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冤枉了学生,孩子被老师冤枉了怎么办

如果老师冤枉了孩子,作为父母该怎么解决呢。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冤枉过学生;作为一个家长,我也同样遇到过孩子被老师冤枉的事情,被老师冤枉了,孩子感觉到委屈是一个情绪问题,被老师冤枉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还可以是一个试题,“作为班级成员,我们原谅你们三个啦”“对,原谅了”“七老师可以写200字检讨”“算了吧,七老师写了,桐桐也得写,他写字那么慢,我们不用放学了”记一次“冤枉”的,经历。

1、孩子被老师冤枉了怎么办?

被老师冤枉了,孩子感觉到委屈是一个情绪问题,被老师冤枉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还可以是一个试题。测试的就是孩子的抗压能力,或者叫做心理的承受力,有一种说法叫做优秀的人是被委屈撑大的,不是说了不公平的待遇,可以置之不理,而是有心灵的那力量多一点点消耗不足以痛苦到难以释怀。很多的时候,家长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把这一个事件如何解决掉,更重要的是把时间轴拉长,向前问:为什么?向后问:怎么办?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和原生态家庭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孩子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他心灵的空间不够大,他爱的能力是有限的。爱是正能量,情绪是负能量,如果把正能量比作由负能量比作消耗油,就相当于他消耗一点就到了临界点,也就是承受力弱,如果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从关注事件转变为关注情绪,我们很难还原是进件真正的物理全貌,即便还原了,我们也不是判官,即便父母是判官,也替代不了孩子成长。

2-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除了他的综合表现学习成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的感觉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家长可以通过和老师互动,密切和老师的关系,从而让老师通过了解孩子而关注关爱他,避免接下来类似事件的发生。3-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为孩子正是在应对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慢慢的提升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的,

对于孩子所提出的方法我们关注考的方面加以确认正面确认正确引导。4-关注孩子心灵成长,一个内在安静却有力量的孩子是很少被人误会而受委屈的。如果从长期来看,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事件,如果师生关系比较好,和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好,亲子关系也比较好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天上飘来五个字儿,这都不是事儿。只要关注到了这几点,孩子的内心强大了,一切就会越来越好,

2、学生被老师冤枉该怎么办?

首先吐槽一下题主遇到的这种老师这样的老师多半是已经在业务上没有什么追求,如果在大学,也拿不到什么项目可做,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个人的存在感只能在课堂上通过说教学生来获得。说好听点是误人子弟,说不好听了就是混吃等死,所以给题主的建议就是见招拆招,别和自己过不去,先把学分混到手,至于以后,毕竟注定是路人,不会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什么印记。

说说我上大学遇到的不靠谱的老师上大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C语言程序设计,上课的老师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师,貌似研究生毕业没几年,我们私下给她起的外号叫“天棚元帅”,为啥呢?因为上课只看天棚,不看学生,至于讲课,呵呵。最过分的是后来考研,我厚着脸皮找到她,想有些专业课的问题问问,得到的回答是,“C语言?我都两年不教了,早就忘了”,

3、谁上学时被老师冤枉过?

我是一个老师。一个不太合格的老师,十几年的班主任,现在已经退役。因为嗓子完全坏了,没能力再一方讲台上叱诧江湖。我说我不太合格,是因为我向来不够严厉——甚至认为十岁左右的孩子跑一下,闹一下不算什么,毕竟是孩子,不受伤不惹事就好。所以我护短,或者说,有些过于宠爱,

基于以上的细微种种,我和班里的小孩子们真的好——上课热烈,下课回家他们也总去我家玩,去我家写作业,吃饭。我也有条件——不许当面顶嘴,真的冤枉你了,你可以课下告诉我,我如果真的错了,我会道歉,那是一节语文课,之前的考试不理想,几个关键问题讲了多次,还是很多孩子错了,我正在压着火气再次讲题时,鸦雀无声的班级里,一个叫桐桐的小男孩竟然回头传纸条——什么也不怕的眼神,几乎是在“挑衅”。

我真的火儿了,他被叫起来,我用从未有过的口气批评了他。小孩子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咬了几次嘴唇,最终什么也没说,我从他后座,一把抢过他传的纸条,顺手放在外衣兜子里,狠狠的说:“我都懒得看!你坐下!”桐桐悻悻的坐下,低着头,没发一言。

后来,我就忘了这件事,直到下午,我随手插兜,摸出纸条,还在想——这是什么玩意儿?疑惑着打开,只见上面有两句话,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孩子:(孩子甲):桐桐,下五子棋啊?桐桐回复:不了,我要听课,你也听课吧当时我的头“轰”的一下。

