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杨志刚,郭德纲为什么不认杨志刚

杨志刚也很喜欢郭德纲的天赋,所以一直想要他去文化馆工作,只是因为郭德纲认为杨志刚“左得厉害”,对他有些畏惧,于是到了1989年北上失败,才正式跟杨志刚混。最近很少看到有杨志刚的新作品,期待杨志刚的新作品,杨志刚也属于那种戏多人不红的那一类演员。

1、如何评价杨志刚?

杨志刚!我最喜欢杨志刚在电视剧《火蓝刀锋》里的表演,他把蒋小鱼这个人物演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角色把握的入木三分,可以说杨志刚的演技真是无可挑剔!杨志刚对每部戏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演技真的是演的非常到位,演绎的人物重情义,让人佩服,他在电视剧《勇敢的心》在该剧中他所饰演的那个重情义的霍啸林,在电视剧《大秧歌》饰演的是有情有义的海猫,非常喜欢杨志刚的表演,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最近很少看到有杨志刚的新作品,期待杨志刚的新作品!“欢迎阅读本文欢迎点评”(图片源于网络)。

2、怎么评价杨志刚的演技?

杨志刚也属于那种戏多人不红的那一类演员,杨志刚三个字可能观众很陌生,都傻傻的对不上号。但是提起《火蓝刀锋》那个能说会道,机智灵敏的蒋小鱼,《大秧歌》中的传奇人物海猫,《勇敢的心》中能量满满的霍啸林,观众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杨志刚,塑造了这么脍炙人口,接地气的角色。毕业于北影,科班出身的杨志刚,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真个人透着股男儿的英朗之气,同时看着特别的憨厚,踏实,真诚,接地气,

而其演绎风格也是简单,真实,自然,独树一帜,看着特别的舒服,流畅,代入感很强,很有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杨臣刚的演艺之路,得益与自己的亲生哥哥的鼓励,著名导演,监制,编剧郭靖宇,之所以姓郭主要是纪念自己的母亲,就沿用了母亲的姓氏,这也成了兄弟两人在娱乐圈的而一段佳话。两人合作为观众打了很多经典的剧作,郭靖宇导演的励志作品《美丽人生》中,志刚扮演了性格鲁莽,看似不着调,但实则心地善良,积极乐观的范阳。

这部剧有李雪健,吴越等优秀演员的加盟,对年轻的志刚来说,是一个难得机会,加上范阳这个角色,性格鲜明,变化很大,中间还有一段监狱的生活片段,对志刚的演技得到了很好的磨炼,《铁梨花》中胆大妄为,个性张扬,心思缜密的军阀家奴张吉安,看一个边缘化的人物,对于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走向起着一定的作用,推动者剧情的发展,更是几个人物的命运见证者。

志刚的表演,张持有度,收放自如,和其他几位实力派演员,张少华,陈数等对戏也很精彩,有其自己的特色,个人还挺喜欢这个角色。《红娘子》,在剧中扮演有情有义、亦正亦邪,最后走向革命道路,的浪荡公子梅贤祖,这个角色中,看到了原来志刚也别适合演绎,那种屁屁的,坏坏的,心地善良的人物。非常有感觉,十分讨喜,让人又爱又恨,

军旅题材电视剧《火蓝刀锋》中的蒋小鱼,也是那么一个看似不着调,油腔滑调,八面玲珑,但是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教官们真实发现蒋小鱼的特质,把他成功的改造为一个有担当,能量满满,有素养,专业性强的海军战士,《打狗棍》中那马九斤也是从那么一个唯唯诺诺,古灵精怪,看似不着调的富家子弟,最终不断成长为英勇,有担当,大气的革命战士。

看来志刚也别适合演绎此类,前后变化很大,有一个成长路线,比较接地气的角色,《大秧歌》中遭遇离奇,民运坎坷,大难不死,积极乐观,沉稳大气的革命党员海猫。和杨紫的一对组合,当时遭到很多人吐糟,但是不否认两人在剧中荡气回肠,走心的精彩演绎,杨志刚的资源特别好,出演的都是一些有厚重感,有深度,能量满满的正剧,而且这些剧作基本都是央视极力推荐的好剧。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郭德纲为什么不认杨志刚?

我们用所谓的“封建糟粕”来聊聊这个问题,需要讲清楚三层意思。第一层,父子是先天关系,师徒是后天关系,师徒如父子,并不是师徒就是父子,而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模拟。用就好像儒家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不是说君主真的是臣子的父亲,而是用父子之亲模拟君臣之谊。第二层,儒家又说:君臣以义合,也就是君臣是后天之义结合的,毕竟不是父子,

所以君臣的结合有条件,那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待臣以礼,臣才会事君以忠。反之君不像个君,臣可以放弃他,甚至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而父子之间则不行,父亲要犯罪,儿子必须劝,三次不听,只能一边哭一边跟着一起去干(《礼记·曲礼》),父亲杀了人,儿子必须放弃一切背着老爹逃走(《孟子》)。所以古来连坐,只连坐父母兄弟妻儿,没有连坐学生的,

(除了方孝儒作死)更没有说,老师犯罪,学生必须跟着帮忙的。第三层,上面说的,是原始儒家的道理,到汉代董仲舒以后,又出了个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甚至出了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么一句混账话,这可就是十足的封建糟粕,一点没得洗白了。但是注意,这句混账话一样只限于君臣,父子,夫妻,

师徒关系仍然不在其中。杨志刚先生肯定是对郭德纲有授业之恩的,这没得说,但这是老师的责任,作为“师父”还不够。那么曲艺界的师徒关系,对师父的责任是怎么说道的呢?这要说师父和老师,又不是一样的,封建糟粕又说了,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不能每次出门都认一个父亲吧?我也是当老师的,每年都毕业几十个学生和几个研究生。

