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适合学生读吗,读诗经有哪些好处

今天读《诗经》的意义,更多地集中在个人欣赏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很多人以为只有孔子比较推崇《诗经》,可实际情况是,从西周到战国,《诗经》一直是贵族青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此外,我们还必须正确掌握《诗经》的价值等等,比如,有人把《诗经》概括为“四家诗”,包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

1、《诗经》适合学生读吗?

谢谢邀请!我认为适合学生读。《诗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诗经》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十里桃花盛开,桃花纷纷飞舞天空!《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十里桃花,朵朵绽放,美丽动人,芳香四溢,天空飘落桃花雨;桃树下的姑娘嫣然回眸,倾国倾城!怎样的美景?怎样的美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舞在桃花林中,想象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画面!千万个不一样的“伊人”,却个个都是绝色佳人!《诗经·秦凤·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芦苇丛碧绿葱茏遮挡视线,“白露为霜”露珠凝成晨霜,模糊中透过晨光,眼睛里看到的那个不清晰的“伊人”,在水雾缭绕的地方。朦胧的风景,朦胧的背景,出现一个朦胧的“伊人”,这种朦胧的美感,足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兴趣,去猜想那朦胧画面里的人有多美好?想象中的“伊人”,是身轻如燕的“赵飞燕”?是丰腴肥美的“杨玉环”?是当今明星“赵丽颖”?是学校里那青春靓丽的校花?“道阻且长”,那美丽的“伊人”,被阻隔在,那河水宽阔的远方!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可以想象“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那么的“道阻且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伊人”,创造出千千万万个惊艳时空的“伊人”!几千年前的《诗经》,就这样跨越时间、空间地来到学生的面前,被学生想象创造出无数个美好的梦想世界!因此,《诗经》很适合学生读。

2、读诗经有哪些好处?

这个问题,《论语》中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答案,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诗》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其中很多词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诗经》中,有劳动者的哀号和控诉,有被遗弃的妇女的呐喊,有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有王朝兴衰的喟叹学习《诗经》的过程,就是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源头的过程,更是一次对个人的精神洗礼。2.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释义:孔子有时讲“雅言”,讲《诗经》、《尚书》的时候用的就是“雅言”。

雅言,也是当时流行的官话,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普通话,《论语》就保留大量当时的口语;《诗经》的很多内容,原本也是来自民间吟唱的歌曲。如果要了解当时的音韵,研究训诂,《诗经》也是现存的极佳文本,当然,这些属于比较冷僻的学问。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释义:孔子说:“(人要想有修养),要开始学习《诗》,想要自立于社会就得学礼,想要真正得到认可得学习乐。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修身的第一步从《诗经》开始,今天的人,学习《诗经》,更多是从欣赏文学的角度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算提高自己的修养,算作是“修身”。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释义: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让他处理政事,却什么都办不好;让他当外交使节,也不能应对交涉;学了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读书最忌“读死书”,

孔老夫子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再好的东西,使用的人如果掌握不了要领,那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非得《诗经》的学习也是如此,其他所有的学问也都是如此。西周、春秋时期,《诗经》是重要的外交读物,因为一旦到了重要场合,就要用《诗经》中的内容来互相应答,显示自己学时修养的同时,还能为国家赢得荣誉,就跟现在的对山歌是一样的,气势上不能输人,应答还要得体,引用的内容不能“驴唇不对马嘴”;如果引用错了,对方很有可能不搭理你,会让你在别的诸侯国使节面前丢脸。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诗经》跟处理政事和外交有关的原因,今天读《诗经》的意义,更多地集中在个人欣赏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所以,如果觉得有必要,那就去读,如果读不懂古本,那就看现代人的注解本。有了基础,再去读难度高一些的研究专著,书还是要自己读的,很有必要先了解内容的深浅,选择合适的方式。5.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释义:陈亢问伯鱼:“你从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没有。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从庭内快步走过,他问:‘学《诗》了吗?’我说:‘还没有呢,’他说:‘不学诗,那就不知道该如何讲话。’我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内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还没有呢。’他说:‘不学《礼》,很难在社会上立身,’我回去就去学《礼》。我就遇到了两次这样的情况,

陈亢回去以后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方面的教诲,听到了关于《诗》的教诲,听到了关于《礼》的教诲,还听到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陈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0年)是孔子的弟子,字子亢,又字子禽,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字。很多老师都偏爱优秀的学生,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偏心,但孔子身为老师,在学生和儿子面前,却不偏不倚,没有私心。

他既不偏爱弟子,又不对儿子特殊照顾,陈亢和伯鱼,一问一答,孔子的人格魅力得以彰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很多人以为只有孔子比较推崇《诗经》,可实际情况是,从西周到战国,《诗经》一直是贵族青年的基础教育课程。即便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诗经》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只是到了秦国统一,钳制言论,才对《诗经》痛下杀手。

孔子的言论是就当时情况而言的,《诗经》中有关礼乐制度的内容,为当时的贵族执政、外交提供了很多指导。如果没有学过《诗经》,那是不知道处理政务,与人交际,甚至是处理外交事务的,这可一点儿也没有夸张。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释义:“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了《诗》就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社会,可以团结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对社会不好的现象进行抨击,近了说可以学习到侍奉父母的道理,远了说可以了解到服务君王的智慧;还可以顺便了解到鸟兽草木等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段话,是最具概括性的,基本上把题主的问题回答完了,

