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延续,如果要说中美之间教育方式的最大不同,我看主要不同在于,美国是启发式教育,中国是灌输式教育,我认为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存在着所谓的差距,如果你一定要分出个高下,你得先成立个权威的教育鉴定机构,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别鉴定,是适应启发式教育。
1、美国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小孩子的?
没去过美国,但去过澳大利亚,都是教育理念前卫的国家,应该差不多。我侄子一家生活在西部澳洲,有一天我陪他去给12岁的女儿看牙。医生检查了牙,说孩子有四颗蛀牙,需要1000多元治疗费(澳洲的医疗保险不包括牙齿保健),我侄子立即让女儿写个欠条给他,说某某欠父亲多少多少钱,两年以后打工归还。澳洲年满14岁就可以打工赚钱,为以后离家做准备,
18岁搬离父母的住处,政府每周有生活补贴,跟父母生活就没有。所以澳洲父母都会赶孩子出去,不会留下啃老,在冬季的西澳珀斯,早晨有霜,但澳洲随处可见穿短裤上学的学生,还有赤脚走路的小宝宝。澳洲土著极少给宝宝买鞋子,认为那是巨大的浪费,套个袜子就算很关心宝宝了,他们的孩子都很结实,不会动不动感冒发烧进医院。
2、美国教育出色的原因有什么?
我的女儿叫米粒,米粒爸(即我老公)刚到美国的时候,还不到16岁,刚长起来的大个子,精瘦精瘦的。他放弃了天津最好的五所高中之一,万里迢迢,去美国读高中,他的妈妈(即米粒奶奶),一直觉得国内学得太辛苦,唯分数论,填鸭式教育不像欧美,提倡宽松、自由、快乐、平等于是尽管是普通工薪家庭,也硬是咬着牙把孩子送去了美国——反正公立中学是免学费的。
再说,公立学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米粒爸刚到美国,就发现被骗了!公立学校的老师并不太认真教,大部分只是糊弄事儿;学校里的90%以上学生是老黑、老墨,3点下学,就在街上混,抽烟喝酒泡妞吸大麻;动不动哪个女生不见了,就是被搞大了肚子,回家生孩子了,。,那个年代,国人普遍不知道,欧美公立中学系统只是满足基本需要,是给工人、农民、移民、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这里黑人白人同学的家长普遍不太重视教育,孩子从小整天就是看电视,傻玩儿(真是“快乐”了),很多孩子上高中了,家里都没有一个写字台、台灯,更没有什么书。
大部分公立中学学生的出路,要么是去普通州立大学,将来找份普通工作;要么是读两年社区大学,当个护士、秘书、修车技工;还有些高中毕业,直接去和父辈一起,继续当工人、农民、餐厅服务员,米粒爸尽管才16岁,也暗暗觉得这事不对劲儿。他在天津的市重点中学,成绩是中等偏下的;而在这个学校,闭着眼睛就能考全校第一,他和辅导员谈了谈,往前面数十来届,这个学校都没有人去过顶尖大学。
最关键的是,因为公立中学受美国政府拨款,留学生的签证在公立中学只能读一年,之后也只能转学或回国(现在的美高中介早就不把学生送去公立中学了,那个年代信息太不透明),他想转学去几个街区以外的私立中学,因为私立中学才能提供精英教育,才有可能去顶尖大学;可私立中学的学费令人咂舌,3、4万美金一年,是他家绝不可能承受的。
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试试怎么知道呢!),直接坐公交车去私立中学,找到教导主任,陈述他的优势和长处(成绩在公立学校年级第一、体育健将、学生会干部、编程达人,初三就自己做了个网站),恳求人家给他一份奖学金,那个年代中国留学生非常少见(现在这伎俩肯定不成了),居然人家被他的勇气打动,允许他旁听一学期课,如果特别优秀,就破例给他奖学金。
入学后,他马上发现,这两个学校,尽管只隔了几条街区,却真是天壤之别!第一个体会是,老师要求非常高,不像公立中学的老师那样,满嘴都是“你真棒”了,学业压力非常大,管理非常严格,作业、论文到凌晨都写不完,他的同学们几乎每天也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几乎所有同学放了学,都背着书包、扛着乐器、抱着练习册,一个个地赶场上补习班,
据统计,美国私立高中90%以上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体验了美国精英高中教育才知道,西方的“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第二个体会是,同学们的穿着、谈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医生、律师、企业家,甚至还有本市市长的女儿,和参议员(senator)的儿子,之前公立学校的同学,很多人放了学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电视,甚至有些人沉溺于性、酒精和毒品;而现在私立学校的同学,想考顶级商学院的,必读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有的尽管只是个高中生就去了高盛实习;想考顶级艺术学院的,家里出钱,开个人艺术展和音乐会;想做下一个扎克伯格、乔布斯的,已经创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月靠广告流量能赚几百美金;想当作家,搞文学创作的,别问,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了之前公立学校的同学,一到暑假,要么跟家里看电视,要么跟同学打游戏,要么组乐队搞嘻哈,最懂事的就去麦当劳打个工,帮邻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babysitter)赚点零花钱。
而私立学校的同学们,暑假都做什么呢?有的去哈佛耶鲁、剑桥牛津、斯坦福修暑假学期;有的去埃塞俄比亚和不丹做志愿者;有的去新几内亚考察动植物和栖息地;有的去新西兰的观星小镇观测天文很牛吧?这可全是银子啊!后来,米粒爸私立学校的同学,有的去了斯坦福、宾大,有的去了康奈尔、布朗,中等成绩的能去个USC,UCLA,UIUC,最差的去了本州的州立大学,
