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是否气就真的自华了

3.“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忽悠”的。“腹有诗书”是否就真的“气”自华了,普通百姓也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点自我安慰,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这里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

1、怎么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

谢邀!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读书多,知识渊博,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非凡。从古至今,有智慧有道德的读书人待人接物以及处理事情都基本能做到入情入理,甚至成为经典案例广为流传或者载入史册,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人。一般平民虽然读书不是很多,知识不够渊博,多少还是懂得一些知识,为人处事谨慎,口中有德,目中有人,也可以是谦谦君子,也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有些奸臣,虽然读书很多,表面是很谦和,但是骨子里坏透了,纵使平时表现很优雅,道德文章写得很好,但终究还是令人不齿。如秦桧、蔡京等人,遗臭万年,上海徐汇区流浪大师沈巍,二十六年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身邋遢形象,独自一人分拣垃圾,但是他不要人们同情,不要施舍和任何帮助。他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口出经典名句,古今中外许多历史掌故张口就来,令人刮目相看,

有网友把流浪大师沈巍先生的形象拍视频发到网上,沈巍迅速在网络上爆红。有关他的视频图文霸屏网络,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少人整天追捧沈巍先生。虽然沈巍先生爆红网络含有网络经济的炒作成分,但是,沈巍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是主要因素,如今我们的社会不缺读书人,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不是很多。不少人读书有知识,有文化,却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甚至堕落为有文化的流氓,

所以民间有句俗语说:“没有文化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心胸开阔的文化人,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有“天塌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的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指懂得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的君子大胸怀为参照!当然,普通百姓也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大自然里的各种花草一样,既可以开放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牡丹,也可以生长在树荫下开出微小的无人欣赏的花。

但千万不可长成外表光鲜艳丽的毒草毒花!让我们抛弃功利主义思想,潜心读书,修身养性,也许我们就在不经意中会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环,不仅照耀自己的前程,也照亮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任何人,也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真正实行改革,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品德育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据报道,西方国家,特别是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自觉读书氛围很浓厚,

每年每人至少阅读数十本书。有些国家人平每年读书六七本,而我们国家,据说每年每人平均不到三本,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反差呀。流浪大师沈巍之所以会让大家追捧,也可能就是对比之下的反差心理的原因,正如沈巍先生说的:“不是我读书很多知识很渊博,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不要说普通农民百姓不爱自觉读书学习,就是当教师的人,除了工作需要的书籍外,自觉阅读其他方面的书,也不是很多。

2、“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有道理吗?

这句话我如果否定,肯定会遭来臭骂一堆,但说读书必然会有华贵的气质,我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因为我曾经为这个问题苦恼过,我也读诗书,为啥还是俗人一个?一点也不气质高雅、温文儒雅,反而经常俗务缠身,庸俗不堪。读书,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对这些思考现在梳理一下,1.我曾被“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日,我在自己的书架前翻看星云大师的书,里面圈圈点点,有学习思考的痕迹。

批注之处,情绪饱满、对比精细、引申精彩,但我忘了,这是自己读过的痕迹。忘得很彻底,很可怕,若不是自己的笔迹和行文风格证实,很难想起来自己当时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和乐趣。这是一本2008年读过的书,现在连书的名字都说不全了。遗忘,让我感觉读书无用,后来找读了许多书的大咖们谈这事,他们也忘。但最后都搬出来题主的这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2.多数人那这句话在自我安慰?当时我感觉,这是文人的自我安慰。后来我总结了遗忘的规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这样:精读一本书,吃透细节和精神,与现实联系思考,自己有感悟和收获,合上书自己能写出梗概,总结七八个特点,这样基本就完成了阅读的使命,1个月后,记得细节和情节,但粗读之处已经没了印象。3个月后,有粗略的细节和情节,感受依然很深,但再叙述会丢三落四,

半年后,记得情节,细节有遗漏,感受深刻,评判清晰。1年后,情节细节有那么回事,但说不具体,重要观点可以写出个大概,2年后,忘记情节,个别细节存留个精彩之处。只留下当时打几分的记忆,三五年后,记得书名,记得说的啥内容,但没有了细节。8年后,书名说不全,也不知道大概说了啥,但具体的细节经过提醒可能会想起那么一点点,

10年后,陌生人一个。余秋雨的散文上学时又读又背又摘抄的,现在,只留下余秋雨是个散文家的印象,不仅读书如此,自己读书时做的笔记、批注、相关知识、关系图、文化链条,统统都丢了。不经常翻看,知识就会消失,但你若说这些东西已经化为学问,融入你的血液和修养之中,这谁都无法反驳,但谁也无法证明。气质这东西,决定性因素太多,有人说有钱就有气质,有人说有信心有气质,还有读书有气质,有人说身体健康就有气质,

每个论点都有道理,都可以拿来写一篇文章。所以我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点自我安慰,3.“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忽悠”的?再来看下这句话的出处。《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

说的是人因精神追求,气质不凡。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读书多了,自然有学问。有学问的人做事思考是明确的、智慧的,古书讲礼仪的多,书读得多了,自然自我约束和修养就高,接近圣人贤达。从这里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啥事别说那么绝对。

世界在变,价值观在变,知识在变,读书人也在变,4.为啥现在读书没有“气自华”?现在看看我们什么的读书人,有多少是像董传和苏轼那样的在读?读多少让你有修养有礼仪近圣人的书?可以说,畅销书里没有一个是诉诸文化提升气质修养和学问提升的,统统是与成功、管理、金钱、养生相关的干货。这书读得越多,你会越想成功、越想健康,越想有钱,

但靠读书是走不上这个道的。所以说,现在人由于不坚持读,不深读,不读有厚度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就显得很虚,十分无力,书房中的字画而已,自我雕饰,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气质?再回到读书与气质上。边读、边学、边忘,依然在读,这样的读书不是为了气质,而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爱好。如果读的书都记住了,但不会联系、发挥、思考,那是电脑存储,

3、“腹有诗书”是否“气”就真的“自华”了?

“腹有诗书”是否就真的“气”自华了?感谢好友的邀请。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出处:《和董传留别》年代:宋作者: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诗中对它的解释是说把知识学会吸收就如同把饭吃入腹中一样;气自华的“气”是书生意气的气,吟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那忽然而至的感情就可称为“气”,华是华丽的意思,

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分享有关这个问题的感受,看看能否得到答案!我是教书的,看到这个问题,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现在的孩子和现在的教育,也正映了三句话不离本行。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上课时教了学生一个公式,让学生先把公式背下来,学生们自然照做,也就记下来公式,就如同说腹中有诗书了,可接下来我让他们用刚记得的公式做个题,

有的学生会做,有的学生不会做。不会做的我们就教他如何用公式解题,可即便你教授他几遍,有的学生还是不会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腹中有诗文,也就是腹中有公式,会用公式的可以自华,不会用的还是自华不了,有的人有可能这辈子也自华不了!也正如有的友友说的腹中有是必要的,但不充分能达到自华,要想达到就要用,用过了,才有自华的可能。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