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性”的定义及道德修养的方法两个方面。我的观点认为人性有的善,有的恶,接着,我们讨论孟子的“性善论”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先来讨论,“性善论”中的“性”是什么,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
1、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异同如何分析?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以提出“性善”论,是因为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对家与国高度负责担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阳性学说。如果孟子提倡“性恶”论,还怎么能激发人性正能量呢?荀子是道家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地位次于老子,只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道家倡导出世修生养性的,把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等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
2、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相信或者坚持着性善论,至少面子上,嘴上。这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做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误解曲解者有之,那么要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这几方面来做简单的解释,并非全然正确,只是为好学者,提供一点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向。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性善论”中的“性”是什么?是人性?还是天性?我们回归文本,看看孟子怎么说,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第一个性,其实就是一种事实描述,可以说是事物的本性,但是孟子接着说“君子不谓性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面说的那些都可以被称为“性”,只是君子不把他们称为“性”而已,那么君子把什么称为“性”呢?我们都知道,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在《中庸》开篇中就说到“天命谓之性”,孟子坚信并继承了这种思想,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儒家内圣功夫学,即尽心到知性,进而到知天。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在这里面做了发展理解,并不是说人到了五十就会知道天命,而是经过五十年不断的修养自身,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拥有大智慧的境界,
换句话说,到那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性善论”了。接着,我们讨论孟子的“性善论”到底是什么?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出处。但是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孟子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什么?我们突然知道一个孩子掉进井里了,最初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一个小孩,是我们的同类,现在有生命危险,我们需要去救,应该去救,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至于说,我们把这种救人的想法付诸行动了与否,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种心理活动中,人都是或者大多数人都是想救人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善”,或者说是天性善,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把他做了一个命题拿来研究讨论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真理来使用的。换句话说孟子不是在讨论性为啥是善的,而是在告诉人们,人是否有善性存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再讨论,为什么要把善看做性,以及这样又怎么样怎样的好处?由此可以知道孟子“性善”的全部内在逻辑:承认人皆有善性,人应当在有限生命中不断培养这种“善性”,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到最后知天命,方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样呀!这个过程就是“人弘道”的过程,也是逐渐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3、“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性”的定义及道德修养的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孟子认为不是人生来具有的所有本能都是性,如口、目、耳、鼻和四肢的感官功能是人的天性,“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只有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植根于人心的“四端”才成为性,即人的道德属性才可称为性,
荀子则把人性理解为生而固有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在荀子思维中,生理需求就是人的本性,人性生来好利多欲,道德善性是后天培养的。这与孟子的认识截然相反,其次,在道德修养方法方面,由于孟子和荀子对于性的不同定义,直接导致了道德修养方法的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恶的产生是由于被利欲蒙蔽了本心,因而,人生首要的任务是涵养道德、修身养性,以“求其放心”。孟子以“扩充”的路径诉诸于“良心”、“内省”,把自身固有的“善端”找回来,也就是“养气”的过程,而在荀子思想中,“性”生来就恶,若顺其发展泛滥,就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暴虐等,而辞让、忠信、礼义等道德行为和伦理尺度都是后天人为的,因而,只能通过后天的教化使人性向善。
4、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变发展,”性恶论”与”性善论”会比较平衡吗?
这个问题争论至小有几千年了,并非人善兽恶,兽有猛兽,有善兽,虎狼熊狮为恶猛兽,牛羊猪兔为善兽,可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什么都不可一概而论,只言大体罢了。孺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询子派则讲人之初性本恶,两家的结论却相同,都重视后天教育。后天教育自然很重要,所有正派宗教都在教人行善,有时收效甚大,还真的有许多人改邪归正的。
但是,佛菩萨超渡众生,只渡有缘之人,谁无缘呢?那些罪孽深重、魔性根深的人,他不登佛舟,又如何渡得了?话说回来,是根器问题,道分阴阳,人有善恶,能接受后天教育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虽曾经有过一时之暴戾,他灵魂深处还是善根很重的。还有一种毫无善根的人,无论如何,甚至二进宫八进宫的坐牢都不会改过,对这种人实属无耐,
就大多数人而言,多为善恶复合性,而且善心大于恶心。这就是人有两面乃致多面性,以善恶阴为本,衍生出七情六欲,由于这些东西的支配,才演绎了历史上诸多的是是非非,才使天下有了这么多的故事,为扶善抑恶,古今多少仁人志士奔波传扬,孔夫子之克己复礼即是最好的典范,有人说,人初生如白纸,洁白无瑕,其实也不尽然。他若无自私,也就不能生存,
这点大家都懂。就是各派修行者,也是先修好自身,才能做好其它事,以道而论,阴阳善恶是并存的,就像左右,你把右边砍去,余下的东西又存在一个新的右面,把所有的右面去干净,左面也不存在了。这就是阴陽其存的道理,这就是道,再大的神通也改变不了,所以教育也是扬善抑恶,鼓励、发扬善识,使整个世界和谐、平安。谢邀!,
5、“性恶论”重视制约与监督,是否比“性善论”重视自律,更符合“自私是人类的本能”?
我的观点认为人性有的善,有的恶。而决是人性善恶的根原可能与人类基因有关,有的天生性善,后天环境再坏却能保持本性不变:而有的天生凶残性恶,尽管后天生活环境不错,往往还是滋生事端。当然,天生性恶,如后天生活环境有利成长,管教严格,与好苗子长期在一起生活学习,也有长大后变好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6、你相信“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学派创始人——先师孔子,世称“孔圣人”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见性善论的影子,孔子及孟子主张“仁”,仁者,大善也,依然相信“人性本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