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分低能的人,怎样区分品学兼优和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这种说法真不知道是从哪传出来的1、高分高能的人多还是高分低能的人多。“高分低能”很多人都把它归咎于应试教育的恶果,上述也只是证明了低分高能,关于高分低能又应该如何理解,因为那么多的应试教育出身的人为什么有些高分低能而有些没有,一些好孩子会被培养成高分低能,往往是因为父母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健全的培养。

1、如何看待高分低能的人?

先理解下概念,所谓的“高分低能”一般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去看待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之所以变得高分低能其原因不是他本人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的歧视或者嘲笑,

“高分低能”很多人都把它归咎于应试教育的恶果。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象的原因,因为那么多的应试教育出身的人为什么有些高分低能而有些没有?这值得我们思考。(图片来自网络)我想更多的是社会氛围改变了,生活节奏加快,做事急功近利是一大特征,这种氛围给教育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在社会上以财富的多少论英雄,教育则以分数的多少论成败!我想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才的人他父母的功劳一定是最大的,

2、怎样区分品学兼优和高分低能?

放眼全球,从中国到世界、加权平均,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高学历的人都在给低学历的人打工!在美国是,在中国也是,你可以随便去比较,在每一个行业领域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似乎都不是考试好的不得了的人,有的甚至与教育无关!随便举几个例子吧:在美国的福布斯排行帮上,赫赫有名的比尔盖茨、拉里埃里森、保罗艾伦、迈克戴尔都是中途辍学、取得今天的成绩,部属中却有成千上万名博士;在中国这种现象也极为明显,华人首富李嘉诚端过盘子、王永庆是从街头买米的帮工开始做起、国美的老总黄光裕念完初中就随哥哥到蒙古去做小家电生意、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是打铁匠、德力西集团胡成中做过裁缝、希望集团的刘永好起步于养鹌鹑。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似乎都与学历无关,有的根本就没进过大学,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做的最好的都不是考的最好的人?为什么这些在每次考试中的佼佼者,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表现出最好的价值?为什么一个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放到公司里给他两三个人就不能带?为什么会是高分低能?要寻找答案,首先,在辨析事情的对错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

我们讨论高分低能,我们不是反对学校教育,不是不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更不是否定现代教育制度,而是希望通过一些既定的事实去反馈和发现学校教育的不足,规避误区,寻找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学校教育也需要变革和创新,也需要改进。我们这些在各自行业最出色的企业家,能力绝对是一流的,知识经验肯定是丰富的,谁也不能否定他们个个都是一等一是人才,只是这些人才都不是靠学校培养起来的,

那么他们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知识是怎么学来的呢?很简单,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自学得到,书不是在校园里读才叫读书,趟在家里床上看也叫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去填补,相反在学校里只有理论,能力还成为弱势。通往知识的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不是唯一,所以,他们没有完整的大学教育不等于他们知识能力不强,知识不多,所以他们能够成功!上述也只是证明了低分高能,关于高分低能又应该如何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知识是可以死记硬背的,而能力则是灵活变通的,而且在二者之间存在于一个前者像后者转化的过程,只有在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能力之后,才能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否则,对于实践性质的成就而言,就变成了空头理论。

3、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高分低能这种说法真不知道是从哪传出来的1、高分高能的人多还是高分低能的人多?低分低能的人还是低分高能的人多?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辍学开公司发了大财,所以就说明只要辍学了就能开公司发大财?北大清华几十年,偶尔出了几个卖猪肉的,所以就说明了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日后都会去卖猪肉?2、正常来说,能考试考高分的,那么这个人在专注力,自控力,理解力等方面肯定不差,

而这些能力不管日后是去做科研还是出来工作,都是极其有用的。这些能力也是绝大多数成功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能考高分者,能力都不会低,不要老找那么几个特例出来说事。隔壁老王中了双色球一等奖不等于你也能中吧?3、所以,别再说什么高分低能了这种话也就10几年前资讯不发达的时候还能拿出来唬唬人,现在要是还信的,那就活该一辈子低能了不信的话,去问问你自己身边的人,那些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有几个混得差的?,

4、一些好孩子是如何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

一些好孩子会被培养成高分低能,往往是因为父母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健全的培养。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年人称“东方神童”的魏永康,他从小成绩优异,多次跳级,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她的母亲曾雪梅认为,只要孩子能专心学习,就一定会有出息,然而事实证明,一个专心学习能考出满分的孩子,如果缺失健全的人格,人生的路会变得狭窄,甚至在某个节点上止步。

魏永康在中科院学习三年后惨遭中科院退学,原因是因为学习生活无法自立、人际交往受阻碍、行为举动没修养等,而纵观他从小的成长环境和习惯,最终走到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他整个成长阶段,事事由父母包办,除了高分这件事,他一无所知,没有朋友,也不懂如何与外界相处,不过,从魏永康能被培养成“神童”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也是一个懂事、会听父母话的好孩子。

可惜,父母教育的片面,过分看重成绩,忽略了他人格健全的培养,致使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此,借这个案例提醒各位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除了重视孩子的学习外,更应该注重孩子性格、三观品质、情绪管理、思维开放性以及责任感等的培养。毕竟,养育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能拥有创造力,能更好存活于世并感知世界美好的孩子才是,

5、怎样评价全国一卷作文: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一篇演讲稿?

可能谁也想不到,今年高考全国一卷会以劳动入题,更何况是以热爱劳动。我想出题之人,看到了如今很多家长最容易忽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才会从这个角度出题,那么应该评价这个作文题目呢?第一,缺少劳动教育,可以通过高考作文引起家长的反思。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因为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面,而这恰导致脑力劳动超负荷,而体力劳动偏少,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缺少真正的体力劳动体验。

孩子平日里体力劳动越少,对生活的苦辣酸甜体验就越少,就越不容易理解父母辛苦工作的不容易,试想,缺少劳动教育,对孩子完全的人格培育有好处吗?第二,脑力劳动长期处于饱和现象,体力劳动又少有机会。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懒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少有给孩子提供体力劳动的机会,结果就使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

当长期处于脑力的学习过饱和现状时,孩子们会容易从精神方面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从劳动的本质来讲,劳动是为生存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家长人为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自然会让孩子对生活缺少热情,第三,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情感从何而来?我们都知道演讲需要激情,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丰富的脑体劳动经验,只能通过新闻或影视剧,或者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劳动场面。

而这则很难从心里迸发出对劳动的深厚情感,导致一篇演讲稿,要么泛泛空洞,要么不能人情感人,缺少对劳动的感情,也根本就谈不上热爱劳动。因此,对于这篇高考作文题目,很多考生可能容易写出来,但是想考出高份,则非常不容易,第四,不管高考作文如何变幻形式,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如果家长有心的话,你去观察历年高考作文题目,其实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大到国家的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孩子平时去关注。而一味让孩子埋头学习,他们又哪有机会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呢?所以说,想让孩子有较好的写作能力,不仅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更要有参与生活体验,才能将两者很好结合起来,写出极具感染力的好文章,结束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分低能的现象还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家长改变以往的育儿观念。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