学习《诗经》的好处在哪里,在于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可以提高社会阅历,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有人,可以对社会乱象进行抨击;还可以了解孝道,照顾好家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服务于国君,改造国家。另外,还可以多上一节自然科学课,省得自己将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被农民耻笑,孔子没有提及的是,《诗经》还是重要的研究文献,涉及大量神话、民俗、历史、地理、礼制、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给众多研究先秦文明的人提供了一手资料。

3、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使我想到的是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每当听到那永恒的优雅的旋律,就会让心静下来,暂时获得轻松与闲适,这首经典的歌曲就源自《诗经》。《诗经》好像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早就有了默默的契约,它早已注入到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让我们欲罢不能,《诗经》在最初的名字叫《诗》,它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书,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的诗歌总集。

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诗经》采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我国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诗》为孔子所删定,并将它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施教,《史记·孔子世家》写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并且《论语》中还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在比较隆重的外交场合,还有“献诗”之说。

足见当时《诗经》的影响之大,孔子评价《诗》的作用,用了四个字“兴、观、群、怨”,译成现代汉语,《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这又足见它的功用之广。千百年来读书人都将《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深深的积淀到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与中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意义非常重大: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诗经》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知道25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祖先,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第二,因为《诗经》影响非常大,中华文化基因序列里,有很多它的代码,就如那灿若星辰的成语,像“桃之夭夭”“钟鼓乐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若不读《诗经》就怕是很难理解,

第三,《诗经》虽是2500多年前的作品集,但它有着很多的艺术价值,其“赋”“比”“兴”的手法,一直到现在,即便是现代诗的写作中,都在使用。中华诗歌讲求的含蓄朦胧之美,也始于《诗经》,若想对中华古典诗歌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诗经》是永远都绕不开的高峰。当然要学写诗歌,更高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第四,将《诗经》进行新的艺术再创造,往往就是品质上佳的作品,像邓丽君唱《在水一方》,就是从《诗经》中的《蒹葭》演化而来的,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仅供诗经爱好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谈谈您对学习《诗经》的方法和经验,首先,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百年,收录的305首诗歌堪称经典之作,几千年不衰,

可以说,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作。阅读诗经,应当了解其作者、产生的时代、内容以及它的来源、背景,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次,阅读《诗经》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我个人理解是,古代人所谓的“言志”,其实就是政治或教化的体现,“诗”就是“言”和“志”的综合体,从这个层面理解,我认为“诗言志”就好比今天的点歌,完全可以“断章取义”。

比如,用歌颂邂逅爱情之歌来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国宾的欢迎之情,第三,掌握《诗经》的核心要义,极其重点非常重要。比如,《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就是要知道它共有15国风160首诗,这些诗都属于民间歌谣,歌唱男女恋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再比如雅,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5个乐章,都是适用于宴会和寺庙的乐章。

颂,主要包括《周颂》和《商颂》、《鲁颂》,主要是用于敬天祭祖的乐章,“赋”:就是叙述和描写,用直接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比”:就是比喻,《诗经》当中运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等等,再说“兴”,就是启发的意思,也叫做起兴,就是说诗人见到某一事物触动了它的心事和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此外,我们还必须正确掌握《诗经》的价值等等,比如,有人把《诗经》概括为“四家诗”,包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

5、读诗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古文诗词能提高写作能力吗?

古诗词作品,真可谓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里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因为那和谐优美的音韵,急缓有致的节奏,生动恰切的表达,各具风格的意境但凡是有幸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作品无不引得世人争相诵读。多读优美的古典诗词作品,除了予以读者美好的遐想,对提高读者的写作能力也可谓裨益众多,首先,每一首诗词无不是一篇浓缩的文章。

今人写文,常常会因打不开思路而苦恼,如若品读完一首风格类似的诗词,分析一下其内容构成,思路自然豁然开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李白的《静夜思》妇孺皆知,诗中首先写了异乡所见景物(床前明月光),接着写了眼前情景引发的所思所想(疑是地上霜),然后找他乡故乡的共存事物(举头望明月),最后表达自己的终极意愿(低头思故乡),

分析完这首经典作品的内容构成,我们自己模仿着写一篇关于思乡的文章是不是简单了许多呢?另外,每一首诗词,其精准练达的文字,无不是作者经过细致推敲琢磨后凝结的精华。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王安石为春风的到来数次更变终得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的炼字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当我们吟诗作文对自己语句表达不够满意时,多诵读古人诗词不失为锤炼字句的好方法,有例为证: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三,今人多诵读古诗词,还可以丰富思想提升修养,为现代文章注入灵魂。因为每一首诗词作品反应出的思想主题都极其鲜明,且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因为其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我们今天照样会思乡,照样会怀才不遇,照样会热爱某种事物,照样会因为眼前所见所闻感悟出深刻的哲思借鉴古人的立意方法,对我们提炼自己文章主题也定会受益无穷。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