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真正深入了解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的还要高深很多,并不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就比如拓片,普通人看着就是一张黑纸,懂一点的认为拓片可以收藏,它是值钱的,再高明一点的认为拓片可以欣赏,能带来美的体验,而真懂拓片的人则可以辨别拓片真伪、识别拓片的年代,欣赏拓片之美、享受拓拓片的过程,能把拓片玩出各种花样来。
1、喜欢书法,也对拓片爱不释手,作为书法爱好者,你对拓片是什么态度?
谢谢邀请,我觉得一般学习书法的人都会喜欢拓片吧,但是对于不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拓片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一张黑纸有什么好看的。所以对于一个东西的热爱,总是半推半就完成的,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还可以,再到后来的喜欢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等真正深入了解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的还要高深很多,并不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就比如拓片,普通人看着就是一张黑纸,懂一点的认为拓片可以收藏,它是值钱的,再高明一点的认为拓片可以欣赏,能带来美的体验,而真懂拓片的人则可以辨别拓片真伪、识别拓片的年代,欣赏拓片之美、享受拓拓片的过程,能把拓片玩出各种花样来。
在拓片上作画就怕你玩的不深入,浅尝辄止,这样是做不出成绩的,更体会不到拓片的快乐,当然也不能从中获得利益,这个道理是相通的,从事任何行业都一样,只有做进去了,做精致了,哪怕就是一碗面条,能把它做好了一样可以,才能从中获得红利啊。就一个不为人知的拓片,很多人就把它做成了职业、行业,我一个朋友是做拓片的,看看他们的拓片。
2、研究拓片或者收藏拓片,对于书法来说,意义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题主在问题描述里已经回答了,说的非常好,基本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对于拓片有莫名的感情,都喜欢拓片,拓片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主要资料,是灵感的源泉,由于古代的保存技术、天灾人祸等原因,很多墨迹没有流传下来,即使是那些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比如钟繇、王羲之等,更不要说普通书法家了。幸好古代有刻石的习惯,他们也相信把字刻在石头上能够永久的保存下去,而这些石刻成为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
3、这是一幅《陋室铭》的书法拓片,谁知书者何人?
想确定是何人所书?目前能帮助我们进行判断的就只有这幅照片的作品了,最后的“桃月”题款,是唯一仅有的判断渠道,“桃月”是指人名还是指季节?我们暂且把“桃月”作为作者的名字吧,在找不到任何人名的信息情况下,只能对作品做简单的点评。桃月是谁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资料,这方面交由古玩鉴赏家来推断可能更有利一些,我们只能根据拓片中的文字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与分析。
见到作品的第一眼,就基本可以确定这是清代中期或者后期的作品,为什么?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书法特征,清代以前的各朝代是见不到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的,这幅作品应该定义为行楷书法,而行楷书法在清代是较盛行的。清代的书法主线是在复古思潮中进行的,一股大的潮流是以对篆字隶书魏碑的追求为主,而另一大类则是以康乾皇家引领的馆阁体潮流为主,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的诗书才艺超凡脱俗,并把馆阁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馆阁体”在清代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历史印记,
笔者【郭店楚简】原创集字作品刚强果敢,进取正直说到这,大家是不是对图中的拓片有些记忆?对!这种字大家不应该陌生,它就是人们俗称的清代“馆阁体”呀!其实“馆阁体”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清代的馆阁体的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这种“馆阁体”就属于乾隆皇帝特有的“馆阁体”,凡是去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对这种书法的风格都会有印象,这一类字是那个时代的书法符号,它经常出没在清代皇家的园林景观中,成为我们了解清代书法的一个重要渠道与窗口,
