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说在竞争中失败,而是以“不争”的为人心态和“不争”的处世技巧,“不争而善胜”。“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争,无私私”,与领导之间,不争,换来的是更多的信任,和远大的前程,但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别人却无法与你争,那就是你的内心,所谓“不争”,针对的是我们内心的私欲和贪念,即与心无争。
1、如何理解“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句话?
谢邀!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争,无私私”。《菜根谭》:“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说在竞争中失败,而是以“不争”的为人心态和“不争”的处世技巧,“不争而善胜”!正如“无为而为”。老子的“无为”、“不争”看似消极,其实不然,而是说以不争达到争,以无私达到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在现实中,竞争无处不在。但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别人却无法与你争,那就是你的内心,所谓“不争”,针对的是我们内心的私欲和贪念,即与心无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要达到如水之“上善”的境界,或许并非易事。但以退为进,欲取之,先与之,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竞争是人类的本能因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很少有人能够免俗,该争的就要尽力去争,只是争的心态和方法不同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事,往往并不能如愿以偿,这时我们则要则需学会“不争”的哲学智慧和顺其自然的人生的态度,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其实,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不能让他“大”到占据我们的整个世界和全部心思。只有这样,我们“争”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争”到,也不会痛不欲生,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要“争”的是什么,尽量抛开无关之物,确保内心宁静,争取适合自己的生活,才能成为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2、如何不争而争?
不请自来,还望海涵!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但是其境界确有天壤之别,一是有“不争”之心,是自然而然达到了“争”的结果,这是很高的境界;二是为了“争”,于是利用“不争”的手段达到目的,为什么说“不争”反而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呢?“不争”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我们通过对《道德经》第22章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我读经典】第一句话:曲则全,枉则直;古文今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我的理解:常人所见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层,比如,我们观赏枝叶的繁盛,却没有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根”不牢,很多东西也只是转瞬即逝。
水流向远方之时,遇到障碍会暂时绕开,不把它当回事儿,然后继续向前流走,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都是曲折的,因此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生长,遇到石头等难以突破的障碍,会换个方向继续生长,然后指向天空。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
第二句话:洼则盈,敝则新;古文今译: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我的理解: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人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若是保持一种“洼”的状态,看到自己有所不足,以谦逊、谦下的姿态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反能收获更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冬去春来,花谢花开,万物有生有灭,生生不已,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现在人们常说“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也是此理!所以说“洼则盈,敝则新”,凡事不要只看到眼下的状况,在“洼”与“敝”的表象之下,也往往蕴藏着“盈”与“新”,第三句话:少则得,多则惑。
古文今译: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我的理解: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当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那时候不仅效率很高,如有神助,之前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所以有人建议: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走路的时候,专心行走;用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学习的时候,专心看书,
除此之外,脑海里不要想其它的事情,这样能心境平和,不会使人感到迷乱。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现在有些人的身体不是饿坏的,而是吃坏的,有的公司领导,觉得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员工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多事最后都不了了之。有一个成语叫“贪多嚼不烂”,常人都认为自己聪明,认为我的能力无限,所以一时贪多,结果越来越困惑,
所以说“少则得,多则惑”。第四句话: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文今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我的理解: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世间万物,循环往复,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就是说,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懂得把握负面的一端,更能显现出正面的一端,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比如,把握好负面的意义,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又何需去与人争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此,那天下就无人与自己争,可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休止的纷争。
3、怎么解读“不争之争,是为深争;以弱胜强,乃是至强”这句话?
“不争之争,是为深争;以弱胜强,乃是至强”,这句话源自道家思想,所谓的“不争之争,是为深争”,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会得到更多,这样来看,这句话蕴含着古老的博弈智慧。林语堂是这样来解释的: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在老子的思想里,不争不抢,绝不是一种逃避,更不是懦夫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思想很考验一个人的情商,
在生活中,我们与夫妻之间,多一点让渡,可以化解纷争,表面上让没有道理的一方得逞了,但换来的却是家庭的和谐和美满。与同事之间,不争,体现的是你的度量和大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吃点亏换来的是团队的稳定,和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与领导之间,不争,换来的是更多的信任,和远大的前程。等你取得了足够的信任,再陈述你的主张,实施你的计划,就不再会有纷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不争,其实一种策略与迂回,
而“以弱胜强,乃是至强”,这句话则好理解一点。从物理学的角度我们来举个例子,水滴石穿,软弱的水滴,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击穿了坚硬无比的石头;滔滔的江河,洞穿了地球上的一切阻拦,奔向了大海,这就是以弱胜强,乃是至强,我们在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有句话叫做以德服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表面看,德是一种软实力,与霸道和强硬无法硬碰硬,但是一旦在大是大非或者关乎人类命运的节点上,这种道义与软实力,却能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并获得最后的胜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