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如何上作文课,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必须上好第一堂作文课,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上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今天我就从我的教学体验中谈谈怎样来上好第一堂作文课,第一次上作文课的孩子,大多数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有的紧张,有的高兴,还有的孩子说自己没有心情。

1、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必须上好第一堂作文课,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上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今天我就从我的教学体验中谈谈怎样来上好第一堂作文课,(一)让作文在学生心中简单化很多同学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

第一次上作文课的孩子,大多数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有的紧张,有的高兴,还有的孩子说自己没有心情,那么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孩子们从心交流。为什么紧张?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没有心情?让他们用语言表诉出来,彻底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同学们年纪小,生活经历单纯,可写的东西也就比较少,在加上是第一次真正的拿起笔来写东西,不免有些紧张、害怕。

同学们在第一堂课上一定会问老师,什么是作文?老师要尽量把作文的概念简单化,“耳闻、目睹、心想`,用笔来说出你想说的话,这就是作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深谙此道,在亦婷读幼儿园时,她就训练女儿每天“发布新闻”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各种事情。通过经常练习,小亦婷变得爱看,爱想,爱说了,毋庸讳言,这个过程漫长而艰涩。

当孩子从生活中取材,并让他为之感动时,他们才能说好,将来也才能写好,所以第一堂课,我们别让作文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学生们从现在开始,从“大胆、简单的说”开始!(二)作文的两把金钥匙知道了什么是作文,然后就应该写作文了!作文不是单纯的说,尽管老师说‘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可是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写作与说话有所不同,我们与人说话的时候,一边想一边就说出来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没有多少交流的困难,因为运用的是口头语言。

而写作文,是用笔写你想说的话,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的语言,这对初次走进作文王国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件难事,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送给了学生两把开启作文之门的金钥匙:一把是抓特点、另一把是慢慢写。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通过比较,比出与众不同、不一样的地方,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找特点。

比如我们在写大象的时候,没有同学说“大象有四条腿,一对耳朵”同学都要抓住大象的特点“柱子一样的腿、蒲扇似的耳朵”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叫特点以后,也就走进了作文王国的第一步。慢慢写,不是让学生写的很慢,而是让学生多多的想,具体的写,比如,我们写大象的耳朵,我们怎样把大象的耳朵描写全、描写细、让没见过大象的人,看了你写的话之后,就知道它长什么样呢?这就需要慢慢写,有的同学说“大象有一对大大的耳朵”,还有同学说“大象有一对大大的像一个蒲扇似的耳朵”,有的同学甚至写了大象走起路来耳朵“呼扇呼扇”的,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慢慢写的要领,在慢慢写的同时又抓住了特点。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候,没有灰心丧气的,都是怀着好奇心来学习的,我们一定不要打击孩子的兴趣,一篇作文不行,下一篇,虽然孩子会有缺点,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从优点之处激发写作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要在第一堂作文课上把孩子写作的火种燃起来,来上课必须要有收获,先学习写作技巧,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慢慢来,作文是个慢工夫,要用稳火慢炖。

2、各位语文老师,请问您如何上作文课,又如何批改作文的?谢谢?

欢迎关注“高分语文英语”,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一、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概括说一说,二、作文一般应该按照两条路线来教学:一)按照作文的类型来教写作文。笔者把作文分为七类:1、写事2、写人3、写景4、写物(说明文)5、写理(议论文)6、写图(看图作文)7、写想象二)按照审题立意、结构思路、内容材料、语言文采等四个要素来教学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笔者的头条号以后会有详细说明,可以关注,

)但是写作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写什么;2、怎么写(方法待续)四、至于改作文,由于老师时间有限,批改大量作文只能快速地把每个同学的重要优点和缺点指出来写明批注,部分细节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每次改作文,都要细改个别同学的作文,因为要拿来作为典范供全体同学学习和仿效的,如下面的作文,笔者是这里批改的:原稿:修改稿:如果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3、如何上好小学阅读理解课与作文课?

小学阅读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体现在课外阅读内容篇幅的长短,也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问题的解析难易程度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可揠苗助长,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再逐步深入的认识和解析语文阅读理解较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技巧。下面我就各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考点和解析作一一个例题解析和教学方法分析,希望能给我的家长和学生朋友们一些直观的参考,

一、一二年级阅读理解考点: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如选词填空、给多音字选出正确读音、写出(找出)反义词,认识并找出表颜色的词、表心情的词等。数段数句对照原文找出问题答案准确认知文章所描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体及结果,联系生活实际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教法点拔:考点一、涉及语文基础字词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务必要多讲一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同时加强对错题的整理和复习。

考点二、让孩子把握段落标志和句子标志,告诉学生一句话的标志不仅有句号,还有问号、感叹句、省略句等,引导学生逐段逐句标数字法,且标注完后要检查,看有没有落标的段与句。考点三、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文本意识,凡是题目中字和原文中的字有重复的内容,那么找到这个字在原文中的位置,再看上句和下句,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如下图所示一年级阅读理解题型:第1题数句子标志并标数字法。第2题找到题目占与原文中重合的词语,看相邻词句找出确切答案,第3题熟悉表颜色的词。考点四、弄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主体或者起因、起过、结果是学习记叙文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常设题的地方,涉及概括段落和全文内容以及初步感知文章类题的考查,

