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工作中如何做的人不知而不愠呢,人不知而不愠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子曰,那个人不聪明而(我们)不恼怒,(我们)不也是君子吗,这种解释是违背常理的;而孔子作为一位接地气的教育家,是不会说出这种不符合人之常情的话。
1、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中的第一章,也是我们初中教科书里的一篇课文,然而,传统的解释却让人感到莫名奇妙。传统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孔子的这三句话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而传统解释则把它割裂成毫无关系的三句话,先说学习,突然跳到了朋友,最后又说君子,是不是很突兀?而且,对于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传统解释,更是大有问题,
如果你跟一个中学生说,在学校学习了新知识之后,回家再做三百道练习题,隔两天又拿出来做一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估计他会抽你。所以说,这种解释是违背常理的;而孔子作为一位接地气的教育家,是不会说出这种不符合人之常情的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孔子(对弟子)说:学了而且不时地复习,不就也可以(向新同学)讲说了吗?有一个有钱人从远方来(求学),不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那个人不聪明而(我们)不恼怒,(我们)不也是君子吗?统解释的问题主要在于误读了三个关键字,把“说”解读为“悦”的通假字,把“朋”解读为“朋友”的意思,把“知”解读为“知道”的意思。
《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本句出自《论语》之首篇,朱熹认为“所说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2、“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