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剧场效应指的是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这篇文章到写下《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一文中,作者以“剧场效应”比喻当前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原文)。
1、什么是校外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最早是卢梭提出的,说的是当时的法国巴黎被戏剧化,城市成了一座大剧场。市民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什么是“剧场效应”?用个通俗的道理来解释下。比如去看电影,本来大家都是坐着看的,突然有人站了起来,这样后面的人就看不到了,于是后面的人也站了起来,最后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变成了站着看电影,
可能还会有人嫌站着看不到,就踩到椅子上看,大家相互模仿,最后电影场就变成了相互比“身高”了。概括起来一句话,“剧场效应”就是大家一味地比、超、赶,竞相模仿,最后失去自我的思考和行为,“剧场效应”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在教育领域,表现就是内卷。因为校内教育是主管部门和学校统一部署安排的,所以内卷相对较小,而校外教育就是家庭和家长在各显神通了,“剧场效应”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典型的就是在报课外班这个问题上了,很多家长都是相互比谁报得多,谁报得全。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同班的其他孩子,报了什么班,自己也跟风去报,看到别人一周上五次课,自己就想让孩子一周七次课。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立标杆”,比如小红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她每周末都要补三门课。有家长就把自己的孩子当小红来培养,既然好学生周末要补三门课,那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也要补三门课甚至还要更多,这样才能换来心安,
“剧场效应”加重负担,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破解课外教育内卷不断,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孩子和家庭的负担。孩子培训压力变大,没有多余的时间自己安排,每天都从这个培训班奔赴另一个培训班,家长既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又要花费时间、精力接送,其实也压力慢慢。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内外教育领域的内卷得到一定降温,但这种形式的内卷消退,主要靠的是外力,大多数家长和家庭的内心还是不安,反倒担心这段“休战”时间被别人追上,
想要破解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想要减轻孩子和家庭的负担,根本办法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只要不去盲目攀比,不去跟风随大流,“剧场效应”在自己身上自然就会消散,要理性分析孩子的教育需求和特点,学会和自己比,不需要什么课程都去学,不需要什么东西都去和别人比。相反,要发现和肯定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和适当培训,既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又能让他学到东西,家长自己也不累,
2、知道什么是教育剧场效应吗?
中考早就结束,高考明天也将结束。前几天读到的剧场效应与当前的教育现状,比喻颇为恰当,所谓剧场效应指的是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当今的教育不也就是这样的“剧场效应”吗?本来大家都是按照规定时间上课,但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开始补课,有周六补课,有自修课补课,有取消非考试科目补课等等,家长为了比别人领先一步,不惜花费,有培训机构补课的,有把优秀教师请到家里家教补课的,
目前的补课不仅仅在小学、初中、高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各种“领先”教育,更有甚者,还有胎教、孕前教育。结果是学生厌学、体质下降,教师累死,当然也不乏家教老师成为“小康”,尽管他们赚的是辛苦钱,如此狂补、恶补能怪学校、家长、学生吗?显然不能。我不补课,那就意味着人家比我多学习、早学习,同样的知识,人家比我熟练,考得就比我好,
目前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比熟练。于是剧场效应就来了,无论家庭贫困富有,为了孩子,即使倾囊而出,也要补课、也要家教、也要培训,日前听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习也比较自觉,但是一向感冒参加各类家教、培训,完全靠着自我的努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参加某学科的竞赛中两次获得省二等奖,但是却没有资格获得211或者985高校自主招生最低分数线直接录取的资格(大概要一等奖才有资格),本来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但是由于对自主招生的考试有逆反心理,相信自己用“裸考”取胜,结果名落孙山,
这个案例或许从侧面说明家教、培训的作用有多重要。如此狂补、恶补效果显然对成绩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样的狂补、恶补对学生的成长却是弊大于利,身体素质下降不说、近视率上升不说、学生厌学不说,身心健康影响不说,关键是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受到束缚。大量“炒冷饭”式的练习收获的仅仅是“熟练”,虽然我们说熟能生巧,但是我们“炒冷饭”式的练习,何来生巧的可能,
那么既然教育上的“剧场效应”带来如此多的负面作用,我们该如何杜绝呢?教育部门对这个现象是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出台了种种措施,如减轻学生负担、限制补课、限制家教、规范培训机构、倡导素质教育、开展拓展性课程教育的生态化,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用人单位不再唯学历而是,社会分配没有如此巨大差异,就业竞争没有“亚历山大”,和谐社会之风劲吹,那么教育生态化则成矣。
3、“剧场效应”下的教育还有未来吗?你怎么看?
