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真的做过东坡肉吗,东坡肉跟苏东坡有关系么

我的意思是苏东坡发明的猪肉做法,跟现在的东坡肉完全不一样,没有一毛钱关系。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我书架上有一些唐宋食谱,包括唐朝残缺不全的《烧尾宴食账》、宋朝残缺不全的《玉食批》,以及完整保留的《山家清供》、《山家清事》、《浦江吴氏中馈录》,还有虽非专门食谱,但内容条目中涉及不少饮食的唐宋笔记,例如浩瀚巨著《太平广记》、志怪小说集《夷坚志》、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庒绰的《鸡肋编》,岳珂的《桯史》,周煇的《轻波杂志》,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以上种种文献当中,无一不含猪肉食谱。

1、有人说唐宋时期,国人的菜谱中很少见猪肉,对此你怎么看?苏轼真的做过东坡肉吗?

恰恰相反,唐宋菜谱中出现最多最频繁的肉类食材,就是猪肉。题主很可能读了苏东坡的《黄州词》,什么“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就误以为宋朝人不懂得吃猪肉,或者不喜欢吃猪肉,事实上,苏东坡说的是黄州人不擅长烹调猪肉,故此不喜欢吃猪肉,故此猪肉很便宜。他可没有说其他地方的宋朝人不喜欢吃猪肉,我书架上有一些唐宋食谱,包括唐朝残缺不全的《烧尾宴食账》、宋朝残缺不全的《玉食批》,以及完整保留的《山家清供》、《山家清事》、《浦江吴氏中馈录》,还有虽非专门食谱,但内容条目中涉及不少饮食的唐宋笔记,例如浩瀚巨著《太平广记》、志怪小说集《夷坚志》、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庒绰的《鸡肋编》,岳珂的《桯史》,周煇的《轻波杂志》,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以上种种文献当中,无一不含猪肉食谱。

姑且列举唐宋时期比较常见的几种猪肉料理:一、五生盘:猪、牛、羊、熊、鹿,五种动物的里脊肉,漂洗干净,切成细丝,蘸料生吃,这是唐朝的一道菜。二、算条巴子:猪肉切细条,拌匀作料,风干,蒸熟,这是宋朝的一道菜。三、烧猪肉:猪后腿肉,拌匀作料,隔水蒸熟,然后加料红烧,这也是宋朝的一道菜。四、烤猪肉:具体做法不明,按黄庭坚日记,北宋相国寺一个不守戒律的僧人慧明最擅长烤猪肉,驰名开封,

五、灌浆馒头:即灌汤包子(宋朝所说馒头即所说包子),猪皮冻为浆,猪肉为馅儿。六、川炒猪肉: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道川菜,用麻椒炒猪肉,当时尚无辣椒,辣椒要到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康乾时期才成为食材。两宋三百年,肉类中消费最多的就是猪肉,当时羊肉很贵,牛肉受管制,唯独猪肉最普及。《东京梦华录》有载,北宋开封极盛时期,每天能宰杀掉上万头猪,

又据宋人笔记《青琐高议》记载,北宋宰相张齐贤食量过人,最喜欢吃肥猪肉,一顿能吃好几斤。又据《宋会要辑稿》,北宋熙宁十年,御膳房总共用掉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苏东坡有没有做过东坡肉呢?正确答案是,他做过猪肉,但没做过东坡肉。我的意思是说,苏东坡发明的猪肉做法,跟现在的东坡肉完全不一样,没有一毛钱关系,

《苏轼文集》中唯一描述猪肉做法的作品是《蒸猪头颂》,全文极短:“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相对羊肉而言,猪肉在宋朝是低贱之物,所以东坡说“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穷苦老百姓倒不嫌猪肉低贱,可惜他们不懂窍门,好好的猪肉能做成烂泥块。

苏东坡懂得窍门:“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四个字概括,“小火慢烧”而已。小火慢烧蒸猪头,要有耐心,要舍得下工夫,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火候到了,猪头自然就软烂可口了,但是仅凭火候到家这一条诀窍就能把猪头做好吃吗?肯定不能。众所周知,猪头有浓重的脏器味儿,必须祛除,苏东坡是怎么祛除的呢?是在上锅之前用碱面搓洗?还是在出锅之后用酱料调制?抑或蒸之前先汆水,撇去腥沫,过水改刀?他没说。

我常常怀疑苏东坡是否真会烧菜,没错,他是美食家,他的《老饕赋》、《饮酒说》、《沙羊颂》、《蒸猪头颂》写得生动极了,漂亮极了,隔了千年再读,依然活色生香,但美食家未必是好厨子,能写美食的人未必能做美食。对于苏东坡的真实手艺,宋人叶梦得略有论述:“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不甚佳,饮者辙暴下,蜜水腐败者尔,尝一试之,后不复作,

在惠州作桂酒,尝问其二子迈、过,云亦一试之而止,大抵气味似屠苏酒,二子语及,亦自抚掌大笑。”(《避暑录话》卷上)苏东坡在黄州发明过蜜酒,试图用蜂蜜酿出美酒来,结果失败了,所酿的“美酒”让人一喝就拉稀;后来在惠州又发明桂酒,结果也失败了,他的儿子苏迈和苏过品尝过之后都说很难喝,跟药汤似的,据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东坡肉这道菜,应该是民国时代发明的,发明者可能是四川人,故此冠以苏东坡之名。

2、东坡肉跟苏东坡有关系么?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东坡肉是众所周知的一道名菜,以猪肉为主料,口味咸甜、香糯,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这道菜既以「东坡」为名,那么它与东坡先生有什么渊源呢?东坡肉在“八大菜系”的浙菜、川菜中都有,也存在于楚菜、鄂菜等菜系,但各地做法略有不同。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据考证,东坡肉是人们为纪念苏东坡所做,而并非苏东坡本人所创制。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他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其称之为「东坡四珍」,

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江苏徐州知州,刚上任不久便碰上了黄河决口。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成功保城,百姓们为了感谢他,纷纷杀猪宰羊相赠,廉洁的苏东坡如数收下后,亲自指点厨师将肉改刀烹制,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1080年,苏轼被贬官湖北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后,已变得心灰意冷,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了《食猪肉诗》中。1089年,苏轼到杭州任知州,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便率众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恢复旧观,杭州百姓很感谢苏轼,听说他最喜欢吃猪肉,就以猪肉相送。苏轼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红烧,再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人们亲切地称此为「东坡肉」,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相传,有奸臣到杭州来寻苏轼的把柄,在吃饭时发现了东坡肉这道菜,又得知家家菜馆都有东坡肉,就把杭州所有菜馆的菜单统统收集了一份。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