而后,我的脸也开始热辣辣,真的,我难过极了。熬到一节科任下课,我回到了班,班级又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我。我平静了一下,把桐桐叫了起来,他似乎有些摸不到头脑,看着我。我先说了一句——桐桐,对不起,桐桐一下子忘了这是课堂,瞬间接话到:“老师,你噶哈呀?吓唬我呀?宝宝会害怕呦~”(我们是东北人)瞬间班级里哄堂大笑。

我营造的庄严气氛,一瞬间无影无踪,我也急了,说:“服了你们,还能不能让人好好道歉”说罢,我拿出纸条,读了一遍。班级里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桐桐,桐桐也不好意思起来——“哎呀没事,真没事我都忘了”“老师——”后座传纸条的男孩站起来,“老师,我合计一下课就去跟您和桐桐道歉,结果,一下课我就忘了”他挠了挠头,全班再一次笑了起来,

几个男孩子起哄:“作为班级成员,我们原谅你们三个啦”“对,原谅了”“七老师可以写200字检讨”“算了吧,七老师写了,桐桐也得写,他写字那么慢,我们不用放学了”记一次“冤枉”的,经历。那是他们四年级时,现在,他们六年级了,

4、如果老师冤枉了孩子,作为父母怎么去解决呢?

如果老师冤枉了孩子,作为父母该怎么解决呢?首先父母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冤枉过学生;作为一个家长,我也同样遇到过孩子被老师冤枉的事情,师生关系实质上是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矛盾磨擦在所难免,老师面对的是群体,处理事情难免会冤枉某个学生。所以,作为家长,我觉得首先应该选择理解和宽容,如果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协商妥善处理问题的办法。

不宜理直气壮、更不可气势汹汹地和老师“理论”,否则,失了修养不说,也不利于日后孩子与老师关系的顺利发展。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受不了委屈,可我更想说,现在的父母更受不了自家的孩子受丁点儿的委屈。比如迟到的孩子被老师罚站了几分钟,就有家长找校长评理;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权利报复老师,给自家孩子“出气”现实些说,孩子受受委屈,遇遇挫折,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

因为将来步入社会,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呢?其次,要善于安慰、化解孩子的情绪。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会倾听,孩子受了委屈,往往会愤愤不平。当孩子回家倾诉时,父母不要插嘴,急于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意见,任意评论是非对错,而应静静地认真听孩子的倾诉,作父母的一定要理智地明白,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宣泄内心郁积的不平之气,并不是“孰是孰非”的大道理。

所以,不言而听就是化解孩子情绪的最佳方式,二、不要指责或强压孩子。听了孩子的诉说,老师对孩子的“冤枉”可能出于客观的无奈,或者父母认为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小题大做但不管什么原因,占理受屈的孩子需要的是“共情”、“同情”,需要的是理解,父母有必要站在孩子的战壕里安慰安慰孩子,此时的大道理、现实的逻辑、劝说、指责、甚而强压孩子——以对方是老师让孩子息事宁人,此时这些都是多余的,应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心情冷静下来再做理论。

三、冷静分析,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沟通,过不了几天,孩子的火气自然会冷却,心情就会平静,此时父母可以借其他话题引出孩子“旧事”,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问问孩子怎么办就公平,体验理解老师“个体对群体”的难处,做到一碗水绝对端平很难。从而培养孩子的宽容心,谅解度,一般情况,孩子不会对一些小事念念不忘。

5、老师冤枉了学生,需要向学生道歉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感谢题主,把事情的始末描述得很详细,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先探讨:我们把学生看成什么?老师和学校的职责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第一、我们把学生看成什么?1、把学生看成“晚辈”:我们似乎被一个观念给束缚了:长辈一定要比晚辈学识强。每次被晚辈“打败”,就会恼羞成怒,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当老师被学生反驳,教师很容易会“下不来台”,聪明的,可以巧妙的化解尴尬;不聪明的就只能靠发怒解决了,

昨天,在小区里,和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下象棋,惭愧的是,前面在和一年级孩子下棋的时候,还在教学:“下一步,想三步”,话音还没过多久,就被五年级的孩子“打脸”,尴尬至极,瞬间面红耳赤。我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老师看到“后辈”能有所成就,赶超自己,应当是高兴,而不是恼怒,2、把学生看成“小孩子”:学生的确还是孩子,但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成完全的“小孩子”。

学识上,他们确实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我们应当以“小孩子”的标准,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把孩子当成“大人”,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主人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为“主人家”,对待“客人”要大方、礼貌,2020年5月6日,云南德宏的清平乡中心小学复课,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未到,班主任段老师联系未果,带领学校老师翻山越岭找到了孩子。