剧场效应和以前中国的粗放式成长是相类似的,但是教育肯定有未来的,只不过当大家都站起来看戏了,这样的粗放式提分的方法就要改变成知识型提分了,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再怎么加长时间,也只是有24小时而已,我家乡的重点高中,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是两周休息一周,当其他高中一周一休息的时候,现在这所高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月休息一天的模式。
一学期休息两天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高三年级,两次期中考试,就算两次期末考试吧,一个高三学年休息四天,就这样了。估计应该是时间极限了吧,不可能高三学年一年不休,因此就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向来了。找更好的老师,讲更精准的知识,用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的效率大增。我国的乒乓球独霸世界,之前就是靠着不断的增加练习时长,
后来一位教练说,一天只有24小时,那么24小时之后呢?所以从粗放型到精准型必要的转变。那么就是对课堂提高了要求,一个老师的好坏,那可真是有着致命影响的,很多成人都经历过,哪一科学习好,往往是遇见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趣味性和知识型。逻辑性和画面性,本源理解和分类区别,使很多学生对此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此效率方面就成为了重要,
那么如何看书才是最快的呢?答--用心读。这个就是你用心读书读进去,就好,只要老师讲解很好,提升了兴趣,那么时间的利用就上来了,曾经一个同学因为对英语兴趣很好,就能利用上午40分钟的课间,背一篇英语课文,只是利用每次10分钟课间的时间。笔者也因为喜欢语文哲学,在二十分钟的可见,抄了《春江花月夜》并只是利用课间读,读。
4、如何看待小学低年级里的剧场效应?各位家长都希望赶学习进度吗?
谢谢邀请!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个人觉得需要根据自己的孩子来制定具体的计划才能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的,以我身边的一个家长的孩子为例。这个学习这个孩子升了三年级,班里的家长都非常焦虑,都抢着报各种各种的补习班,自己在家也不断地逼着孩子去提前学习或者额外学习更多的知识,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增加阅读量,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知识。
在揠苗助长的攻势下,孩子不仅仅对课外的知识都未能掌握,对课内的知识也一知半解,这次月考成绩跌入了谷底。父母更加的是焦虑,在我跟孩子的交谈后才发现,原来家长让孩子学习了很多超前的知识,导致他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课内的知识记得不牢,回到学校老师发现了跟不上,对孩子又是一顿的批评,在家和学校都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得到的却是失望的结果。
孩子自然而然成绩下滑,同时自信备受打击,我建议孩子家长不去考虑比其他家长做什么,先砍掉课外的补习班,专心地学习好课内的知识,好好消化老师的内容。周六日有空再去图书馆,去博物馆,或者在家看书,这样的方式慢慢调整孩子的心态。让孩子重拾信心,家长希望孩子赶进度的原因,一般都是为了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面,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课外的时间,可是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智力以及综合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有点孩子课内课外都得心应手,有些孩子去连最基本的课内知识都学不过来,家长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情况去来计划和安排。如果自己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那么扎扎实实打基础,学好课内的知识为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逐渐增加课外的知识。如果本来,你的孩子就是比较聪明的,学习属于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逐渐地加大课外的知识,让孩子更加地涉猎广泛。但是我觉得既然孩子有时间有能力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就不必要超前学习赶进度,而是需要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更加重要。学校的学习自然会有老师来讲解和教授,如果家长把孩子学有余力的时间还是用来学习书本的知识,那就是太浪费时间了,不值得。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最知道孩子的情况的其实是自己父母,
5、对于现在高中教育的剧场效应您怎么看?最早站起来的成为了名校,是否影响了教育生态?
