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既不是社会问题研究者,也不是战略家,从平民老百姓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社会的动荡,普通老百姓幸福感指数的下降,下岗工人的增多等诸多问题,同时,有些社会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近年来出现的仇富心理则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
1、哪些社会问题是你最担心的?
谈到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既不是社会问题研究者,也不是战略家,从平民老百姓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同时,有些社会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贫富差距日益加重,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国际惯例,以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具体来说,基尼系数的数值介于0~1之间,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为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00%,则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公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完全占有了。换句话说,基尼系数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越不平均,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据数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最高的是2008年,达到了0.491,近年来一直保持在0.46以上的区间运行。连续近20年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水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的动荡,普通老百姓幸福感指数的下降,下岗工人的增多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出现的仇富心理则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所确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理应得到贯彻,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配置。房地产过热,普通劳动者购房压力剧增,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地区合理的平均房价应当保持在当地平均月工资的水平。比如,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000元/月,那么房子的均价保持在4000至6000元/平米的水平比较合理,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房价是远远高于这个水平的,即便是我们这个五六线的小县城,房价也达到了7000至1万,而我们当地的工资平均水平大约在四五千左右。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普通老百姓购房压力剧增,一套八九十万甚至100多万的房子,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些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最后就落得一套房子,
房地产过热有两种人获利较大:一种是拆迁户。有些地区拆一套房可以获得3~4套的房子,每套房以70万的价格计算,光拆迁款就将近两三百万,这一笔巨额的拆迁款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奋斗总额。另一种是炒房者,他们通过购买囤积住房,造成一部分房子过剩,另一部分供不应求,导致房价不断上涨。等到房价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以后,将房子抛售出卖以此获得巨额的利润,
虽然国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限购措施,但还是有很多炒房者投机经营,因为,炒房所带来的巨额回报远远高于限购处罚金额。“候鸟”现象使得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中国幅员辽阔,因此也存在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沿海与内地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苏南与苏北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工资水平的差异,
就以我们江苏来说,相比于苏南七八千的工资水平,苏北只有三四千。由此带来的是,大量技术人才,农村劳动力涌向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南苏北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外国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前,大量农民工从经济发达地区返乡,节后又返回经济发达地区,就像候鸟一样。非主流价值取向被年轻一代所追捧,
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西方文化开始充斥着中国市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年轻一代。追星族应运而生,金钱至上的理念日益成为主流,反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受到青睐,就以追星这个现象来说,那些大明星何德何能,动辄上万元的演唱会门票还能让那些星迷,影迷们争先恐后。他们创造了多少价值?一方面在国内大把大把的捞金,另一方面跑到国外去买地购房,个别的还偷税漏税,实在是让人费解,
2、为什么有些人总找社会的问题,不找自己的问题,不从自身做起?
世上本没有对和错,也无好和坏!万事都是相对而非绝对。有时候有些事,你明明觉得是好事,但是到了最后却带给你的是坏的结果,有时候有些事,你开始觉得明明是坏事,但是最后却给你带来好的结果。所以不要抱怨好与坏,遇到事情坦然面对,摘自『特别文摘』**不要太想念过去,因它会给你带来悲伤。不要太思考未来,因它会带给你恐惧,
3、怎样反驳那些说“小说不反应当代社会问题就不算有深度”的人??
谢谢邀请!评论问题必须有一个标准,比较有根据。伟人讲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用这句话去检验是否有深度,应该是正确的。一切文艺作品,最高宗旨是服务于人民大众,并能使人民大众,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积极地弘扬了真善美(正能量),自觉地摒弃假恶丑(不良风气),使社会呈现安定和谐的氛围,净化社会风气。
作品是否有深度?应拿到社会上人民当中,去检验,看作品:是否在社会上,产生了实效,起到了导向正确积极的正能量作用,让人民大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积极发扬真善美,自觉摒弃假恶丑)使社会风气安定和谐,扼制了不良社会风气的漫延,作品在社会上真真正正收获了颇丰的社会价值。由上所述:一个作品是否有深度,不是一个人,一句话能决定的,
4、在课文中鲁迅揭露和批判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依然存在?
课文中所还原的是若干年前的现实和感受,如果这些文一出来当年的人来看,感觉很真实,伸手一摸就能摸的到,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路,当时的人的生活就是那样,旧中国就是那样的,不觉得是讽刺,大师说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这种思想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了。这是对人们的鼓励,就像王爷拉车一样,拉的道也开心,能自食其力了,
自由来了,平等来了,封建统治已经消亡,没有了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生活已经有了盼头。当然了依然能成为今天的课文,是有重要意义的,如今中国已不在是当年,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好了,一方面起到了忆苦思甜的作用,让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让人们要懂得了当下生活的美好,更要天天向上,路在脚下,放心大胆去走,去逐梦!另一方面再现一段历史,发展的道路,虽然跌宕起伏,但是只要目标坚定,立场坚定,定会过的一天比一天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如果用和讽刺这两个词来评论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话,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很恰当,当时封建教育体制崩塌,有很多没有背景的读书人,就业就成了问题,就比如说鲁迅先生,官是不好当,就学医的,后来发现医的了人的身体却医不了人的思想,社会要发展必先树立端正好人的思想观念,果断弃医从文,这一选择干的相当漂亮!他笔下的人物,孔乙己,虽说书生落魄穷酸但是他没有悲观,过的很逍遥,再好的酒,哪有赊的香,而且他还能把小朋友们逗乐,酒店老板还不嫌弃他,
我觉得很好,如果换作是你的话,可以吗?再说说闰土,他和鲁迅家的关系一直很好,鲁迅先生会讽刺他吗,不会,更多的是同情和体谅,热情和帮助,鲁迅给闰土家的支持是很多的,是力所能及的。当时大环境在那摆着,也没办法,童年是很美好的,年少的友谊刻在他心里,可岁偏偏岁月是一把杀猪的刀,再说说祥林嫂,虽然是虚构的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不用揭露和讽刺这两个词,这是对大师的敬仰,我们用“反映”我看比较合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