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古代的“举人”不同于现在的博士、硕士,现在的文凭仅仅是文化头衔而已,不具有直接做官的资格,梁启超中举,这个事情基本上可以类推到范进中举,因为蒲松龄就是清朝人,他笔下的范进中举,其实就是清朝读书人的缩影而已。
1、范进中举后真的疯了吗?
范进这个名,相信大家应该很熟悉,早些年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范进中举"是一个讽剌故事,范进这个角色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他为了一个举人的身份就落到了疯癫的地步。年过半百的范进,权力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此刻,黄坭拥到井阎罗王向他招手的范进却突然中举(现在的名牌大学)拥有了全部,自然会欢喜异常,此外,由于他上年纪,过度的情绪激动而导致疯癫,可以理解、可以说疯了也是正常的,如果换做一个年轻人,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
2、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一部嬉笑怒骂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堪称其中经典桥段,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其背后的深意,更叫人笑声里连连感慨:明清年间的“举人”功名,就是这么牛气,确实,虽说放在讲究出身的明清权力场里,“举人”功名显然要靠边站。举人出身的官员,有时更是吃苦背锅的命,
但放在民间基层,“举人”这个身份,就是老百姓眼里,无比强大的荣耀光环。特别是放在小说的主人公范进身上,从“秀才”到“举人”,简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来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待到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
一个“举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如此奇特桥段,放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上,却是无比写实。《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间,这个年代,却也是明代秀才与举人,两个身份反差开始拉大的年头。先说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举人差了一级,而且明朝开国后,也给秀才提供了丰厚的米粮补贴,看上去也应该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时,秀才身份却已严重贬值。
一是明代物价飞涨,秀才的衣食补贴却百年没涨,生活自然越发贫困,外加读书应考的成本也增加,于是“穷秀才”就越来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后,常回忆起做秀才时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杨继盛的泪奔原话说:“其苦难言万一矣”。那么既然苦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明清秀才们,依然咬着牙挨着骂,忍受着一次次落榜的羞耻继续考呢?因为这只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放在明清年间,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别,
首先是级别高,只要愿意参加选官,基本能担任八九品官职,就算暂时不做官,却也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放在乡间百姓眼里,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特权当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领的那点补贴了,而且有免赋税徭役的强大特权,名下的土地财产,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免去国家赋税。于是好些田主都会把财产寄在举人名下,就为少交一点税,
所以哪怕中举前是个穷光蛋,中举后没几天,就是各种田产财物排着队送上门。“范进中举”里“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的桥段,实在是小儿科,不夸张说,只要中得举人,一夜之间从穷草根变地方土豪,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神话。最重要的是,举人的身份十分高,别看在国家高层权力场上不受待见,但放在乡间地方,却是如雷贯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在乡间的话语权十分强大,属于地方上声望极高的士绅阶层,
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见了举人也是客客气气,为了自家官位稳固,也必须维持好与当地举人的关系。“范进中举”里张乡绅慌不迭的跑来跟范进攀交情,就是这个原因,如此社会地位,也叫明清年间的举人们,成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正如明朝学者陈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贤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学子们,就算考到满头白发,也要咬牙狠钻的执着。
3、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古代科举是分级考试,乡试中式者,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所谓“中举”,就是秀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了!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呢?普通人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如果神经不够强大,确实可能发疯!那么举人到底值不值钱呢?举人是可以购买的,光绪十六年,浙江副贡生庞元济,捐直赈银三万两,李鸿章奏准赏作“举人”。后来,朝廷户部议定举人事例,以百名为限,由生员(秀才)捐银二万两,即作为举人,一体会试,