而他公立学校的同学,最优秀的,去的才是那所州立大学。美国老百姓的孩子奋斗的终点,常常只是精英阶层孩子的起点,对,欧美国家早就通过“快乐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和分层了。想读名校,必须去私立中学美国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学,2016年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的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和。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在欧美,不去私立中学、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很难进入顶尖大学,更难跻身精英阶级。
美国顶级大学,用“素质教育”筛选阶级美国顶尖大学的入学要求,看似“素质教育”,实质上都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专利:美国高考SAT成绩(需要花大价钱上辅导班,这个公立学校可不教啊)推荐信(需要家庭拥有社会资源——农民的孩子怎么去认识州长、教授、CEO、参议员?)体育、才艺(需要花大价钱上辅导班)证明对所申请专业的激情(出书,开个人艺术展、演奏会,做科研,去华尔街的投行实习,创业哪个是穷人家玩得起的?)公益(去非洲做志愿者,和在家门口社区做志愿者,含金量、印象深刻程度肯定不同吧?)纽约时报的文章《美国家长望子成龙很焦虑:彻夜排队报名补习班成常态》里报道:凌晨三点,大批美国家长就冒着零下7摄氏度的寒风,赶来排队报名补习班了▼纽约圣三一学校学前补习班报名时,尽管补习班一年学费高达20多万人民币,每年却都有大批有着“名校情结”的美国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面试,
2011年,这个补习班的录取率是2.4%,比哈佛还难进。很多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两三岁就被父母送进了辅导班学数学、学阅读,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不算私立学校几十万人民币的学费,光这些辅导班,每年就又是几十万人民币,这样的“素质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么?西方教育,用“快乐教育”完成社会分层美国老百姓的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可“快乐”之后,就是艰难的一生。
不花钱的公立学校,对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儿、老师满嘴“你太棒了”,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顺利完成任务,凭什么指望这样的孩子,能上最顶尖的大学、成为社会中的精英呢?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呢!不管在哪个社会,东方还是西方,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都需要更高度的自律、更高的目标、更艰苦的努力,
在中国,看似冷酷无情的应试教育,通过最最公平的考试分数,一视同仁地选拔人才——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的孩子们,也能通过艰苦奋斗改变命运。而在欧美,私立学校的学费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辅导班费用也非常高昂);公立教育看起来快乐又宽松,实际上已经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
欧美老百姓家的孩子,去公立中小学,去社区大学/州立大学,继续成为老百姓,继续付不起孩子私立学校的费用;精英阶层的孩子,去私立中小学,去私立/顶尖大学,继续成为精英,继续支付孩子私立学校的学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表面上,中国教育是高压、唯分数论,而美国教育是快乐自由、轻松愉快。实质上,中国教育是最公平地选拔人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个好成绩,就可以上名校,彻底改变命运,
3、美国跟中国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美国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延续,如果要说中美之间教育方式的最大不同,我看主要不同在于,美国是启发式教育,中国是灌输式教育,我认为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存在着所谓的差距,如果你一定要分出个高下,你得先成立个权威的教育鉴定机构,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别鉴定,是适应启发式教育?还是适应灌输教育?,拿出确凿的证据,否则,很难有统一的认识。
如果中国的学生从小也像美国的学生那样,上学不带课本,上课围坐在一起打打闹闹,回家也没个家庭作业,尽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非把家长急坏不可,中国学生的负担天生就比美国的学生大,不但他们学的都要学,还有许多国学内容要学,有的还要背,死记硬背没有什不好,以后慢慢都会理解的,所以中国学生不比美国学生更努力是不行的。
中国短短几十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好论证了中国教育的成功,中国的问题出在顶尖的科技人材落后于美国,所以有人质疑是灌输式教育限制了想像空间,即使这种论据成立,也不能否定整个教育体系,我们即要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不足之处,但也不要全盘否定,即要看到美国教育好的地方,但也不要全都仿效,比如在教育中也适当增加些启发教育,也可以适当减轻点学生负担,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但总的还要以中国式的教育为本,