原来孩子父亲有精神病,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奶奶常年卧床,孩子一个人承担照顾奶奶和父亲的责任,16年也因为因病去世,父亲带着他来到了山里,孩子不叫苦,不怨天,对父亲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小孩子也能是一名“大人”,也有能力照顾家人。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主管地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不能做,3、把学生看成“平民”:用到“平民”二字,是让我联想到:有些老师把自己当成了“贵族”,高高在上,把知识教给学生,他们就应该感恩戴德,有什么资格让老师道歉呢?这样的思想,我相信在老师这个群体中,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个例。

2020年4月,四川绵阳东城国际学校副校长吴老师,被实名举报,其中一名学生提到: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蹲下,然后站在学生后面一脚把学生踢飞,而后还在其他老师面前炫耀。作为老师,如果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那就大错特错了,想要走进孩子的心,想要较好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交朋友。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什么了?看成“自己的孩子”,看成未来的“栋梁”,看成“交心的朋友”,看成“互帮互助的知己”,

我们唯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把阳光照进他们的心房。第二、老师和学校的职责是什么?1、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义务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不就是想让孩子学到知识吗?只是,传授知识就是老师唯一的职责了吗?孩子从早上8点送到学校,最早放学的是小学低年级,下午4点左右,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除去孩子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天大部分醒着的时间都在学校,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就足够了吗?2、育人品德?教育,教学在前,育人在后,可是孔夫子教导我们是育人在前,教学在后。

没有德行,学那么多知识来干什么?危害社会吗?知识是用来保护家人,护卫国家的,当家人有危难,我们用知识维护他们的安全;当国家有危难,我们用知识捍卫国家的完整。只有品德,没有学识,不行;只有学识,没有品德,更不行,我们要先有品德,再有学识,品德保证我们人生的方向不被偏离,学识帮助我们未来的路走得顺畅。3、传播学校文化?重庆苗儿石小学的文化是毽球,所以学校很注重孩子的毽球培养,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就如同企业有企业文化一般。正是这些文化,能让学子们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耀感,可是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并不是帮着传播学校文化的,而是要学到知识,学习品德的。4、彰显学校和老师的能力?老师在意成绩为了什么?学校也会看中成绩,老师的职称评级也需要看教学能力,记得我们高中班主任,最初只是初中的班主任。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直接提上来叫我们文科重点班,高考结束,我们班表现突出,班主任也直接被提拔为德育处主任。要知道我们历史老师在高中文科“重点班”深耕二十年,都没有一丝提升,当然,班主任能当上德育处主任,除了我们班成绩优异之外,也有他自己个人交际能力比较强的因素。老师和学校老师的能力靠什么来表现?当然是学生的成绩啊,

第三、老师和学校应该怎么教育孩子?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孩子有“模板”所谓传道:指的是老师要言传身教,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所谓授业:是传授孩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目前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一点,但也导致本末倒置,孩子有才无德。所谓解惑:指的是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解答,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指的学习上的疑惑,也包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疑惑。具体做法:(1)老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始末时,不要妄下判断;(2)照顾到孩子的“脸面”,不要当着同学的面给孩子难堪,私下可以和孩子单独沟通;(3)帮助孩子学会解决朋友之间的冲突,不要什么事情都靠互相谩骂或打架解决,比如让孩子先各自冷静,想想这么做值得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接下来该怎么做,

2、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让孩子知礼仪,受“感染”诚然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有时候很难兼顾到孩子的“素养”。但在班上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最近疫情,上课出现了“拱手礼”,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在传扬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更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礼仪风向。具体做法:(1)上课时,可以花几分钟分享古时候的道德典故;(2)时而举办主题班会,让孩子一起表演礼仪典故,比如常见的程门映雪、精忠报国等等;(3)带着孩子一起收集废品,把卖来的钱作为班费,给予孩子平时的奖励,教会孩子勤俭节约,

3、注重学识与道德的结合——让孩子能“实践”学了要会用,学校虽然常常有思想品德的教学,可是都成为了形式化,不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就谈不上真正掌握了。具体做法:(1)全班开展讲礼仪活动,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2)全班发起监督活动,共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3)联合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全面的调研监督,双管齐下,协同努力,帮助孩子共建优良品德,

第四、学校、老师应该怎么约束自己?1、设立监督机制,管束己身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约束自己,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学生有了监督,老师应该也有监督机制,具体做法:学校设立监督机制,要求全校师生互相监督,保证学校的师德风气,2、建立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机制互评机制确实做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想要做好一件事,就不应该怕麻烦。

为避免老师互相吹捧,应该加入学生、家长的评价,综合考虑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总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只是老师呢?老师犯了错,为什么就不能承认错误呢?如果老师都死皮赖脸不道歉,不就是在给孩子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吗?“做错了事情,为了面子,可以不道歉”。以身作则,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教育之道,与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相比,老师的脸面确实没那么重要。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