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关系,那么英语的“apple”,俄语的“яблока”,法语的pomme是不是都是错的。假设真的有学校一心一意的搞素质教育,或者有学生认为放松心情的素质教育更有效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搞应试教育的搞应试教育的有书读,搞素质教育的没书读,但这不是考试的错,而是教学的错,和那些铺天盖地的所谓速成英语方法的错。
1、面对应试教育,如何学习英语,才能考出优秀的成绩?
感谢邀请!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按应试教学却在应试上获得成功的老师。无论应试还是应用,语言的学习必须按照它自身的规律来学,违背了这个规矩,再用什么花样应试为不管用,那么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上什么呢?这就要从语言是什么说起。我曾经在我文章里解释过语言是什么,【英语美文,论语言的本质,中英文对照-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xaf8g9/语言就是编码工具。
那么语言是通过什么编码的呢?主要是通过语音编码,语言的文字是二次编码。为什么说是编码工具呢?其实我们无论使用哪种语言,我们说话时发出的每一个音节都是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关系的,“苹果”这个读音和“”这个东西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那么英语的“apple”,俄语的“яблока”,法语的pomme是不是都是错的?这些词和“”这个东西也同样没有关系。
但是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听到这些发音就知道它们代表的是那个圆圆,很美味的好吃的水果,他们不会把它想象成一头牛,或者一个鼠标。他们,包括我们,用这些读音进行编码,比如说:我每天都吃一个苹果。我是用这些字的读音进行编码,而听到我说话的人也根据他们听到的读音进行解码,听到这句话后,他们想到的是“我每天吃苹果”的这个行为。
他们想象的画面是“我拿着苹果往嘴里塞”,既然是通过语音编码。那么学语言就必须学语音,而学语音不只是学习某种语言的基础语音知识,而且该门语言的常用词语的读音。因为只有你把那些读音记住,你才能进行编码,我不只一次说过,语言是以读音的形式在大脑中存在的。如果没记住读音,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所以,学语言主要就是记读音,
而西方语言的记读音的方式和汉语完全不同。汉语的读音和文字是没有关系的,我们还以“苹果”为例。“苹果”这两个字的发音和他们的书写形式是没有关系的,其实我们可以用任何两个汉字来代表“苹果”这两个字的发音。我们可以用“公鸡”,或者“大傻”,或者任何别的汉字,只要五千年前的祖先约定俗成用这两个字就代表“苹果”这个东西和这个读音就可以,
我们就会如此地继承下来。但西方语言则不同,他们的文字和读音都是有联系的。英语的“apple”只能用这几个字母来代表它的读音,不能用别的任何字母。他们不能用table来代表apple的发音,但他们可以用table来代表“苹果”这个东西,如果他们的祖先如此约定俗成的话。但却不能用table来代替apple的发音,无论这两种发音代表什么东西,
无论哪种语言,文字和他们代表的事物都是脱节的。但西方语言的文字和读音是有关的,而汉语的文字和读音无关,这也是为什么老外觉得汉语特别难。因为他们习惯拼读单词,不习惯死记硬背,看到汉字不知道怎么读,那还不难死他们?但西方语言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看到文字一定能读出来,他可能不知道某个读音的意思,但他一定会读。
当然他必须受过教育,如果没受过教育,那就像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里的扫烟筒的老头说烟筒这个词一样。他把chimney读成chimbley,既然西方语言的文字和读音一致。那么我们学西方语言就应该在文字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的关系上下功夫,首先研究他们的拼读规则,也就是自然拼读,一旦掌握了自然拼读。你就和歪果仁一样,见到单词就会读,会读就会写,
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记住不读音的问题。因为一个单词的读音忘记了也没关系,看到它就会读了,要想记住这个读音。你把含有某个单词的文章读熟就ok了,为什么读文章,直接读单词岂不是更省时?你又错了。好多人都在这么干,以为读单词更省时省力。我也领学生读单词,但是我读单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单词。而是给他们灌输感性认识,
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单词和读音的关系。至于词义,我是通过要求他们读课文和翻译课文记住的,所以,我的教学中没有背单词这项任务。至于语法的学习方式,我和大多数人也是不一样的,其他人讲的语法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语法,而是词的用法。因为他们都愿意把一个单词的很多意思讲出来,更有甚者,他们把一个词的祖宗八代都给你扒出来。
讲给你听,你感觉他好厉害,但说实话,他的厉害跟你无关,你只有羡慕的份。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语法必须研究语言结构,也就是句法结构,不懂句法结构。单词认识的再多也看不懂文章,你根本想象不出文章描述的画面。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句法是重中之重,但我却不讲句子成分。我只讲句子成分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我讲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句子,
2、中国学生学英语应试教育模式考核成绩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利害关系?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开始搞素质教育的,那个时候规定要减负,周末的时候不允许学校上课。我当时的校长在开会的时候,头脑清醒的说,考试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看分数的,要搞素质教育让他们搞去,我们把分数搞上去就行了,最终证明我的校长就是对的,当时他的策略就是先拿半个学期避一避,分头把补课的时间全部取消,但是过了风头以后重新开始补课,一周上课6天。
结果统考的时候,我们学校各个年级的水平全部都在市里面排在前列,反而是市里面的一级达标校,落后到了我们二级达标校的后面,发现苗头不对,全市的学校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最后所谓的素质教育并没有减轻我们的负担,反而增加了一些和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增加了我们的课业负担,最反感的就是增加的这些课程是升学考试不考的课程。
但是,你又必须要有成绩,市里面要检查这些科目的成绩,因此学校又有点重视。所以,我们还不得不花时间去应付这些考试,最终,应试教育才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假设真的有学校一心一意的搞素质教育,或者有学生认为放松心情的素质教育更有效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搞应试教育的搞应试教育的有书读,搞素质教育的没书读,中国的教育竞争太激烈了,要拼就是拼个你死我活,我不上去你就上去了。
