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这是民间盛传的俗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还适合当今社会吗,棍棒底下出孝子,走出那个时代,在今天完全不合时宜了,教这个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拿着小棍在指教,与棍棒底下出孝子有某种“契合”。
1、棍棒出孝子到底行不行?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特定时代有一点道理,反应了那个年代的人文特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表象。教这个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拿着小棍在指教,与棍棒底下出孝子有某种“契合”,可见教最早的意思是训教警告,重点还不是引导和启蒙拓知。在血亲社会早期,还没有法律,家教就是第一道防止犯错或者说犯罪的闸门,所以有家法一说,教子严厉带有体罚特征,也是有其历史根由的。
那时的家规族规,具有法律的雏形,后来有了法律,其中牵扯家族比重不小,如连坐株连,都是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支持”,因为一人不仁不孝无法无天(没管教好),不仅个人不成人,还可能株连家族甚至四邻。所以这里的棍棒,也可以理解为家规家法以及文化复制;这个语境下的孝子,不仅是孝顺,更重要的意义是听话顺从,是没有叛逆意识的旧文化的跪接者,而不是反思更新者,
因此,棍棒底下出孝子,走出那个时代,在今天完全不合时宜了。在一个法律逐步健全的社会,家教应该更温和而不是严厉,况且体罚也违背了法规,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教育虽然依旧有警示警告的含义,但更多的是拓展知识,启发引导创新思维,而不是培养旧文化的听话“木偶”。如今,这句话没有实际意义,只具有对旧教育文化的一个观摩而已,
2、为什么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是错误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这是民间盛传的俗句。很多人只是理解了它表面的意思?却没有结合不同阶段孩子教育的具体情况,一味盲目地模拜和滥用,效果往往恰如其反?今时已不同往日?在古时盛行的绝对尊卑和师长制度,棍棒教育还是比较盛行?但在今天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动辄就棍棒相加是有效教育方法?让孩子因害怕肉体伤害而妥协的教育方法,后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改错?到头来只会滋生自卑、怨恨和反抗。
现在的孩子发育较早、智商也较高?在孩子面前树威严和立规矩不可或缺,但耐心正确的说教和诱导才是教育的主轴,在孩子还小、蒙懂、无知捣蛋的时候偶尔使用一下棍棒还是可以?一旦他们形成相应的理解能力(悟性)后,棍棒的使用需慎之又慎?社会上众多孩子的叛逆、与家庭决裂或报复老师、家长等例子。其诱因应该引起社会、家长和老师的反思?,
3、“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还适合当今社会吗?
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孝子:对父母孝顺的儿子(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还适合当今社会吗?答:应区分对待,孩子婴幼儿童时适合,孩子青春期以后不适合。不过需要澄清的是,“棍棒”太过粗暴,属于家暴范畴,我想一般的打一打、揍一揍孩子不能让孩子受伤是有必要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因为婴幼儿童记忆力不够好,是非还不能具体分辨,而肌肤之痛能够让孩子明确知道是非好坏,然后短期内不再冒犯,并养成好习惯,
4、小时候,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你怎么看?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阖家欢乐团聚的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十岁那年春节!也是初一的那天非常冷,我们小伙伴们穿着新衣服新鞋,吃着好吃的零食,坐在门口一堆木头上互相吹牛逼,一个个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的快乐气氛里。我和俩个弟弟突然看见我父亲笑呵呵冲我们招手,我以为父亲又给我们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我们欢快的跑回家里,父亲却把我们哥三个弄到仓房中,并叫我们站成一排,然后问我们说:谁把客人送的一条烟偷走了?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所长就对父亲说:爸爸!我没拿那条烟,我不知道谁拿了,
父亲一连问我们哥三个三遍,都说没拿。父亲对我说:你把手伸出来,我只是看见父亲的一只胳膊一直藏在背后,等我伸出手的那一刻,我立刻就傻了,原来父亲的手里多了一把钳子,一下就夹住我的食指。然后厉声问我:到底拿没拿烟?我疼的受不了,哭着说:爸!轻点,我真的没拿烟,可是父亲越来越加重了夹手指的劲头,疼的我蹦高高哭喊着:爸爸!我没拿烟啊!我不知道?大概夹了我五分钟左右,他一看我都疼的那样了,又哭又蹦跶的情景!觉得真不是我干的事。