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一派胡言!高中教育的“剧场效应”?要我看,所谓高中教育的“剧场效应”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引人深思!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一文中,作者以“剧场效应”比喻当前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某些学校牺牲学生休息时间,安排早晚自习、安排周六日补课,把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从而提升学校的排名,结果引来其他学校争相效仿,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校都增加了课程,学生增加了负担,学校的排名却没有提升。文章原文得到的结论是(本段内容摘自《引人深思!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原文):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
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文章说的有一点很对,学校把老师、学生、家长折腾了一圈,结果排名没有变化,做的全是“无用功”,于是很多人开始批评学校:白费劲瞎折腾。
那么学校做的是不是“无用功”呢各位?不是这样啊各位朋友,尤其是各位家长朋友,没有错,您孩子学校的总体排名在您的县市区是没有变化,但是孩子们学到的内容是不是增加了?教学效率是不是提升了?老话说,横向比较看差距,纵向比较看成绩。横向比较您的孩子跟其他班其他学校的孩子排名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呢?现在孩子的成绩是不是有比之前好得多?同一套试卷,您的觉得孩子每天学习8个小时去考试分数高还是每天学习10个小时分数高?每周上五天课成绩好还是每周6天课成绩好?答案不用我说您就能想明白吧,
再回头说,排名虽然没变化但是分数提高了,是不是学校加课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功效?在《引人深思!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一文中,还提到:补习班,也成为中国当今每个阶段学生的“必修课”,补习班从何时起如此盛行,又为何会引发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剧场效应”就是最直接的答案。把补习班说成是洪水猛兽,说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
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从读小学被教育到现在我身处教育行业,二十多年的时间,我经历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大小不计其数,补习班质量确实良莠不齐。但是我还真没见过“一票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的补习班,补习班跟学校有本质的不同,补习班是企业是商家,他的目的就是盈利,就是挣钱,学生家长就是他的顾客,除非补习班的老师想赔死自己,否则他又怎么会把家长往外推呢,怎么可能出现“一票难求、牛气哄哄”的情况呢?不知道文章作者如此仇恨补习班的目的何在?居心何在?说完了补习班,文章又开始“吐槽”作业多,说作业多也是剧场效应早成的恶果,
文章原文说: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看完了这句话,这句话大家觉得可笑吗?“作业写多了,但是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在写了一大堆看似有理有据实则荒谬可笑的观点之后,文章作者又把问题说到了排名上。
对,排名没变化,但是孩子学到脑子里的知识是不是增加了?孩子的知识增加了排名却没变化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所有孩子的水平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大家都从青铜上升到王者,排名虽然没变化但是我们国家整体的水平提升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巨大进步啊!文章原文还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
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文章给我们描述了一副多么美妙的画卷啊:作业少放学早、掏鸟窝跳皮筋、交友发呆读书写诗,哇,这幅画我想想就醉了,真美妙啊......我是九零后,我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孩子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
可我的父母都是七零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他们上学的时候。文章中的那些话骗得了现在的孩子骗得了我可是骗不了我的爸妈,我父母出生农村,我从来没有听过我的父母给我讲他们的童年趣事,相反,更多的,我听到的是那会家里穷,天不亮就要起床割草喂猪喂牛喂羊,然后给要干农活的家长做饭,做完饭要去上学,放了学继续割草喂牛喂羊,忙活完家里的一切活计才能写作业。
很多时候作业写到一半就累得睡着了......好像现实并不是那么美好啊?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是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
这样的学校并不贵,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也许,这未来即将到来。我也希望有这样一所学校,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快快乐乐的度过童年,同时我也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学校,而且这样的学校在将来会是主流。可我更相信现在还不是这样的学校出现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我们现在就可以成立这样的学校,用轻松加快乐的方式教育孩子们,
因为玩物丧志,能够做到自己主动学习的孩子有多少?不给他们点压力学习全靠自觉?可能吗?现在让孩子们每天掏掏鸟窝摸摸鱼开开心心的,以后呢?等孩子长大了也继续摸鱼?摸一辈子鱼?目前情况下,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国民素质都不允许我们用轻松加快乐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在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为了未来的孩子们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我愿意像先辈学习奉献自己的一切,
而且,我还相信现在正在高中求学埋头苦读的弟弟妹妹们比我更愿意为他们的弟弟妹妹去努力奋斗,当然可能现在他们还不懂。但直觉告诉我,再过两年,他们会比我更青春更热血!写在后面:说实话,在今天之前我还真的不太了解什么是“剧场效应下的高考”,之前只是听说,没有深入的了解,看到篇文章的题目,才稍微的了解了下。从看完《引人深思!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有没有未来》这篇文章到写下《剧场效应下的高中教育?一派胡言!》,我的情绪始终相当激动,几次都想骂娘,
现在中小学的孩子确实压力很大,学生与学校和家长的矛盾很深,但是学校和家长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为了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而且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他们青春活泼但也敏感细腻,他们的三观还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无法从纷杂的信息中分清哪些是苦口良药哪些是糖衣炮弹,从家长、学校、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所有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对孩子们进行的积极地引导,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减轻负担提升成绩。
6、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剧场效应”下的教育该怎么破题?