对于一二年级来说就是要反复训练按顺序说出事件的时、地、人、事各要素的能力。如下图所示二年级课外阅读理解题型中第1题就考查了这点,这题的答案也在文中找,考点五、联系生活实际的开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不跑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给分,如上图一年级阅读题中的第4题和二年级的第三题,教这种阅读题时,一要要求学生务必读完整个题,再思考答案,防止答题时因没有理解清清楚题意而脱离题目本身。

三年级阅读理解三年级阅读理解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一个阶段,一方面阅读理解文章篇幅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其阅读理解题的难度大大增加,和高年级段所考查内容基本除了难易程度不同外,考点范围接近相同,但总体侧重考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和对字词句较表层意思的理解,考点主要拓展为: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或故事的主要情节。

考查对常见修辞的认知和表达效果的解析,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是考查重点。重点句段,特别是中心句的准确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给文章加标题,教学点拨:考点一:故事情节可以不交待时间、地点,仅高度概括文中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如下图三年级阅读理解第2题。如果是概括段意或全文内容,一般要把记叙文的时、地、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语言要简洁,概括力强,

考点二:三年级学生修辞学习是一个重点,要求孩子们既要会运用修辞写表现力强的句子,还要会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重点分辨并理解比喻句的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之间的关系,明确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有相似点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具体如下图所示:考点三、四、五的具体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见下图三年级课外阅读理解期末训练题的题例中的第3、4、5题的详细解析。

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文章实例,端正解题思路,四年级阅读理解四年级的阅读理解题型更加细化,不仅仅满足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表层意思的把握,对文章中人、事、景物的理解和考查更加的细化、突出理性分析。选文内容也更加有深意,考点较之三年级拓展为: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跨度,不仅限于一段。如下图四年级题例中的第1题,答案分别在第一段和第三段,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如下图中的第2题和第4题,特殊标点符号和用法,重点是破折号。更加突出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教学点拨和思路解析如下图所示:五六年级阅读理解五六年级的阅读理解无论从选文的长段和深度上还是出题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另外对文章重点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有考查,

考点如下:对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的分析考查更加突出。分析重点句段的含义和作用,分析较复杂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其性格和精神面貌。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好处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记叙文的顺序,倒顺的好处,插顺的作用等。教学点拨及部分题型的解题思路如下图五六年级课外阅读题实例解析:希望有了例题的依托,同学们对小学生阅读理解题有一个更具体深刻的认识,至关作文的教学及写作方法的解析,大家可以参考小徐老师之前的头条号文章和问答,那里有更详细的解答,

4、阅读写作课怎么上?

语文学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把阅读理解与写作结合起来。语文学习难点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就是为阅读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阅读理解课文时带着以下学习目的去阅读,1、解题眼,从题目中了解文章体裁。顾名思义就是先理解文章题目的意思,学习如何为文章命题。从题目里可以学习命题方法,一般有名称命题,就是直接写什么就用什么命题,如《长江》,内容命题文章的内容写什么《我的家乡》,中心命题,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在题目里表达出来如《美丽的大草原》,基本就是这三种形式,

还可以看出从题目中看出写作题材,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2、析层次,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重点进行描述的,也就是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让读者学会如何构建一篇文章的框架,如同造房子一样,先学会设计图样,哪里需要加强,哪里需要简略,哪里需要装饰一个道理,3、勤积累学习领略文章的好词好句,好在哪里?为什么需要用这些词语句子,这些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者读后有什么体会?4、抓中心,提炼领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

文章的中心就如同画龙点睛一样,只有中心表达明确,才是阅读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起到一个教育读者,或者警示,赞扬,歌颂的目的,5、学技巧,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总结积累为已所用。总之,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除了受到感染教育,引起共鸣外,主要的目的就是宣传正能量,学习写作方法,

5、作文课为什么那么难教?

题主好!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大家一提起作文就头疼,作文教学中也一度出现“三怕”现象:学生怕写,家长怕辅导,老师怕教。作文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三怕”现象呢?我借用南宋学者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来为大家解密吧!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首小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我觉得用它来解读作文教学再合适不过了,这首小诗借助池塘水之所以清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注入这一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一样,要想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尴尬,就得寻求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这首诗,《观书有感》从诗歌题目看,这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但作者却一反常规思维,推陈出新,在生活现象中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让生活本身来说话,且不堕理障,极富理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诗人就是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问一答,道出了方塘“清”的缘由“源头活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之所以出现“三怕”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找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一要学会在生活中找,让孩子有生活体验,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下来,这些独特体验就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二要学会在自然界中找,让孩子走进自然界,把自然界中的草木虫鱼、雨雪风霜等现象描摹出了,这些奇特现象就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三学会在阅读中找,让孩子广泛阅读,把在阅读中搜集到的素材记录下来,这些素材就是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相信有了这些“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就不会那么可怕了!我是@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关注与分享!。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