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亲人离世,无中生有的作文

相反,为了作文获得高分而胡编乱造,甚至不惜让自己家的尚健在的亲人死上一回,遇到这样的作文,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含糊地说“不”,要态度明确地予以拨乱反正。假设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的周围不足百米的地方,十天之内去世五人,首先我会替他们感到惋惜,感到难过,八九十岁的还差一些,尤其五六十岁的,那我就往心里去了,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1、如何看待有的语文老师更欣赏写亲人离世,无中生有的作文?

编写亲人离世之类的虚假故事以达到某种效果,这属于恶劣的文风。假如有人真的诱导学生这样作文,不客气地说,他就是斯文败类,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里记述了一则逸闻:宋人李廷彦写了一首百韵诗献给长官,里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长官看了很是感慨,说你家可真惨啊!李廷彦连忙说,那都是我编的,目的是为了凑韵,

旁边有人打趣道:那你为啥不说“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这样还能保住你的兄弟。这位李廷彦先生丢人丢了数百年,他万万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写真情实感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相反,为了作文获得高分而胡编乱造,甚至不惜让自己家的尚健在的亲人死上一回,遇到这样的作文,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含糊地说“不”,要态度明确地予以拨乱反正,

教师的作用是发现,引导,激励,矫正;不能迎合,迁就,放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为人师表者三观要正,当然,知易行难。尤其是所谓的“三观”,自以为“正确”容易,能真正做到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正确就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博观约取的谨严。但无论如何,对于无中生有,编造亲人离世这样的文风,判断其究竟是属于“创新”还是“低劣”,这并不难,

文变染乎世情。这是一个“重口味”流行的时代,我理解此种教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够满足读者(其他阅卷教师?)不断增强的猎奇心理的需要,只能比赛着看谁更能骇人听闻,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但问题是,作文需要这样去迎合某些人吗?难不成那些决定着学生作文分数的老师们都是嗜痂成癖之辈吗?当年笔者在中学任教时,曾在县教育局组织的考试中负责学生作文的评分工作,

在阅卷中有一些作文类型让我相当难受。比如有若干年流行“题记,尾注”式和“小标题”式作文,就像此前曾风行过“日记体”“书信体”等形式的作文一样,让人一篇篇看过看得头大,作文可以也应该追求形式新颖,如果一沓30份作文里偶尔一见式样独特的,确能让人眼睛一亮。但问题是那几年县城中学的学生不知从哪里取的真经,也大概是屡试不爽吧,结果是篇篇“题记”加“小标题”,让人应接不暇,生生给弄成了审美疲劳,甚至到了见之想吐的地步,

近几年离开了中学,不知道大家又玩什么新花样。从题主的吐槽看,他们是在追求题材翻新,问题是,总是篇篇卖惨,家家亲人都遭遇不幸,这就写出来新鲜感了?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县城改卷子,占用的是某校九年级教室。我看到这个班级的黑板旁除了写着中招倒计时的天数,两边挂着清华、北大的照片之外,墙壁四周和天花板上到处粘贴着学生的铮铮誓言,句句是刺刀见红,

2、最爱的亲人离世,大家是如何度过的?

当年我母亲去世,我哭的是死去活来,伤心欲绝,很长一段时间才从悲痛中走出来。当时,我们兄弟姐妹都认为,我母亲的身体好,应该比我父亲长寿,因为我父亲身体虚弱,比较瘦,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事实上,身体好的人,一来病就是大病,我母亲得的是心力衰竭,到医院,一个星期就去世了。所以说,人到老年后,每年都要检查一遍身体,预防疾病,

3、自己家的猫死了,作为家里人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离死别,刻骨铭心家里第一只小猫,是只暹罗,我们叫他QQ(名字来源于导盲犬小Q),从和先生开始谈恋爱就养着,见证了我们的婚礼,经历过了小主人的出生,成长,还记得从怀孕开始,很神奇的,虽然没有跟他说过有小宝宝了,但是小家伙就再也不会从我肚子上跳过(没怀孕之前每次跳跃都喜欢用我肥肥的肚子当蹦床),小主人出生以后,QQ就天天守在小朋友的旁边,一动不动的守着,那时候,家里人都戏称Q先生为“猫保姆”!Q先生是一个从小身体就不好的宝宝,刚从猫贩子那领回我们家的时候,有猫廯,而且不会叫唤,我们当时还以为这小家伙天生是个小哑巴,后来发现原来是因为猫鼻支严重导致他不会叫,送医治疗住了半个月的院,回来以后很是高亢的叫出了第一声(话说暹罗声音是很高的),而猫廯也是治疗了好几年才好转,但是也是导致后面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在Q先生刚满11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他身体机能开始急剧退化,几乎就是两三天的样子,感觉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突然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年,即便天天吃猫胺,吃处方粮,好像也无法阻止他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状况,最难受是他走的那天,早上还起来在家里巡查了一圈,然后爬回猫窝,就再也没动过,家里其他小猫也像是有感应一下,上蹿下跳,还凑到他身上嗅来嗅去,我和我先生伤心不已,抱着Q先生已经僵硬的身体,那种感觉真是撕心裂肺的,后来,我们找了一个公园的最高处,葬了Q先生,Q先生在我们家陪伴我们生活了11年零一个月,我女儿说,Q先生一直活在我们心里,他每天都在公园的最高处看着我们,也许就算他回到喵星,也还是记挂着我们的吧!(Q先生小时候的照片,真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我们一直在一起··)。

4、十天内,在你家不到百米的地方就去世了五人,会是什么感觉?

虽然道理我们人人都会讲,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规律等等,但是真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比方离自己家不到百米的地方,十天之内就去世了五人,凭良心讲,这个频率还是太高了,别说十天之内,就算一百天之内,一年之内,这频率也超出了正常范围,超出了一般人心理承受的范围,如果是老年人的话,比方说八九十岁,寿终正寝,这个好像还不让人特别害怕,觉得这是正常现象,附近一年死个仨俩的,都不会太往心里去。

尤其五十左右岁的,五六十岁的,一年死好几个,正如题主所说,十天之内就走了五个,(而且患癌症的比较多),如果真是这种情况,我相信大部分人会觉得害怕,假设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的周围不足百米的地方,十天之内去世五人,首先我会替他们感到惋惜,感到难过,八九十岁的还差一些,尤其五六十岁的,那我就往心里去了,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甚至心想,是不是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我的生命会在哪一年结束?是不是也快了?会有这种疑问,尤其我七一年的,虚岁奔五了,感触会更深一些。以前周围有死亡的,我认识的中年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总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替别人难过的同时、自己有时也不往好地方想,然后自己安慰自己:唉,活一天算一天吧,活到哪里算哪里吧,生,不由我们做主;死,也不由我们做主,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动的。

尤其近几年死了不少的名人,就连科比这么大的腕也走了,连名人都得走,何况我这个无名小卒,这样一想,就更不害怕了,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更舍得花钱了,有些事更看得开了,更不在乎了,只要条件允许,不再那么精打细算了。有些话不想说的太早,有些事也不想打算的太早,计划没有变化快,不再像年轻时候一口一个明天明天的,我现在只想把今天过好。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