但我可不能说就是人家师父,如果说教了你本事,那只是老师,还不是“师父”。这一条可以看看侯耀文和王玥波的访谈,侯耀文说,这个徒弟有了门户,出门不受欺负,走到哪儿都有同门照应。王玥波说,你得看他是个材料教他成材,然后他没有工作你得替他找工作,没有饭吃你得管饭。王玥波,北京评书名家,连丽如先生义子,郭德纲和杨志刚先生,恩怨纠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但是他们的关系肯定是很早就破裂了,可能怨杨志刚,也可能郭德纲不是人。但不管怎样,郭德纲离开天津闯荡北京,杨说郭离开他一天也活不了,郭在北京说自己是杨志刚徒弟,杨声言郭“也是也不是”。不肯承认郭德纲是徒弟,不肯尽师父的义务,徒弟不好,你做师父的可打可骂,甚至逐出门墙都行。因为这是封建糟粕赋予你的权力,但你当着外人不承认有过这个徒弟,师徒关系不明,不肯庇护他,任由别人欺负。

师徒情分只能到此为止,所以郭德纲转投师门,杨也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后天的师徒关系决定了相互的行为尺度,这些都是所谓的封建糟粕决定的。[微笑][微笑][微笑]最后看,郭德纲和自己的几个徒弟,郭德纲有没有传道受业,有没有摆支拜师,有没有创造工作机会让他们成材,出了事有没有挡在前面?都有。郭德纲是严格按照封建糟粕在尽一个师父的义务,

4、郭德纲的相声实力,到底有几成是出自杨志刚?

现在网上可以找得到最早的郭德纲音频,就是1989年第六届津门曲汇相声新作品专场上,郭德纲跟陶大为合作的《出洋梦》。当时的郭德纲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捧哏非常规矩,一板一眼一点不抢,跟现在这种君临天下的台风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郭德纲的相声底子是有正经传授,并且是非常扎实的。而1989年正好是郭德纲第一次北上混编制失败,回到天津的时候,也是这年郭德纲拜了杨志刚为师,并进入了红桥文化馆工作,

但在这之前郭德纲有没有跟杨志刚学习过,各方说法不一。东东枪写的《读库》郭德纲系列里面,郭德纲很早就认识了杨志刚,只是并没有拜师而已,杨志刚也很喜欢郭德纲的天赋,所以一直想要他去文化馆工作,只是因为郭德纲认为杨志刚“左得厉害”,对他有些畏惧,于是到了1989年北上失败,才正式跟杨志刚混。按照这种说法,杨志刚跟郭德纲很早认识,并且很欣赏郭德纲的天赋,那么他必然是跟他有过业务交流,甚至可能是指导过郭德纲,否则他不可能喜欢他并希望收他到文化馆工作,

即使是最头铁的粉丝,也不可能昧着良心说杨志刚是被郭德纲的盛世美颜迷住了,馋他的身子吧。而郭德纲自己在《我叫郭德纲》里面,几乎否定了杨志刚所有的一切,杨志刚只是他的老师,而且指导了他一下下,对他也没有什么帮助,但《我叫郭德纲》基本就是一部郭德纲的私货合集,里面还说天津1998年才有剧场相声,而北京的剧场相声是德云社开始的,这不光是否定了杨志刚一人,等于是否定了所有同行,把他自己当成是剧场相声的祖师爷,这不光是不可信,而且有点可恨了。

另外他在里面说杨志刚贪污,跟女同事非法同居等,也都被法院给认定为造谣,那郭德纲自己的说法基本可以否定,同样,杨志刚对郭德纲的单方陈述,也不可能全部采信,比如教了郭德纲几十段活,以及郭德纲偷戏服等。几方面说法一结合,把重合部分揉一起,可以推定1989年之前,郭德纲跟杨志刚只是有过少量接触,也包括业务上的交流。

而1989年正式拜师到1994年郭德纲贪污被揭发,丢掉文化馆铁饭碗之后,这期间杨志刚肯定教过郭德纲不少东西,而最重要的还不是段子,众所周知,郭德纲学习段子是不需要正经传授的,他都是通过私下录音,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进行临摹,以及二次伪原创。所以杨志刚即使真的教了郭德纲几十个段子,对于如今郭德纲号称六百段 的库存来说,还是九牛一毛,

杨志刚给郭德纲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高压管理,对郭德纲脾气秉性的影响,郭德纲那种见缝插针睚眦必报,觉得全世界都欠他四六八万的操行,以及舞台上展示出来的那种戾气,都是这期间被杨志刚磨出来的。每天早上七点到文化馆,开始打扫前后两个楼,以及其中四个厕所的卫生;八点钟,准时到杨馆长处领取一本稿纸;八点到十二点,必须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一本稿纸写完,要写的是自己的思想认识,要“挖出思想深处的错误”;中午十二点,回家吃午饭;下午一点,回到文化馆,再领一本稿纸,继续写,

而且,郭德纲每天写满两本稿纸的思想认识中,如果某一天写出的某一句话和之前某一天的内容重复,杨馆长会把这一本稿纸撕掉,让郭德纲重写。这就像郭德纲教徒弟也不是主要传授段子,而是打压你的自尊,让你不把自己当人,然后再慢慢在舞台上重塑人格一个道理,越是小孩越需要高压管理,否则就对舞台没有敬畏感,像曹云金潘云侠张云雷这些都是郭德纲这么调教出来的。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