板上到处粘贴着学生的铮铮誓言,句句是刺刀见红,
3、孩子初三,写出来的作文总感觉很肤浅,请问如何才能做到“深刻”呢?
让作文在短时间之内“深刻”起来,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因为初三课业负担重,不可能花很多时间训练写作,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长期积累和训练的结果。不过,也有一些费时少有效果的方法可用,比如:每两天提供一个素材让他思考。这个素材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物,或一件事,或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或一种言论,让他从“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等角度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的答案分条写下来,有多少写多少,然后挑选出最切合实际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深刻”的东西了。
比如:一个人在街上被车撞了,可让他思考:为什么被撞了?怎么才不会被撞?又如:邻居有个孩子总受人称赞。可让他思考:那个孩子为什么总受人称赞?受人称赞有什么意义?自己怎么做才能受人称赞?总之,让孩子学会关心实际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中包含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训练了一些日子之后,再让他写作文,也许就能“深刻”起来。
我认为,所谓“深刻”,就是作文要针对现实,要切合实际,每两天读一篇表现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之所以读这么少,是因为时间有限,多了读不透,最好能找到与他思考的素材相关的文章来读,每篇文章都反复读,真正读懂、读透,彻底搞清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通过对比,找到自己思考和写作上的不足,找到提高自己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方法,读过二三十篇文章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学会不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
每周写一篇文章,同一个题目可以反复写,直到写出满意的文章。写作题目就在每周思考的几个素材中选一个他思考得最深入、答案做得最深刻的作为题目,写完之后,多读几遍,边读边修改,使其内容切实丰富、主题鲜明突出、思路清晰连贯、文笔准确通畅。修改文章比写文章更能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如果实在无法修改,就重写,直到写出满意的文章。
将自己的作文与所读的范文比较,找到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当然,要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使文章“深刻”起来,仅靠以上做法是不够的。这得按写作的一规律和规则进行长期训练,比如留心生活、多读书报、长期积累,当然还要勤于练习,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写各种感想和心得等等,这不用我多说,许多老师和专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