看来,“举人”至少可以值20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百万人民币。中举也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中举不仅仅是获得“举人”的文化头衔,更加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具备做官的机会。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记载,凡选官,有即选,奉旨即用之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即选。清会典事例·吏部十七·满洲铨选,又谕引见新科造士名单内有点记名者,皇帝看诸人皆有年纪,人尚可用,著以知县即用,
古代的“举人”不同于现在的博士、硕士,现在的文凭仅仅是文化头衔而已,不具有直接做官的资格。而古代举人具有直接做官的资格,可以根据官员的多寡,直接在举人和进士中,任命朝廷官员,这就是“即用”之制,范进中举,就是因为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和具备替补知县的资格,所以高兴过度才发疯了!放到当代,范进中举,也就是相当于处级干部吧!举人就有了做官资格,某些朝代的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100人左右,且为平衡各地发展,往往按地域分配名额。
自隋唐至清,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大约有10万上下,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才能卓著的群体,古代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学者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自居易、柳宗元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等,明代的张居正、徐光启等人,而“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
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明清时期,举人已经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继续考进士,古代官员选拔制度采用举荐方式,士人通过被当地官员举孝廉、秀才的方式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吏被称为“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称为举主的门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成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有一些臣属、门客,甚至奴仆的意味,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人,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并自称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类似。这样,这些新举人、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新举人、进士常把自己的考中,看做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师恩的恩情。考中举人到底有多荣耀呢?也是举人的隐形职位和社会职位有多高呢?可以说三件事,来解说,
其一、举人可以获得皇帝的赏赐,比如“举人屋”扬美村在清代读经习礼之风大盛,涌现出梁德显、杜元春等举人。现保护较完整的举人屋位于临江街,兴建于清代,为举人杜元春故居,该古宅为三进形制,青砖蓝瓦,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共356平方米,举人屋砌砖用的灰浆由石灰膏加糯米浆、黄糖浆拌和而成,100多年过后仍坚固如新,堪称扬美宅第之最。
清光绪八年,屋主杜家第十五代孙,杜元春在壬午科广西乡试中力克群雄,考取举人功名,朝廷赐授杜元春“举人”牌匾,悬挂于大门之上,此屋被称为“举人屋”。其二、中举后,举人的婚姻问题也就是小事一桩,据说梁启超中举后,主考尚书李端菜和副主考王仁堪,都想为这个举人做媒,王仁堪还想把女儿嫁给他十六岁的举人梁启超因为中了秀才,原先施教的周惺吾先生,表示不能再胜任对他的教学,梁启超就进入广州学海堂深造,
学海堂是嘉庆时期任两广总督的阮元创办的,他是著名的汉学家,著述极多。这不但加深了他的文学修养,训练了他的文笔,还为他的科举考试提供了厚实的条件,总之,学海堂的几年学习,为梁启超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先天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使他成了优秀的少年学子,1889年,梁启超参加了广东乡试,中第八名举人,时年16岁。
年少成名,才华出众,不但使他的家人大为高兴,还使主考尚书李端菜和副主考王仁堪喜出望外,他们都想为这个少年举人做媒,王仁堪想妻以女儿,李却先开了口,请王为其堂妹李蕙仙作伐。王仁堪只好报之以笑,答应下来,梁启超中举,这个事情基本上可以类推到范进中举,因为蒲松龄就是清朝人,他笔下的范进中举,其实就是清朝读书人的缩影而已。
其三、在民间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那真的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斛泉的秀才,20多岁时就参与大比,大比者,就是考举人,三年一次,在杭州贡院中举行,时间总在秋天。那时没有火车,便坐船去,运河直通杭州,约八九十里。在船中一宿,次日便到,于是在贡院附近租一个“下处”,等侯进场。其母临行叮嘱他,到了杭州,勿再埋头用功,先去玩玩西湖,
胸襟开朗,文章自然生色。其母也非常好强,经常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你就是不要去考试了,非常自信的样子,那时定例: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中了举人,不但家族亲戚都体面,连已死的祖先也沾光呀!上面三件事,仅仅是举人的社会职位和荣耀而已,事实上,唐代实行科举考试,但对各地通过解送试而参加省试之人也称举人或贡举人,意为应举之人。
这既不是一种功名,也不是一种出身资格,宋金元时亦如此。从明代开始,举人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凡乡试中式者称举人,为功名一种,清代科举制度,举人入仕,除参加会试取得进士资格,还有拣选、大挑等当官的途径,说白了,考中举人,其实已经是很多读书人的最大荣耀了,因为举人已经具备当官的资格,只要有缺,就可以替补为官,清朝举人往往可以被任命为县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