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嬴政皇帝是中华第一人,于是,立德立功,与他们的关系就很少了,立德,立功,立言,依然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1、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题主好,三不朽的说法源于春秋时叔孙豹的话。叔孙豹,姬姓,史称叔孙穆子,鲁国大夫,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的春天,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晋国大夫士丐迎接他,士丐问叔孙豹说:“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没等叔孙豹回答,士丐自己接着说:从前自己的先祖都很伟大,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如今晋国主盟中夏是我们范氏,可见所谓‘死而不朽’就是指此而言吧。

”叔孙豹回答说:“就我所知道的,你这叫‘世禄’,并非‘不朽’,我们鲁国的大夫臧文仲,他死后他的经典话语还在世间流传,这才叫不朽。我听说:最好是修养品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此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才叫不朽,”叔孙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做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叔孙豹三不朽之说,和儒家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心是一致的,在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两千多年间,这句话一直成为了读书人的价值判断,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今天,这种价值观念依然是积极的,人都会死,身体都会腐朽,惟精神和功绩才能永垂不朽,一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就会和他的名字永存于世。

2、论立言、立德、立功,谁是中华第一人?

不朽功勋三途径:立言、立德、立功,嬴政皇帝是中华第一人,道德三皇五帝,功业春秋五霸,嬴政功盖三皇,德超五帝,故称之为皇帝,他是我国第一位皇帝,也是千古一帝。嬴政皇帝的立言之功体现在哪里呢?书同文就是嬴政的立言之功,虽不是著作传世,但是统一文字对于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无法估量,正是有了全国文字统一,才有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是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基础一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灭绝文明是夸大其词,不值一提!嬴政皇帝的立德之功体现在哪里呢?统一华夏就是嬴政皇帝的立德之功。

统一思想从秦朝开始就慢慢深入人心,祖国的统一大于一切,一切想裂土分疆的独立分子都是国家的罪人,是民族的败类,人人得而诛之!国家统一思想深入国民骨髓就是嬴政皇帝的大德!嬴政皇帝的立功之功体现在哪里呢?《琅琊石刻》中有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3、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回答了人怎样才能做到“不朽”的问题,信仰,关乎人生的终极追问,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朽”本质解答的就是到那里去的问题,因此,他当然是中国人的信仰。对于“三立”,儒家虽然解释和提倡的较多,三立,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但“三立”的文化意含,在现实的理解上,并不一定百分百是“儒家信仰”,它只能是“中国人的信仰”。

既使是在今天,立德,立功,立言以追求不朽的精神,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依然不过时,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当时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人怎样才能不朽展开了讨论。范宣子说,晋国的祖先,在夏商周三代都是贵族,他认为,一个家族,可以绵延几百年,上千年,这就是所谓的不朽,

叔孙豹认为,这不算是不朽,只能算是“世禄”。对于不朽,他是这样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恶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就是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我之所以说,三立,是中国文化信仰,不全是儒家信仰,道理很简单。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当叔孙豹提出三不朽思想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儒家的“三不朽”只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儒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时候,是做过改造的。“三不朽”中,和“德”“功”“言”三个方面,不是平行的,太上是德,其次是功,再次是言。也就是说,三立中,以德为先,有德必有功,有功必有言,

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的背后还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同样。道家与儒家哲学是有所不同的,在基本理论范畴上,道家的建构是:道、德、仁、义、礼。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中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做为主体的人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仁与义,是德的具体方面,礼是行为的规范。

从“道”到“礼”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少,越来越具体,这是老子的道家。儒家的建构与之不同,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文化的《狂人日记》中说,打开历史,在仁义道德的缝隙中,看到了吃人,鲁迅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的眼光自然是准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道德”,仁和义,是高于道和德的,也就是说,不符合仁义的道,儒家不认为是道,不符合仁义的德,也不是德。

这就把道德的范畴缩少了,因此,造成了儒家思想内在矛盾。“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道家的理论更科学合理,只有做事合乎道,才算是有德,而儒家认为,只有做事符合礼,不违仁,才算是有德。比如刘邦许多做派不符合儒家之道,但刘邦能打下天下,一定是符合了某种规律,这就是道,儒家的思想,后来成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从政治上对于三不朽的具体操作中,看出后世儒家与古代思想的不同,

比如,皇帝庙号,祖有功,宗有德。这时,功的地位,已经在德之前了,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明之后,儒家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的知识分子,只能在现实政治的锅里舀点汤喝,于是,立德立功,与他们的关系就很少了。他们的不朽之道,只剩下立言一条了,明清之时,战场立功的,可以封公封爵,而文人取得富贵的路子就很窄了。

但是,立德,立功,立言,依然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因为儒家思想把三不朽的秩序打乱了。使得“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在事实上变成了“外王内圣”,一个智力和能力都一般的人,接了上代人的班,当了领导,于是,他也就成了圣人。这种秩序的颠倒,成了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灭亡的内在原因,但三不朽的思想,,现在依然不过时。

立德,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功,是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之上,有了能力之后,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立言,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于后世,使子孙后代在祖先的思想滋养下,生活的更好,一个人,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就可以流芳千古,成为不朽了。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4、“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

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蜀书五·诸葛亮传》诸葛亮这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意思,就是刘璋作为统治者对四川人太好了。而刘璋比刘备、诸葛亮更得四川人拥戴的例子是刘备打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虽然是孤城,但是周围蜀人“咸欲死战”,再看看邓艾入川后,还没有打到成都,所有四川籍大臣都劝刘禅赶紧投降,

为什么?就是因为刘璋治理四川宽仁。这一点《三国志·董和传》里也提到了刘璋治下四川有多么富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就连刘备都以“打下成都,子女金帛与诸君共享”为激励手段,鼓励手下将士奋勇作战;如果刘璋把四川治理的天怒人怨,民有菜色,成都能那么富庶吗?很多人说诸葛亮治理四川是“乱世用重典”,这我同意,但是史书上都说诸葛亮治蜀,四川人是很不满的: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理财的手段无非就是重新捡起“盐铁专卖”的办法,诸葛亮任用的人都是以盘剥四川老百姓为己任的,比如负责盐政的王连,史料上说他: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而贵州、云南这样的“南中地区”,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老百姓盘剥,使得诸葛亮时代,南中起义不断: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刘胄)扰乱诸郡,牂柯、兴古獠种复反。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晋书》,看看东西晋时期为什么云南、贵州没有什么大的叛乱,原因很简单,晋朝不在南中征税,诸葛亮治理下的四川又如何呢?根据《张翼传》记载,诸葛亮才率大军到汉中,距离成都三十公里的广汉就立刻出现可以劫掠“军民”的大型盗贼团,要张翼去讨伐;《吕乂传》则记载,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四川各州能做到“征兵不逃亡”就可以升官的地步。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