乾隆官阁体是有一定的书法创新含量的,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与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楷书都有区别,从技法上来看,总体上是继承了唐楷的风格,笔法上以藏锋技术为主,但乾隆“官阁体”的整体书写方式更趋于流畅自然,在部分的比划交接中,适当的采取行草书的笔势,将看似僵硬的比划关系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元素,使本显呆板的楷书作品生发出活泼之意,这种创意十分有趣有味,也把那个时期的楷书贴上了自己独有的标签。
乾隆“馆阁体”的书法品味是比较高级的,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其书写的难度较大,一种书法是否高级还是垃圾,关键要看其书写的难度,乾隆“馆阁体”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难度的产物,严格说它比唐楷与元楷更难写,所以在书法史上,乾隆“馆阁体”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现在有些人一提起“馆阁体”就嗤之以鼻,这既是对馆阁体的错判,也是一种无知与无奈,说无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馆阁体”内在价值所在,说他们无奈,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根本写不出这种“馆阁体”的。
所以不负责任的诋毁谩骂就成为其继续搞丑陋书法的理由,也让馆阁体蒙受了不白之冤。馆阁体书法的出现是对前人书法的一种进化与创新,也是对书法艺术的补充和丰富,对其给予肯定和赞扬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笔者【郭店楚简】原创集字作品诸君皆兄弟,天下一家亲。现在我们虽然不知“桃月”是何方人士,但通过其作品可以大致判断其应该是乾隆皇帝的后人,或者是与清代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之人,
只有他们能有机会大量持有乾隆书法的资料,只有他们有实力有兴趣能将乾隆爷的书法忠实认真的继承发扬,没有深厚的文化家庭底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是无法支撑一个学书人把乾隆馆阁体演绎到如此程度的。能把自己的作品书丹上石,供他人欣赏把玩,这也只有那些拥有雄厚财力的人可以做到,一个无钱无势的人即便能写出这笔好字,但将字刻碑一事是无力做到的,
拓片的作品让我会越来越坚信这就是某个阿哥闲来无事的杰作。笔者【郭店楚简】原创集诗作品小冬淑色浅,柔雨降池清,晨练心颜悦,和声述始终。现在小结一下:桃月,乾隆皇帝的后裔,学得祖辈相传的一手好字,某天闲来无事勒字上石,供周围达官显贵们赏玩,因年代末久,其偶得之作竟得以保留,杨半与此作有缘相见,于是写下短文记之。
4、草诀百韵,拓片如何?请拓片爱好者看下?
您这件是《重集草诀百韵》,拓本清晰,但保存不好,虫蛀严重,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估计书法爱好者以外,有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究竟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价值?待我详细说来,大家自然对其价值会有明确的判断。1、书法爱好者如果学草书,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多的草字,怎么认识?草字怎么写?有没有什么规律?其实这个问题古人也同样困惑,于是有一本叫做《草诀歌》的书诞生了——它以歌诀的形式帮助记忆草书结构,是学习草书的重要门径,署名王羲之,
2、这本书虽然署名是王羲之,但其实并不是王羲之所写。最早的版本见于北宋年间,是宋人伪托王羲之之名所著,当然,里面用的草书字形,很多是来源于王羲之的字帖。自宋代以后,又有很多版本,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韩道享编写的《草诀百韵歌》,3、题主发的这一件,并不是韩道享编写的《草诀百韵歌》,而是另外的版本,叫做《重集草诀百韵》,选字也与韩道享的不同,主要采用的是集字,我看里面甚至还有来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当中的行书,如“真”字。
4、不管那种版本的《草诀百韵歌》,它都只是一本工具书,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拓本是过去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传播媒介,从图上来看,你这件还不像是原拓本,而更像是影印本,说白了就是复印件。所以,综上所述,题主这就是一本老的有一些年头的工具书,印刷质量还可以,但保存并不完整,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没有收藏价值,
5、为什么人们学习书法是依据拓片来学习而不是原石?
这个问题很简单,有好几个理由:第一,石碑都是立着的,临摹起来不方便。第二,即使可以把石碑放平,但不可以搬来搬去,还是不方便,第三,拓片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到哪都可以临摹,学习,第四,拓片上的字迹和石碑上的应该也差不多,谁也不会笨到放着轻便的不做,非要使用笨重的,第五,石碑不属于个人的,一般都在寺庙里,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不可能让一个人随便使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