救救教师,救救教育——应试教育下的疯狂作业和如潮补课,该结束了,眼下的中国教育,确实有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我觉得可能是中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突出表现。究其根源,肯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学校、教师及社会的无奈选择,先说疯狂的作业。要不要做作业?没人说不能有作业,
作业,是学习的必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就不能没有作业,是学生,就不可能不做作业,但作业,现在成了学校、学生、家长及教育的突出问题,年年喊、月月喊减轻学生负担,减少作业量,但至今没有减下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布置什么作业?仁者见仁,可能教育界也不一定有统一的观点,这要看做作业的内容和目的。
为了巩固知识点,可以读、写知识点,而且可以读写多次,一次肯定是不行不,尤其是小学生,我小时,一个字写二行最多。我觉得也适量,但有些小学生作业,一个字写一篇,就太多了。纯粹量的增加,没有必要,作业可以是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我听一个学者说他在美国小学上学的孩子,一次老师布置了的一个作业是谈谈你所在国家的饮食文化,这叫中国小学生可能无法回答,
中国的小学生知道面皮、面条,但叫他说饮食文化就太空太大。但他的孩子从网上搜集资料写了一篇论文,布置多少作业?中国的学生作业多,是由于内容多。现在中国小学的授课内容,有些是以前中学的,或在国外是中学的,中学的内容有些大学的,或在国外是大学的。中国的学生在国外考试,普遍很好,为什么内容多,因为中考、高考考的广,考的多,考的深。
老师就布置的多、广、深,老师喜欢多布置吗?老师要职称,老师要生存。其实老师很讨厌这么多作业,结论:说了半天,都是中考、高考惹的祸,都是升学率惹的祸。中考、高考是方向:你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老师就布置什么,这就是作业多的原因,别再骂老师了,作业多的根源不在老师。小学生地铁上写作业再说如潮的补课,
说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迎忍而解了。在现有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于是校外培训机构及校外补课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这类校外培训机构,最有代表性的有艺术类和文化类。艺术类只所以红火,是因为中考有艺术体育类加分项;文化类红火是由于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如学习差的学生和需要提高的学生,
学习跟不上,老师批评,家长怕掉队,赶紧找人补,有的找老师补,但老师不能名正言顺补,而且校内老师精力有限,补习的人数有限,于是校外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结论:取消体育文艺类特长加分,改革中考高考体制,补课就会失去存在或大量存在的土壤,补习班,苦了谁?最后说尴尬的教师。只所以说尴尬,是因为作业也好,补课也好,都与教师绕不开,
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家长总说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社会也将老师放到前台,接受家长和社会的“批判”。但凭心而论,老师想布置很多作业吗?肯定不是,以前的老师怎么不布置这么多的作业?如果你是老师,每天要批改好几个班的作业,你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老师没有办法,老师要生存,老师要工作,老师要职称。关于补课,老师也处于“风口浪尖”,
最早的补课是从校内老师开始的,现在也有,将来也不会断绝。但一提到教师补课,社会则千夫所指,凭心而论,大部分教师是好的,绝对不会大量存在课上不讲课下补课的现象。即使有些老师补课,也是利用业余时间,或给同学、老乡、朋友的孩子补课,一般也无偿,有时对方送点“土特产”而己或吃顿饭,这样的补课,老师内心也是不得己的,没有当过老师的人很难体会给学习尤其是对差生补课的辛苦。
我们反对少数老师热衷于补课挣钱,但这确实与多数老师没有关系,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下班补课。背着孩止批改作业,她情愿吗总结: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其根本危害是重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不重视品行,知识可以靠疯狂作业和补课完成,那培养人只有知识吗?教育只重视知识吗?要“破题”,可以从局部解决问题,如对作业精简,尽量在学校完成等,补课方面,可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管理,对热衷于课外补课的老师予以处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但要根本解决问题,简单的行政管理肯定不行的,那样只能解决“表面”,只能使补课“转入地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