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与无我实际就是物与我的关系,有我则我是主体,来观察物的存在状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凡物皆着我之色彩,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中心去观物像,在物中也可以有“我”的身影,“我”的气息,我的色彩,”若是有我无我之间,还有“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1、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谢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意,常规的区分方法是查看这一句是否有主体,也就是“我”或者“某个人”,并且所描写的事物带有明显的情感,比如爱,恨,愁,怨等等。如果存在主体,并且事物带有感情,那么就是有我之境,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个主体显然是作者本人,而那个“血”字和“哀”字又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那么,这一句就是有我之境。比如杜公《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及其原型——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算得上是客观的风景描述,若论情感色彩,仅仅是山水本身的雄旷气势,这就是无我之意。同样,杜公《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泪,一个惊心,或许是拟人,总是作者赋与了花鸟以情感,
那么,按王静安先生的话说,这就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因为作者的悲伤,所以在作者眼里,花鸟也变得哀愁起来,而李白《秋浦歌》里有一句“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同样也是把没有明确情感的猿声定位成精准的悲伤之意,而且强行地和年华老去结合起来。这就是有我之境,显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可能存在质疑的结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最大的区别不是有没有主体,而是所描写的事情有没有被作者赋与情感。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未必正确的论断,所有纯粹写景,写事的诗句,都可以是无我之境,比如“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应当是无我,而“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却带有一丝清新之意,所以可以纳入有我之境。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同样一个事物,比如梅花,那么纯粹写景就是无我,比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如果带有个人情感,就是有我,比如“零落香如故”,
同样是花和鸟,杜甫心情悲伤的时候是“溅泪”和“惊心”,可是当杜甫自信的时候却是“春来花鸟莫深愁”。高兴的时候“花径不曾缘客扫”,痛苦的时候“花近高楼近客心”,如果是写实,还有“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若是有我无我之间,还有“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显然是有我,而“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便更倾向于无我,
2、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一生成就斐然,是北大文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他对于诗文的境界有很独到的见解,都记录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里。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主要是说的他对宋词所体现的境界而做的说明,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看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凡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实际就是物与我的关系,有我则我是主体,来观察物的存在状态。无我则是以物为主体,而我则与物之间形成了化境,此种境界类似于佛教禅宗所讲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有我便是我执,我相,把“我”当成了一个固定必然存在的物质现象,从而便在三界六道里轮回不止,
无我便是破了我执,我相。证得了万法皆空,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想选择一个衣钵传人,便让弟子们各做一首偈语来展示自己的修行成果。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有我之境,而慧能也做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我之境,
3、为何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如何理解?
王国维在说有我之境时举了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举了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句子来说明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中心去观物像,在物中也可以有“我”的身影,“我”的气息,我的色彩,而他的无我之境,则是以物去观其物。没有我住在其中,也不知何者为我,
\
4、“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