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以锐利之目光洞穿反动派的丑陋以及汉奸卖国求荣的面目。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是可以明确的感受到鲁迅视角这一独特世界的存在——无论是狂人眼中扭曲的世界;还是阿Q病态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亦或是孔乙己所处世态炎凉的鲁镇,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但却有又曾看到或经历,因为这是鲁迅笔下独特的世界,是一个独特而冷峻的战士眼中的世界。
1、鲁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是可以明确的感受到鲁迅视角这一独特世界的存在——无论是狂人眼中扭曲的世界;还是阿Q病态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亦或是孔乙己所处世态炎凉的鲁镇,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但却有又曾看到或经历,因为这是鲁迅笔下独特的世界,是一个独特而冷峻的战士眼中的世界。一九二五年《两地书》中写道“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碰壁之后》写道“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一九二六年《学界的三魂》写道“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汉重孝廉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有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一九三三年《偶成》写道“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来的,现在只是如见了日常茶饭事。
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一九三三年《经验》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一九三五年《『题未定』草(一至三)》中写道“觉得洋人势力,高于群华人,自己懂洋话,近洋人,所以也高于华人;但自己又系出黄帝,有古文明,深通华情,胜洋鬼子,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狗·猫·鼠》是《朝花夕拾》的第一篇散文,原载于1926年3月10日《莽原》第1卷第5期,写于1926年2月21日,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引子中也写道“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从全篇来看,《狗·猫·鼠》前面一部分类似杂文,评论同时发表看法,而后面一部分则是回忆性文字,回忆着我那只惨被“猫”杀死的隐鼠,从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表面上讨厌猫仇视猫,实际上他所摒弃的并非是这样一种动物,而是与猫类似的一类人,什么样的人呢,喜好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充满媚态、胡乱嚷嚷发声的人,而这种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些“正人君子”,是军阀统治者的帮凶,甚至是帝国主义的帮凶。
2、雷锋塔倒塌的时候,鲁迅为何兴奋?
鲁迅先生借着雷锋塔的摊塌,写了一篇著名的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抨击封建礼教文化对广大妇女的束缚,大家从过去的戏曲,当今的电视连续剧所了解到《白蛇传》所讲的故事。白娘子与许仙在凡间结为夫妻,彼此恩爱有加,就因为白娘子是出身于蛇精,法海和尚以执法名义,硬生生的把一个五好家庭给拆的七零八落。许仙丢掉了事业,失去了妻子,两个孩子失去了娘,白蛇被法海压在了雷锋塔下,永世不得翻身,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甚嚣尘上,鲁迅与其学生许广平结为秦晋之好,被一帮无聊文人所不容。鲁迅先生不排除借雷锋塔的倒掉,以杂文的形式来回击他们,这只是后人的猜想,婚姻自由,这在当今社会是再寻常不过的事。鲁迅先生的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所写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的中国社会,解放广大被压迫妇女成了先生又是彷徨又是呐喊。
3、鲁迅文学作品最大的硬伤、缺陷是什么?