在这种状态下,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也是唯一公平的标准,最后,我们学校的老师总结说,所谓的素质教育,会考试那就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连考试素质都没有,谈其他的素质都是白费,要全面抓一个学生的能力,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他的考试能力,考试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没有人会承认你的其他任何一个能力。
3、又是一年高考季,应试教育还能走多远?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应试教育
我在读书的时候,对这个英语、数学、几何这些课程,老师在讲台上讲,我在下面就象听天书一样,很是枯燥无味,一点感觉都没有,永远听不进去,就只有打瞌睡了,但是如果老师在讲台上讲语文和作文写作这些,还有讲历史,讲唐诗宋词的时候,我就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假如说我的母亲以及学校的老师如果发现了我是这个爱好和禀赋,就着重于把我往这方面培养,我也许就是一个诗人、小说家、文学家了,在写作领域,可能会有所出息,
我出身社会以后,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我基本上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一种状态,不跟认识的朋友联系交往,墙壁上和床上到处都贴着那些需要背的一些基本的东西,真的是很刻苦的学习。要是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有这么用功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名校的高材生啊,如果那时候知道象这样用功学习,那后面的人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这个学习啊,包括现代的教育体制,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跟我当初读书时候一样,家长也反复的教导我们,不学习以后长大了没有出息,老师也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出生的社会不能出人头地,但是大人老师再怎么说,自己都没有这种要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所以一个人究竟在哪个领域能够成才?这是来自于他的先天的禀赋,先天的禀赋触发了他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适合他的知识,他会排除一切万难,去苦修式的积极主动学习,只要他向他喜欢的领域去学习、去发展,就说明他一定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否则的话,他这个内因不主动,你外因再怎么强施加于他的身上都不起任何作用,所以现在这个应试教育,也应该掌握这一点,看这个学生他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偏向于哪个方向去学习?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这个学生,向他所爱好的这个方向去对他进行辅导学习。
他不喜欢学习的东西,不要强加于让他非要来听课学习,所以我在学易经这一块上来讲,我买的书那就太多了,而关于这个易经、哲学,中国古典哲学这方面的著作,我看得太多了,我喜欢买书,一到新华书店我都去买这一类的书。只要一出了这方面的书,我都要买,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在我的书房里就存了不少了这方面的书,基本上都是看完了的,所以大脑里面装的这个易学的知识那肯定是少不了的,要我来讲这方面的东西,我不看书,给你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这就是一个人走出校园,出身社会以后,自己后天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而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这全在于一个积极主动内因的驱使。在读书的时候,哪里学得到这些东西,对不对啊?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方向,一个位置,就比如说那些搞工程的,在最早的时候叫包工头,现在很多那些搞工程的,都没有很高的文化,有的就是砌围墙、砌砖头的泥瓦工出身的人,他慢慢的搞着,就在建筑行业当中搞出名堂来了,从简单的泥瓦工,到这个方面的技术员,从小工到大工师傅,最后自己包工当老板,越搞越大以后就搞成了房地产商、开发商。
所以这一批人,很多读书的时候成绩也是不好的,在我的同学当中就有好几个,那时候成绩都还赶不上我,也不听话,穿着脏乱差,但现在人家是身价几个亿的包工头老板,这就是他出身社会了以后找到了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是那个领域的知识,他会自己努力积极的去学习钻研适合他发展的领域知识,所以我们国家现在这个应试教育呀,也应该改革改革,挖掘出这些学子们的先天潜力来,让他朝着适合自己兴趣喜好的方同去主动学习,不需要别人去推动他学习。
4、中国式英语应试教育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求科普?
其实应试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最可怕的是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才是导致很多人学不会英语的原因,现在的英语考试,大多都是借鉴托福或雅思的模式,基本都是舶来品。我们的传统考试没这么复杂,过去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就OK了。现在的英语考试,又是单选,又是阅读,又是语法填空,又是改错,七选五,还有听力作文,
但这些试题本身也没问题。设计这些考试的前提是你已经学会英语了,你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你通过自然的方式来学习语言,然后用考试来检验你学习的效果。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是通过踏踏实实地精读训练获得的,是真去听,真的张开嘴读,打开书阅读,这些都练到位了,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学阶段的教学就应该是精读教学,什么是精读教学呢,那就是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每句话,每个词都理解,都记住,都听熟,都读熟。
可惜,现在还有这样教学的吗,大多数只是让学生把课文翻译一遍,然后就不再看课文了,直接做试卷,这样教学就好像医生把一个人的胃管和直肠给连在一起,这人不死才怪呢。其实,我们学语文也是这样学啊,老师也要求我们把课文读熟,有的文言文还要求背下来。我们自己的母语尚且需要背熟,到学习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外语,怎么就变成直接研究人家的语法了?你还不会用那个语言,你怎么能够研究人家的语法?如果非要说英语应试的利和弊,那么利就是公平,反正大家都没学会,全国上下一起懵,
弊就是大家都学不会英语。还是全国上下一起懵,但这不是考试的错,而是教学的错,和那些铺天盖地的所谓速成英语方法的错,再有一个就大家都想投机取巧的错,只要是语言,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学,都不难,违反了规律,怎么学都难。如果改变考试的方式,初中之前只考口语,不考笔试,高中适度加一些笔试,到了大学,有了初高中的基础再以笔试为主,那样,中国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一定是其它非英语国家不能比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