转头开始夹我四弟!这王八蛋可坑苦了我,一看要夹他手指头了,连忙说:爸!别夹我,烟是我拿的,父亲说:在哪里?赶紧拿出来。我四弟不一会儿就拿着一条烟回来了,父亲看看烟又看看吧们哥三个,然后说:好了,没事了去玩吧,可把我气坏了,狠狠瞪着我四弟说:你咋不早说啊?省的我挨夹,你等一会儿看我咋收拾你。这家伙一溜烟跑没影了,我整整哭了一上午,委屈极了,大过年的夹我手指头,一边哭一边看自己有些红肿的手指,钻心的疼,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啊!心里无比的痛恨父亲!逼老头,咋这么狠啊?你等我长大以后,看谁厉害,
从小到大我是挨打最多的倒霉蛋,只要我这俩混蛋弟弟惹事儿,第一个挨收拾的就是我,即使不是我的错,我也脱不了干系。父亲打完我从不会哄我,还叫我立刻滚蛋,这样的情况一直沿续着我参加工作以后,受伤的我只能自己添伤口自我安慰。父亲经常在我们面前炫耀:还是我老儿子好,将来还是我老儿子给我养老,我听了就气不打一处来,白了我父亲一眼说:哼,还指你老儿子养老,不知道以后会什么样子啊?如果你让我给你养老的话,我也不嫌弃。
父亲听了不屑一顾对我说:啥?指你给我养老,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你不把我气死就算孝敬我啦!后来发生的事情真令人难以置信?当我们兄弟陆陆续续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为了生活,我们兄弟天各一方,除了每年的春节回家看望父母才能团聚在一起,那样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了,我心里很清楚,自从父亲做生意之后,关心最多的还是他老儿子,哥哥姐姐也是,对我和四弟却很少过问,即使我们在外面再艰难,也没人关心。
但是我从不嫉妒,谁让我们没那个福气啊!我搬到这个城市的第一年时,父亲来我们家只有一次,也没在我们家吃饭,非常嫌弃我们,尽管如此!我还是尽一个儿子的职责,把他送上火车,那一刻我的心好痛好无奈!大概是我继母去世后二年吧,也是春节期间,我坐在家里看电视!远在家乡的侄子给我打电话拜年,然后对我说他爷爷想我天天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就与父亲通电话才知道他想到我家养老。
我安慰父亲说:爸!别哭了,来我家吧,我给你养老,然后我又给在北京的四弟打电话约好一起回家接父亲!从家里出来五六年的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贯耀武扬威的父亲怎么会到我家养老?我和四弟回家后才知道一切情况,已经卧床不能自理的父亲,到了没人理的地步,唉!人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我心中还是希望父亲到我家来,在我小时候就有这种想法!那时候他那么狂,请他来都不会来的,
以前对父亲的一些怨恨早就消失殆尽,看到苍老的父亲,我觉得老了很可怜也很无奈!每年的春节我都会想念父亲!回忆儿时种种不幸遭遇,我也是在父亲的棍棒之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经常惹事生非,也经常气的我父亲咬牙切齿对我说:你要是大牛大马我非把你宰了吃肉。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们都很听话,唯有我天不怕地不怕,现在回忆往事挺怀念啊!可是父母早已去天国旅游,再也回不来了,再也打不着我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和容貌!好想念,
5、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对现在的社会还能起作用吗?
我看到有评论说“流传千年的古话,怎么会错呢”,抱着这种态度,就已经大错特错了。因为看待一个事物,从来不会从两面观察,也不会用辩证思维,就跟单细胞似的,如果仅从存在的时间,就能判断一个事物价值的话,那我们人类都应该“进化”成蟑螂、鳄鱼,或者其他什么动物都行。因为这些动物存在的时间也比人类久远多了,必然也有它的价值,不是吗?“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说法一听就太绝对了,身边随便就能找出可以印证的例子,但是想找出反驳的例子也太容易了,
有的会当场反抗,比如跳个楼;有的成年后,和父母老死不相往来。别为了说服自己就装瞎,对另一种情况视而不见,拿个别案例以偏概全,不是傻就是有私心。我个人对这种论调很反感,经常说这种“老话”的人,透露着一股腐朽之气,骨子里就认同封建社会的奴化教育,不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做兽,认为孩子需要驯化,需要对我“孝顺”,否认生孩子干嘛呢?“孝”这个字眼,给我感官也是类似的,但若换成“感恩”,就会立刻觉得舒爽多了,
为什么?因为“孝”是以下对上的,而“感恩”是平等的。说白了,就是看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地位,是平视,还是俯视,当然,我反感的是这句话本身的论调,以及不分就里打孩子的行为。但并不是否认父母的权威性,让孩子明白道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问青红皂白,只是想通过打来管教不听话孩子的行为,肯定是过时落伍的,我们自己在工作的场合,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没本事的领导,只会让员工“怕”;有本事的领导,让员工心悦诚服的“信”。
这个道理放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啊,打骂孩子只不过是让孩子觉得害怕,我现在武力上比不过你,所以只能闭嘴,这只屈服于父母的权威,而不是真正的信服于父母的权威。这样的教育有用吗?不能说完全没用吧,孩子成长还会遇到很多外因,也可能在外因的影响下,最终还是理解了教育的意图,不过这对孩子来说,未免太曲折了,再加上还完全有可能一辈子也悟不出来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