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指的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伤害而过度保护,导致其独立性发展受到影响的倾向。“娇子如杀子”,过度保护孩子,这是一种溺爱,在这种过度保护下长大的的孩子,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过度保护导致家长的个人意志被强加在了孩子身上,不仅会造成孩子行为能力的丧失,还会造成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
1、过度保护孩子好不好?
谢谢邀请,在我看来,过度保护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美剧《黑镜》中有一个故事,母亲给女儿Sara的大脑中注入了一个叫“方舟天使”的程序芯片,然后通过一台电脑,母亲就可以看到Sara的位置,还可以监测其身体状况,甚至可以给Sara眼前的血腥暴力画面打上马赛克,母亲认为,滤镜可以保护女儿免受真实世界的伤害,
直到有一天,女儿用平板电脑砸向母亲,她才意识到,过度保护让女儿失去了正常的应激反应,以及对于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在Sara眼中,一切的危险都是马赛克而已。过度保护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指的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伤害而过度保护,导致其独立性发展受到影响的倾向,心理学上认为,过度保护有两种类型,极端约束型和极端纵容型,前者将增强孩子的抵触欲,后者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
如今,过度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广泛探讨的社会性话题,从现状上看,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我们甚至会将自己的人生放到一边,优先对孩子进行监管,监督照料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受到父母,在行为、心理方面的影响,
我们试图通过教育,控制其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的人性,从而帮助孩子在今后取得成功。教育的根本:对人本性的控制康德在人性论里曾说过: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控制,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的思想、感情、理性、等表现行为,分为与生俱来的本性和人所独有的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性。与生俱来的那一部分是动物的普遍心理,独有的那一部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影响出来的本性,这其中就包括教育,
驯化一头狮子所要承受的风险里,被狮子咬伤是一点,还有就是狮子会在应激反应下失去能力。教育野兽尚且如此,教育人,企图控制人本性的风险不亚于步履薄冰,太过于平常的现象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其中的风险性。在研究人类社会时有个二八定律为人所熟知(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然而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其传达了这样一个凶险的信号:那剩余的百分之八十的平庸的人,难道都心甘情愿做一辈子穷人?其实,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失败了,败在自己的环境里,败在自己所受到的教育里,
另一方面,我们为了保护孩子的人生安全,开始对孩子活动形式进行限制。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971年,80%的三年级学生独自步行上学,到1990年,这一比率已下降到9%,而现在它无疑变得更低,孩子在被保护的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信。现代社会,很多90后普遍缺乏自信心和独立精神,原因在于原生家庭阶段他们受到了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导致家长的个人意志被强加在了孩子身上,不仅会造成孩子行为能力的丧失,还会造成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联系与反应。在我国,很多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下,缺乏实践能力,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教授,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式获取的经验,这就是缺乏动手能力的原因所在,
2、孩子爸爸过度保护孩子怎么办?
孩子的成长,父母替代不了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开学,全家齐上,父母不管路途多远,从家开车送孩子到校园,给孩子背重重的行李、整理床铺、遇到问题四处找人咨询,忙得大汗淋漓。而孩子呢,轻轻松松,玩着手机,甚至时不时露出不耐烦的申请,好像开学这件事不是自己的一样,很多父母就是无微不至地替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在父母没做好时总是心生埋怨。
本来,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独立意识的过程,在日常大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积累经验并建立自信,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坎、每一个跟头,都有它的意义,父母无法替代孩子去经历这一切.。可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许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事由父母代劳了,孩子生活得很被动,缺少在实践中发挥成长潜力的机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被弱化,
一旦需要独立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面对生活。一些孩子成人以后,只能是父母为他选大学、找工作、替他相亲,这样的孩子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自然很难适应和自立于社会。有些事,必须孩子自己去经历很多父母总是想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才觉得安心,担心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担心孩子升学压力大影响心理健康,担心孩子在外吃不好穿不暖······殊不知,正是通过体验这一切,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艰难地挪动着步子想要拿桌上的玩具,妈妈看到了,急忙冲上前,把玩具拿给孩子,孩子不费劲就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也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但这和他一步一步,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玩具获得的体验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的快乐是单纯的愉悦,后者自己亲身的体验、努力、最终达到目的的感受,会让他收获自信、对自我有良好的认知,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巨大的情感滋养。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充分说明了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实践来获取经验的重要性。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的事,你替他做了,或是为他扫除一切障碍,把他“圈养”起来,他最终总是会在你手够不到的地方跌倒、受挫,时间越晚,伤害往往越大,失误也是一种经历。
虽然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是,我们代替不了孩子成长,父母要减轻焦虑心态,学会放手,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开学,试着让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行李,整理自己的书包;出去旅游,试着让孩子规划路线,准备自己的行囊······哪怕孩子做的不好,让他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带来的麻烦,孩子会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
过度保护孩子会有什么后果?我认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爱,而是沉甸甸的累赘,是一份伤害。在一个\
3、过度保护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