根据这个问题里的两个关键词:文学作品,硬伤和缺陷,这里既不需要讨论鲁先生的众多其他作品,也不需要讨论其文学作品的优长,而是只讨论他的文学作品,即他的小说和诗歌;并集中精力讨论其文学作品的缺陷,他还有一些改写或翻译或编译的文学作品,按常规理解,应不属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鲁迅写作的全部小说,收发在《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中,共142000 84000字,
《呐喊》共有小说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猫和兔》《鸭的喜剧》《社戏》;《彷徨》共有小说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从小说作品的思想性来看,其文学主题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正面人物,乃至没有正常人物,至少在其重要小说中是如此,既没有写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没有写兢兢业业建设国家的中华脊梁,没有写善良勤劳的普通民众,也没写外敌对无数善良中国民众的凶残兽行。他笔下的文学人物基本上没有正面人物,而且各有各的丑陋或低贱:阿Q可恶,孔乙己可怜,华老栓愚昧,杨二嫂势利,吕纬甫颓唐,九斤老太愤愤不平,阿长妈妈喜欢说人坏话......几乎所有的作品只写中国的阴暗面,只写中国人的矮穷丑,
倒是他最早的“文学作品”,编译的故事《斯巴达之魂》让他深感惭愧的少年之作,还有那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恶魔风骨”。可惜在他“成熟”之后的本人创作中,这种“风骨”已经荡然无存,从小说作品的艺术性上看,最大缺陷不是没有长篇作品,而是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故事,只有一个还算清晰的画面或素描,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
小说作品的根本特点首先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然后才是通过故事而慢慢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些短篇小说甚至没有很清晰的人物形象,而主要靠引人入胜或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而成为名篇,如莫泊桑、契科夫等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在鲁先生的46首诗歌中,倒是留下了一些耳熟能详甚至影响深刻的句子,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遗憾的是这些名句之所以成名却大多是因为被误解成远离原意万里,
如23岁在日本时写的那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确很有一些气魄。但如果你认真读一读前面的几句,再了解一下当时鲁的实际情况,就会觉得那样解释未必是他的原意,同类的著名诗句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十年来多少国人赞叹这两句诗,想象着鲁先生的伟岸形象,但后面紧跟的两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又的确无法与“民族脊梁”联系起来。
另一句常为国人引用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则是为日本友人西村真琴养的丧家之鸠死去,应征而作的,大概唯一没有被误读的就是那几首悼诗,如著名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确是为悼念友人而作。看来,我们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读懂鲁先生的诗作,鲁先生的其他多数诗作基本是些即兴而发,而且许多都曾作为礼物抄录送给日本友人。
如: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学生和玉佛》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二十二年元旦》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赠日本歌人》唯一提到战争的诗歌是那首:一.二八战后作“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
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而根据《鲁迅日记》1932年7月11日:“午后为山本初枝女士书一笺,即此诗。这是鲁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公开讨论鲁迅文学作品的硬伤和缺陷,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虽然只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但能够讨论曾经的唯一“先生”文学的硬伤,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拨开迷雾,看到了真实情况,实在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巨大进步,
4、说说鲁迅、王小波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王小波他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教会我了浪漫、教会我了爱情。我向往王小波和李银河一样的爱情,他的作品《沉默的大多数》让我知道了,沉默不等于没有主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黄金时代》让我知道了一种态度,一种毫不造作,随意挥洒人性的态度。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鲁迅对我影响是巨大的,他给我带来了成为一个文学作家的理想,给我带来用笔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鲁迅教会了我批判的思想、和爱国,
5、鲁迅对于中国有多可贵?
鲁迅塑造了中国的魂魄!文|冷雁(中国深圳)和方方等作家不同的是: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汉奸横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鲁迅以锐利之目光洞穿反动派的丑陋以及汉奸卖国求荣的面目,而方方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撸起袖子放手干,努力实现中国梦!方方却专挑刺,收集成所谓的日记并在国外出版,博取西方政客的好感!鲁迅绝不象现在一些所谓的文人作家那样,一副软骨头,一副奴才嘴脸,一副到处诉苦的样子!鲁迅除了留下无比宝贵的文学作品,更留下了了对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学的魂魄!鲁迅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经典句子: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彻底撕开了奴才的遮羞布!他是人民的代言人,是中国文学的肝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赠给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要把自己的知己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爱人如爱己。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肝胆相照的人,用一颗真心对待他的朋友,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他热爱的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绝不做左右骑墙的墙头草,对待敌人,象秋风扫落叶!鲁迅先生敢作敢当,是民族的急先锋!鲁迅先生也写《孔乙己》《祥林嫂》,但他更为民族《呐喊》,他总是怀着治病救人的善意。现在一些所谓的文人作家那样,一副软骨头,一副奴才嘴脸,一副到处诉苦的样子!自以为文章写得好的大有人在,有向洋人献媚的,有向洋人诉苦的,有庸俗化自己同胞的,然而为人民唾弃,为主流思想所不容!鲁迅的文采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他的文笔如剑,横空出世,斩妖除魔,痛打落水狗,痛快淋漓!鲁迅除了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作品,更留下了无比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学的魂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