4、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是怎样的存在,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明确告诉你,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的“业余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之类的学校。美国教育体系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完备的,各个层次的学校应有尽有,而这里的“社区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社区大学,在美国属于“两年制高等教育”,原来叫做“初级学院”或者“预备学院”,一般提供补习教育、高中学历教育、技术培训证书以及数量和专业都非常有限的四年制学位。
因此,社区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去综合性大学或者文理学院继续学习两三年以完成学士学位;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2014-2015年,美国社区大学入学人数为770万人,全日制在校生约310万人,兼职在校生(业余学习)约460万人,美国社区大学经费来自于各个州政府的预算。在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萧条”(2007-2008)期间,政府预算减,注册学生人数也相应减少了,
社区大学,类似于“皮包大学”,换句话说,社区大学的教授们一般都是兼职的,而且薪酬都普遍偏低,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各种就业福利(补贴)。说白了,教职人员队伍是不稳定的,美国上一届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曾经表示,美国公民有望免费上“社区大学”。但是,奥巴马提出的计划只免受学费,而不包括教科书、生活用品、交通、住宿和伙食费,
美国社区大学的学生平均年龄是28岁,将近50%的学生年龄在22-39岁之间,57%的学生是女性,(17%的学生是单身父母)。60%的学生选修学分课程,最后寻求学位,而另外40%的学生是为了“考证“而参加社区大学,58%的学生申请政府援助。最后,美国社区大学值得借鉴的办学方法之一,是“带学分转学”,换句话说,学生在社区大学选修的学分可以转入四年制全日制大学,最后拿到学士学位,
5、国外的教育真的那么好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我没有去过国外,也没有受过国外的教育,甚至没有接触、研究、对比过国外教育,有的仅仅是报刊上的介绍,但,我想我应该回答这个帖子。因为谈到国外教育,就会让中国的家长深思,甚至有说不清的澎湃,有时候,我想,我脑海中的国外教育,有可能与真正的国外教育不同,那么国外教育是怎样的呢,是不是真的比国内的好,比如拿美国教育举例,谈谈我粗浅的认识:有学者说: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一度被中国家长羡慕的美国教育,真相到底什么样?美国教育在我眼里,大概可以用素质教育来概括——通常意味着创造力、自主性,会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解放,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一类改变世界的人,比如说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会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全班孩子就这段历史,拍摄一部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专门负责拍摄,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创造性。
这样的学校更多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体育特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等,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这是让我们家长都羡慕的美式教育,但是,我们中国恐怕就不行,老师要面对一个班级的50多名学生,如果都要这么做,问题就多了:批改作业的标准答案从哪里来,学生成绩怎么排名次,孩子制作这些的时间从哪里来,家长是不是又成了代劳者等等。
同样是历史课,据说美国教育中还有一种上法,老师不会让学生去演绎这段历史,而是会问诸如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让孩子在思辨中成长,让孩子在学习分析、决策的能力,在国内恐怕也不行,我们的老师有教纲,我们有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导火线是设定好的,不容其他的,因为一是这些是正确的,而是你的孩子要高考得分的。
谈到中国教育,我把我看到的这段话贴出来“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暂时还没有那么强烈的阶层之分因为大家都还在中产及以下,所以中国传统教育默认的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即大多数家长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新颖特性,只求符合各种工艺指标。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
评论