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这件事极有现实意义。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子路受牛对于见义勇为者设高额奖金也是值得借鉴与参考的,1“子路援溺受牛”的故事,说的是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救了一个差点溺水而亡的人,那人很感激,送了一头牛以答谢子路。
1、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
谢邀!子路受牛这件事极有现实意义!因为当今社会在整个社会人们的道德层面来说与子路所处时代有些类似——传统的道德和“高尚行为”在社会已非大多数人所接受与推崇!“适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不在少数,如何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卓有成效地推出有关法律与规章制度,利用“重奖重罚”也不失明智之举!我们在主观上不论愿望如何良好,如果客观上这种愿望得不到体现则也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正确的方法“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在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使用绝大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方式方法,才可以真正使有些想法、思路乃至法律及规章制度实施得到保障与切实有效体现,“高大尚”固然完美,但若没有实施空间,它也只能明珠投暗。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子路受牛对于见义勇为者设高额奖金也是值得借鉴与参考的,
2、“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体现的是孔子的什么思想?
故事梗概不再来来回回反刍了直接回答。个人读书不多,说不出太深远的大道理请别见笑,子所要表达的的意思很直接。子说的意思“老夫鼓励人们做好事,更鼓励仁人志士能为国家或者家庭做多一点贡献,但是,老夫觉得做了好事已然足以传颂美德啦,周围事实上已经获得有效收益,为何做好事的人不能也获得较为相应的报酬嘛,如果他能因此获得好处,自己美哒哒别人也羡慕啊,这样也能鼓励更多的人再参加进来大家一起鼓捣,岂不美哉乐哉”,
子所说实在具有穿越时空的进步意义。国家奖励有社会贡献的科学家和道德模范以及见义勇为的行为,不就是子在两千多前的意思吗?个人也觉得这样的做法,是绝对符合人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这个道理是通用的道理,企业有合理的奖励制度才能调动智慧之树发芽,并还可以星火燎原共同进步共同温暖。扯得虽远也是事实,这个世界金子有了是,智慧和眼力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3、“子路援溺受牛”值得提倡吗?
1“子路援溺受牛”的故事,说的是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救了一个差点溺水而亡的人,那人很感激,送了一头牛以答谢子路。在古代,一头牛的价值可不小,它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那个落水的人把一头牛送给子路,可见他多么重视自己的生命,然而子路没有一点点推辞的动作就把牛接受了下来。对此,当时也有很多人说子路这样的行为不是“纯善”,给善行加上了污点,
然而,孔子听说子路的事情后,却很高兴地说:“子路这是用行动告诉世人“善有善报”啊!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鲁国人勇于拯救溺水者了。”孔子这样说到底对不对?我们一会再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另外一位学生子贡的一件事情。2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臣妾,能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府拿回赎金,子贡去诸侯家赎回一个鲁国人,却不肯接受鲁国官府补偿给他的赎金,
针对这件事,孔子又说话了:“子贡这样做就不对了。圣人的行为是要可以达到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效果才行,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高尚就可以了,当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回赎金并不损害自己的道德,不拿回赎金就不能鼓励其他人来效法了。别人不效法,那些在外面做了诸侯臣妾的鲁国人就没有被赎回来的机会了,”3孔子对两个弟子的评价,看起来都很对。
但有四点我觉得可以商榷:1、人并不是知道“善有善报”的道理就一定会去做好事,古往今来,那些做坏事的人有多少个不懂这个道理的?但他们依然坏事做尽。怎么让他们向善?2、一旦做好事要收取报酬,那么报酬就会越来越高,高到没人愿意付的时候,也一样不会有人去做好事,到时,这个社会只会用利益来衡量是否要做善事,如何挽回?3、有的人不具备救人的能力,但为了报酬而冒险去救人,最后连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
怎么办?4、做好事不受利,这种行为本来就可以做为表率,为什么非得要搭上利益?如果穷人需要帮忙,他出不起钱,是不是只能绝望?4当然,也有人说: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赎金,似乎比子路接受牛高尚,但孔子却认为子路可取子贡不可取,只有做善事的人能得到利益,大家才愿意去做善事,我认为,做事情,不应只着眼于当时的做法,而应着眼于它所产生的流弊;不应只着眼于一时的好处,而应着眼于永久的影响;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天下的利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