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利与弊,互联网时代的利弊有哪些

从1998年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到2011年,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在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晋江书城等数以百计的文学网站的催动下,中国的网络文学蔚为大观,几百万的网络作者、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数量,数以亿计的用户,形成了一个近百亿的市场。

1、互联网时代的利弊有哪些?

谢邀。利:信息流更快了,小人物也可以全知全能,知识随处可见。弊:安全感没有了,都是透明的。我们更喜欢碎片化的知识,系统性学习越来越少,利:更加便捷的获得商品,长尾效应,无限货架。弊:和真实的体验渐行渐远,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天差地别,利:我们更敢说了。弊:键盘伤害了更多无辜的人,利:更好的医疗监控,便捷的问诊方式。

2、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利与弊?

说起“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商业模式,虽然冠了一个舶来品“IP模式”的洋名头,但绝对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了,这个模式,从目前来看,在风口过后,基本上是弊端尽显。说下起源,从1998年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到2011年,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在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晋江书城等数以百计的文学网站的催动下,中国的网络文学蔚为大观,几百万的网络作者、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数量,数以亿计的用户,形成了一个近百亿的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在买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开始了大踏步的互联网化,相干不相干的都在“互联网 ”,影视行业也没落后,文学历来是影视改编的重地,不过以往都是所谓传统文学作为改编素材,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短篇小说集《红高粱家族》,还有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的改编。互联网 影视了以后,原有的模式不太好预估变现前景,

互联网背后是资本,资本投资讲究的是有投入就要有产出,互联网公司会时时受到资本市场的市值/估值的要求,得保持高位运转。从人性角度来说,谁都想有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看到收益,于是,已经高度数据化的网络文学就成为互联网影视的不二之选,清晰的阅读数、用户数和系统化的运营效果,是资本的不二之选。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很多公司都在宣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创作了,甚至于阿里的某位高管喊出了将来不用专业编剧的豪言壮语,

那么效果呢?影视剧在互联网资本的大手笔之下,从艺术作品变成了流水线产品,不再顾及价值观、艺术成就等评价标准,受众从观众变成了用户,不再看全貌,只注重颜值、cp、基腐、虚妄的爱情等物欲相关的东西。接下来就是质量的大滑坡了,在《甄嬛传》等少数好剧后面,是一部接一部的烂剧,影视仿佛吸了大麻的阿斗,更加扶不起来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